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后面两句表达诗人什么?

钟王大JZl


表达了对母爱无以为报的赤字之心,母亲在哪,家就在哪。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

孟郊生于湖州武康,字东野。从小家境清贫,父亲虽是个小官员,但在他小时候就离世了,他由母亲一手带大。也许是因为这样,在年幼的孟郊心里,母亲就像春日里的阳光般,温暖了整个世界。

41的他才第一次离开母亲,进京考试,但是落榜了,43岁的他再次落榜,直到46岁,心灰意冷的孟郊在母亲的鼓励下才第三次参加应试,中了进士后,第一件事便是回乡告慰母亲,并留下了另一首著名的诗作《登高》“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我相信,他因为终于完成了母亲的心愿耐不住心中欣喜。后来,也是因为母亲,才去做了溧阳县尉,上任的他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到身边,这首《游子吟》就是作于当时。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句式上是一个反问句,感情强烈,意思是,对于春日如阳光般厚博的母爱,身为区区小草的我该如何报答啊?用朴实形象的比喻描述在孟郊心里慈母的伟大。

在今天看来,孟郊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可以想象在过去那个年代,寡母抚养儿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母子情深,儿子身上的衣服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缝合而成。孟郊的一生可以说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唯有母爱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温暖所在。我们也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会遭遇失败和坎坷,但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风雨,心里总有个温暖的港湾,因为妈妈在那里,因为家在那里。希望天底下的妈妈,都幸福快乐。



烈火如歌1999


苏轼说:“郊寒岛瘦”,孟郊的“寒”,是生活的平寒,是仕途的艰难,是人生的陡峭。

孟郊一生,也许只有在他四十六岁登科时,才得以品尝到人生的欢愉吧,这是人生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贞元十八年,孟郊五十一岁,才得到了溧阳县尉这么一个小小的公安局长的职位。在上任的时候,他接自己的母亲去溧阳,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出远门的人,是要赶制衣物的,衣物缝得越细越密越好。看着老母亲连夜为自己缝制衣物,情出肺腑,写下了这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手上那根细线,就着昏暗的灯光,来回穿梭。那一针一线,尽是母亲的真情啊。人世太冷,到处都是繁华,到处都是富贵,可这些,与他孟郊没有半点关系!“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人世就是一个大冰窖,行走在路上,寒气逼人。世间太冷,哪里可以得到一丝丝的暖意呢?昏黄的灯下,那个忙碌的身影,让他倍感温暖,也有几许失落。在这世上,母亲,永远是那个爱着自己的人呐。落第时,是母亲的鼓励给了他力量;失意时,是母亲的眼神给了他抚慰。可是,自己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仍然不能让母亲过上过得去的生活,想到这,他也会潸然泪下吧。那个无论自己如何都不会离去的人,是母亲,而自己却无法回报一丝一毫。他哭了!

其实,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让自己有机会能够回报母亲——可是,现实的寒冰不会消退。


冷斋伴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的是诗人就要远行,看着老母亲一针一线的为自己缝衣,想着自己功不成名不就,还要远离母亲身边,不能尽孝,无法报答伟大的母爱。是一种感慨和无奈。

01.原文。

唐代: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心里担心儿子回来得太晚。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02.孟郊写诗的背景。

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说明这是孟郊在溧阳县尉的职位上所做。此时的孟郊已经五十多岁,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孟郊一直郁郁而不得志,早年更是如无根的飘萍,尝尽了人间冷暖,家境也很寒酸,对母亲也未能照顾的很周全。但是孟郊作为一个很自傲的文人,根本没有把县尉这样的九品芝麻官当回事儿,经常纵情于山水吟咏,因私废公,县令见他不务正业,也只好给他发一半儿的工资,家里也是不富裕,实在不是一个务实的好男人。

有一天孟郊还要出去游山玩水,临走之前母亲用针线给他缝衣服,看到这种情况,心有所感,用亲切而真淳的感情,吟颂了一首歌颂母爱的《游子吟》,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比喻母爱的伟大,用小草比喻自己,用春天普照大地的阳光比作母爱。这首诗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这首诗中的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其中“密密缝”在古代有一些讲究。古代家里人出门的时候,缝衣服的线缝的越密,家人就会回来的越早。所以,母亲通过“临行密密缝”表达自己的期望,想让儿子早一些回来,不要在外面漂泊太久。这是一语双关的诗句,不能简单理解为怕儿子在外面时间长了,衣服容易破损。

03.结语。

这时候的孟郊,年过半百,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还让母亲操心,有些不像话。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除了对伟大母爱的赞美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幡然悔悟的感觉,其中也有着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阅尽千山观沧海


《游子吟》后面两句表达诗人什么?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游子吟》后两句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出了母爱的伟大,但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后两句的意思,首先要了解全文,其次是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就能了解更深层次内容。

《游子吟》的全文及诗句含义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

其实,每次读到这首诗,心里都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写这首诗的孟郊肯定心情更为复杂。孟郊是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看到这首诗,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老母亲,白发苍苍,点着油灯为准备远行的儿子一针一针的缝制衣服,生怕儿子出去受冻。面对母亲的再三叮嘱,儿子感到无以为报。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慨

孟郊仕途非常不顺,50岁回到母亲身边时,当晚写出了《游子吟》

《游子吟》是孟郊在50岁时所写,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个年纪把看不透的事情已经看透了,看不清的事情已经看清了,看不明白的时期已经看明白了,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进京赶考,经历了两次落榜,直到唐宗元十二年(796),第三次参加科考才登上榜首,得中进士及弟,那年他已46岁,但是无论如何自己中了榜,非常高兴,作为诗人随即赋诗一首。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按理说,要名次有名次,要才华有才华,但偏偏造化弄人,可能因为不懂套路,金榜题名四年以后才做了个芝麻小官,一个小县城的县尉。

可想而知,无论是谁都不会高兴,作为金榜题名的孟郊也是如此,想想自己在唐代诗人圈也算是个小人物,现在这个年龄却才当了一个小官,自己远大的抱负何时才能实现?

当他求取功名官位的热度上冷静下来,而不得不居于客观现实考虑时。内心非常的难受,想起来在家乡的母亲,以及在家乡翘首期盼的妻儿身影。这跟我们在困难的时候经常想起妈妈一样,小时候遇到磕磕绊绊第一声基本都是叫妈妈。

那也正是此时他心中感情的需要,也或许是韩愈一众文人诗友劝告的外力作用。一位长时间漂泊在外、五十岁半百的游子,于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到溧阳县尉任时,返回阔别已久的江南故地。

那一年他回到家乡,那天晚上,在母亲的陪伴下,亲眼看到母亲为自己缝制衣裳的情景,触动了诗人的感伤之情,随即,写下了千古名诗《游子吟》

不仅是孟郊,很多诗人都以母爱为基础创作出了无数佳作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同样是远行,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母亲的牵挂往往是不一样的,世界上哪种爱最无私?无疑是母爱。而且我们领悟到来自母爱的温度,很多时候是通过日常琐事中的不经意。当人们触摸到一些平素从未注意过的生活细节时,你自然地触景而生情。此时,您感叹母爱的伟大,是最真的!所以孟郊写下了《游子吟》。

对于母爱,很多诗人都有过描述,比如韩愈的《谁氏子》

《谁氏子》节选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当时,修仙问道之事非常普遍,各种传说也流传甚广,于是很多人都沉迷在当幻想中,谁氏子在这里代指吕炅,他要去当道士,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伤心欲绝,也极力挽留,却仍然留不住他。这实际上是韩愈对这一现象的讽刺,同时,这两句也能体现出亲情与母爱。

除了孟郊与韩愈,还有黄庭坚的后代黄景仁。

《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景仁,字汉镛,字仲则,号鹿菲子,清代诗人。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

他跟孟郊一样,都是游子,也是科举不中,但他比孟郊还惨,至少孟郊不会为了温饱发愁,还有个小官,黄景仁连个小官也没当上,比孟郊落魄很多,为了生计四处漂泊,这首诗就是他在漂泊的一个冬天所写。读这首诗就能体现出当时他的凄凉与无奈,为了生计到处奔波,让母亲、妻儿在家。此情此景,每每读到,不免让人泪目。

结语

孟郊把自己比作是小草,把母爱必做是阳光,阳光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有了阳光小草才能茁壮的成长,但对于阳光,小草又能做什么呢?

光阴似箭,母亲渐渐地老去,岁月在她的脸颊上留下了皱纹,而那些让人看得心酸的白发,都是母亲被时光侵蚀的痕迹,但我们知道,即使岁月再残酷,母亲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美的模样,我们希望时光能对她好,希望岁月能慈悲,更希望能陪伴她久一点。

我们永远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母亲为我们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即使用一辈子的时间也报答不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多陪着自己的母亲。

曾经的我们还小,没有办法保护她,也没有能力给她更好的生活,可是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尽一切努力报答妈妈对我们的爱,我们可以陪妈妈去逛街、看电影、亲手为妈妈做一顿饭、洗一次衣服,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为母亲做的事情。

童年是母亲保护的,现在我们长大了,自然也应该换成母亲的保护。

母爱是最伟大的感情,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


十二十页



作 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译 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作品鉴赏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白玉蟬


大家好,我是停下来思考ing,欢迎大家点赞关注!

这首诗我专门研究了一下。最后两句其实是整首诗的升华,烘托了伟大的母爱,我们回报不尽!

说后两句,还是要整体来看,看作者的经历和本诗的背景。

诗的名字叫游子吟,作者,孟郊。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这篇《游子吟》是他的代表作。他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三十岁至四十岁期间,游遍中原和江南写诗,经常行踪不定,形同游子,对外出流浪有很深的理解。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才得进,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弟,一直为小吏,终生穷困潦倒。可见,孟郊也是个苦孩子。

就如《离家的孩子》所唱,离家的孩子流浪在外边,没有那好衣裳,也没有好烟,好不容易找份工作,辛勤把活干,心里头淌着泪,脸上流着汗;离家的孩子,夜里又难眠,想起了远方的爹娘,泪流满面。

孟郊也是常年离家思念母亲,才写了这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母亲手中线一针一线缝的,临行的时候母亲还在搭夜给他缝衣服,生怕他迟迟不回家,舍不得让他离开,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最后两句,诗人自比小草,把母亲比做阳光,小草小小心意怎么能报答阳光般的母爱之万一啊?是全寺的升华,也成为传送古今的名句!



停下来思考ing


游子吟后面两句表达诗人什么?

《游子吟》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诗人用小草比喻儿女;用春三月温暖的阳光,比喻母亲的养育之恩。

序言:

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在50岁时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本篇,诗人在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说明这是专为诗人自己母亲写的一首诗,也是诗人居官溧阳的作品。诗人在诗中,真谆地吟颂了一个普通母亲的伟大母爱,从而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

孟郊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对一个漂泊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是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然而真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平摸儿女心中的创伤,无时不在沐浴儿女的身心。

全诗赏析: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爱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正在为将要远行的孩子赶制衣物。

临行前用密密针脚缝制衣物,心中甚怕儿子因事耽搁了回家的时间,衣服破损难以避寒。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了如春三月的阳光普泽的慈母抚育养育之恩情?

全诗解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即将与慈爱的母亲告别时,是游子最痛苦、最伤感的时刻。

所以诗人在写告别时,展现的不是母亲对自己的千言万语嘱托,而是用儿子无言的伤心极致沉默,去描述慈母用针线密密缝补衣物的场景。即表现出平凡而伟大的慈爱的母亲,因担心儿子的远行,不能如期还家,怕长期在外,衣服的破损得不到及时地缝补而让儿子失去温暖,遭寒侵伤身。 同时,又表现出诗人的深沉的内心情感,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穷困生活,事出无奈,又必须要远行。

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虽然是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也凝聚了慈母对儿子的疼爱,也流露出对儿子的担心。

一针一线,密密结实的缝补,即有慈母担心和害怕儿子迟迟难归,也表达出慈母内心对儿子早些平安归来的期望。

母亲的一片深笃之情,真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正是这种无言的,平凡的生活细节,才会拔动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千百年来,这催人泪下“临行密密缝”的场景,无不唤起普天之下的儿女们,对母爱的亲切的联想和对往事的深挚记忆。

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如春天阳光般厚爱博大的母爱,寄托赤子炽烈情意。

诗人通过寸(春)草比喻儿女,用“三春”(春三月,即指:孟春、仲春、季春)阳光比喻母爱,实为恰到好处。

在自然界中,如果没有春天的阳光,自然界的春草就不能发芽,更不能茁壮成长。

所以,如春天阳光般厚薄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

诗人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清新流畅,在淳朴素淡中表现诗人的醇美。诗人宦途失意,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生,故愈觉母爱伟大、亲情可贵。


沿流溯源


《游子吟》是我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诗,记得学这首诗的时候我还在上中学。我记得,它是一首五言诗,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全文一共有六句三十个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2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由于你问的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游子吟后面两句表达诗人什么?”我想,你应该是想问表达诗人什么感情吧?

其实,我们若想了解这首诗,最后2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我们就得先要了解一下整首诗的意思,因为只有这样联系上下文,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诗的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它的意思是: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和线,给将要出外远游的孩子缝制着衣服。

后面几句的意思是:

在孩子出发的前一天,母亲还在细心地给孩子缝制着衣服,衣服被母亲缝制的很好很结实,然而,就是这样,母亲还是不放心,心里还是担心,孩子会很久才回来。谁又说孩子幼小的心灵,能够了解慈母的苦心,能够报答那像,春天三月阳光那么温暖的爱呢?

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一个慈爱母亲那种对远游孩子的不舍和不放心,表现的真切又淋漓尽致!

直到孩子临行,母亲还在忙着替孩子缝制衣服,相信知道孩子要远行的那一刻,母亲就已经帮孩子准备好了,他出门要用的各种东西【包括要穿的衣服】。可是为什么,直到孩子要走了,母亲还在一针一线密密的缝呢?

其实,这正是一个母亲对自己远游孩子的爱和担忧的表现。

因为,她怕她的孩子在外面会挨冻,【虽然,他已经带够了要穿的衣服】,她怕她的孩子,在外面那么长时间不回来,身上穿的衣服万一破了,坏了,没人给他缝,他要怎么办?

还是自己多缝几件或多缝几针,缝的结实些儿比较让她安心!

小结:纵观全诗,前面四句,诗人不作任何修饰,和用华丽的词藻表述,可一个担忧远行孩子的慈母形象,却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更是直抒胸臆,对自己母亲这种真挚无私的母爱,发自肺腑的感恩和觉得无法报答的一种愧疚之情!


会写故事的胖迪


想要报答母亲的想法。姐姐我来赋诗一首,步韵游子吟

亲妈手作汉服

刘艳红

拍剧明容止,家慈妙手飞。

先裁成旧例,后坐等新衣。

灯下千针缝,心中万爱归。

难言孺慕重,暖我三春晖。


我是一文定天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炽热的情感。我们是区区的小草,母爱像那春天的阳光,你的恩情,我们难报答万分之一。

母爱是平凡却伟大,无论我们长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我们都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她们渐渐老了,我们忙于生计,几个月也没去看望她。她们却能为了看我们,背井离乡。她们的爱,我们何

报答?她们却只在乎我们是否过的好?开不开心?这种感受,有了孩子之后,体会的更深,更浓烈。当那个小肉球来到世间,我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但却在心里默念我已成为了母亲。他笑,全世界都亮了;他哭,我心急如焚。他慢慢的成长,走的第一步路,说的第一句话,我都会欣喜。孩子,我要用我的一生来守护你,不求回报,只要你健康快乐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