中國人的偶像為什麼不是哲學家?

兒子為北大的自主招生寫了一篇文章:

這個題目確實相當絕對化,但他卻可以起到使人警醒的作用,同時並不妨礙分析問題。

人總會有自己的偶像的,在現在的社會時代,有什麼樣的偶像呢?大概說來,有上帝、祖宗、演藝明星、文學家、首富之類,可好象就是沒有哲學家。趙本山拿劉德華開玩笑,全國人可能會笑翻天。可是,如果他把“馮友蘭鬍子長”作為笑料,沒有幾個人會明白,更不會發笑,這真是一種悲哀。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從歷史這個角度來探索答案。

無論中外,統治者都會給人們樹立偶像,利用偶像使人們的道德觀念轉向有利於統治的方面,再將這種道德觀同偶像的“天生性”結合起來,使人們錯誤的認為,這種道德觀是人與生俱來的,把道德與人性雜糅在一起。就這樣,潛移默化的,人們形成了一種後天的不符合人性的,但卻被尊為社會道德的觀念,併成為潛意識,直到尼采為止。

西方社會的偶像無疑就是上帝。柏拉圖綜合前人的觀點,創立的“理念論”中,指出:生活中的每一張“床“,都只是分享著“床”的理念,完美的“床”就是上帝創造。由此推出了上帝的存在。托馬斯.阿奎那提出的五個理由更是從理論上推出了上帝的存在(儘管有的嚴格說根本沒有科學性)。因此基督教的傳播完全不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種形式,而是讓人民自己思考,自覺的接受(雖然部分出於無知)。所以從表面上來看,西方是要用道理來使人信服上帝的存在,再轉而把“輪迴”說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使人對來世充滿了希望,對現實採取忍受的態度,從而達到了統治者的目的。但在中國,向來的偶像是孔子或者是關夫子,他們的儒家思想和忠君愛國的思想是一種行為準則,而不是一種像西方那樣對世界的觀點。從根本上說,就是中國的偶像在理論上相當脆弱,一旦接觸了西方的理性主義,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西方儘管思想有了飛躍,但都建立在對上帝的敬意下,只是在含義上更深刻,完成了思想的繼承,形成了社會同思想同步進步的局面。中國完全相反,先是由於屈辱,完全拋棄了孔孟,緊接著又沒能與世界溝通,完成思想轉變,最終導致一無所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各種各樣的誘惑,使人們趨之若騖。但既沒有自身思想的支撐,也沒有先進思想的啟發,造成了經濟進步與思想進步的落差。其體現就是整個社會沒有追求真理的潮流,於是哲學家自然不會成為人們的偶像。

社會這樣發展下去,儘管物質上是進步的,但必定要犯“洋務派”的錯誤。就好象一個無知者辛勤一生的獲得了財富,但結果或者是揮霍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或者慨嘆:“掙再多錢也沒有意義。”最終導致對自身的否定,最後鬱鬱而終。再比如,我父親看到泳裝表演,會緊皺眉頭,可母親就說:“多美啊!”實際上,父親更瞭解尼采、弗洛伊德,在理論上比母親更瞭解如何看待西方的美,只是他的職業和經歷使他更願保守一些。而母親對“暴露美”到底美在哪裡根本不清楚,只知道西方人推崇這些,所以這些是美的。如果母親有確切的偶像的話,決不會是弗洛伊德,也許會是某個藝術家。而我想母親恰恰是很多中國人的代表。

這裡我忍不住要闡述一些自己的觀點。現下中國有很多流行作家。比如京派的王朔,鴛鴦蝴蝶派的瓊瑤。羅素說:“當一個有智慧的人表現出來一種在我們看來顯然是荒謬的觀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努力去證明這種觀點多少總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會看起來似乎是真的。”本著這種態度,我試著分析一下《還珠格格》受歡迎的原因。其中的小燕子,活潑可愛,經常搞出笑料,確實能愉悅人們的心情。

中國人的偶像為什麼不是哲學家?

在北體大校園


講到這裡,我幾乎只能止筆了。對於力所不能及的問題,有些本質問題是要回避的,但不談本質,卻去分析問題,就象羅素評價的“知識是知覺“的荒謬性一樣。我向來是迴避的,我認為這個題目的目的是考察我的胸中是否已經形成了對社會的認知,是否有能震撼人的抱負,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體系,以及是不是真的有真知灼見。所以我就問什麼回答什麼吧。

社會只承認展示的人,而哲學很難展示。

我是有抱負的,儘管不崇尚快樂、反對悲苦,儘管有懶惰的細胞,但我一想起自己的抱負時就熱血沸騰,我希望成為啟蒙者,希望成為盧梭,但那都太難,條件還不太成熟,這都是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我也認為這就是中國儘管有哲學家但沒有影響的原因,沒成為偶像的原因。當我讀《哲學導論》時,當我讀《西方哲學史》時,體會到先人對後人的作用,體會到一個人如何永生。被世人景仰固然光榮,但抱著這種希望會腐蝕一切對真理、對自己的信念。我從歷史中找到了我的目標:嚴復。一個偉大的人,一個翻譯家、啟蒙家。中國幾百年,甚至可以說幾千年的文化差距不是一朝可趕上的,只有大量的借鑑、理解、實踐,才會有希望。這一點同經濟一樣,後起者學的總比創造者簡單。儘管高中的波折不算什麼,程度比不上上山下鄉,但實質和感悟還是相同的,無論是被世人推上歷史的光榮臺,還是默默奉獻,區別只在於個人感受,可這不能構成我的動力,我希望成為翻譯家,把儘可能的書送入中國,同後人交流,做一個鋪路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