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坪上村志》主編


我認識的《坪上村志》主編

寇宗惠老師。

寇老師愛黨愛國,熱愛公益,助人為樂,受人尊重。不僅書法很好,文章也見諸報端。

在採訪、編輯出版《坪上村志》時,我有幸參與,學到了很多知識,撰寫了一篇稿件:“坪上,大學生的搖籃”,在《甘肅日報》刊登。

我認識的《坪上村志》主編

到處是寇老師書寫的戶外廣告,兒子寇明貴跟隨學習,體會最深,看下面文章。

爸爸的書法情結

爸爸愛好書法,與書法有不解之緣,爸爸高中畢業後,就在中泉中學教書。他性情溫和,寫得一手好字。為了提高書法水平,他臨慕字帖和報紙上的各種字體,通過多年的摸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爸爸自幼酷愛書法,持之以恆地刻苦自學書法,並不斷探索,認真領悟,邁進了書法藝術的殿堂。他是一個細心人,平時注意觀察生活,尋找靈感,欣賞和借鑑他人書法的運筆態勢來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力圖顯示自己的風格和個性,並重視字外功夫的培養,博採其他藝術之長,使他的書法日臻精美。幼年時候,我和小朋友們最盼望的是過年,也是我們與爸爸一年中共享快樂時光的日子,因爸爸長期在外地教學,一年見不了幾次,即或見面在家中也呆不了幾天就匆匆返回學校。記憶最深的是每年除夕前爸爸擺好桌子,拿出紙筆,,給左鄰右舍寫對聯,我和弟弟在桌前壓對聯,他甩開膀子在大紅紙上書寫著一副副吉祥的祝福。我默默的欣賞著爸爸的墨寶,從中也受到了啟迪。年齡稍長一些,我和弟弟模仿他的字體,可就是模仿不像,爸爸微笑著說:你們別看我隨筆亂畫,那是多年的功夫積累,不是一天兩天練就的。爸爸平時不怎麼對我們兄弟說教,可他用自己的行動教育著我們,讓我銘記在心。八十年代末我們舉家遷到縣城,遠在家鄉的大爹到縣城找我家,可他只知道大體位置,不知具體哪一家,當時沒電話無法聯繫。可大爹有辦法,他說爸的字有特點,通過大門上帖的對聯找到我家。爸爸在進修學校教學時經常出黑板報和通知,他的粉筆字既工整又大方,漂亮的藝術字好像是刻印在黑板上的,格外引人注目,教育局領導看到黑板上醒目的字,驚歎:不虧是大學校的。許多學員爭相模仿,對爸爸的板書字十分青睞。一次下鄉碰到一位學員滿懷激情地說,寇老師的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還忘不了模仿,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退休後爸爸老有所樂,閒暇仍然不忘練字。他對各種美術字、魏碑產生了濃厚興趣,買來有關書籍潛心研究,常與書法愛好者一起探討。爸爸的知名度大了,多家廣告公司和企業特邀爸爸書寫牆體廣告。他一絲不苟的態度和高超的技藝深受客戶的歡迎和讚譽,曾經一時縣城的大街小巷佈滿了爸爸書寫的標語。爸爸說,閒還是閒著,寫寫畫畫既鍛鍊了身體又愉悅心情,還為社會發揮餘熱。《坪上村志》的出版傾注了爸爸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自籌劃出書那日起不分晝夜地伏案疾書,為蒐集素材不惜勞苦向村上長輩請教,多方核實資料、實情,力求資料的真實性。為出書的需要自掏腰包購買了一部數碼照相機,拍攝了大量有關坪上的人、景觀、資料等珍貴照片,豐富了村志的內容。爸爸的書法情結,給他帶來了無限的樂趣,使他的生活更加充實和快樂。(寇明貴) 2015.8.

我認識的《坪上村志》主編

字兒正規,蒼勁有力。

景泰、靖遠縣界石史話

從前的縣界是非常分明而且很認真的。在景泰縣歷史上,1956年以前,現在中泉鎮三合村以東的尾泉都屬於靖遠縣管轄。後來合併到景泰縣。那麼以前是怎麼界定靖遠縣和景泰縣的呢?

我認識的《坪上村志》主編


1956年以前是以三合村與坪上村中間的一塊巨石為界的。 遠古地殼變遷造山運動時,一塊巨石獨自豎立於坪上村東南的山溝口,由此這溝得名“立石頭溝”。坪上村是中泉鄉的一個小山村,屬於腰水大隊管轄。1956年以前,以西番窯堡牆(今三合村)為界,堡牆以東為靖遠管轄地,堡牆以西為景泰縣管轄,立石頭恰巧位於堡牆正南五華里之處,靖遠和景泰兩縣的分界線上。1933年時任靖遠縣的縣長火燦在立石頭南側書寫鐫刻了: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九月

靖遠縣西端界石

靖遠縣縣長火燦敬頒

我認識的《坪上村志》主編


現在該界石完好無損,界石高3米,寬5米,厚0.8米,灰黑色,表面長滿青苔。縣長火燦是景泰縣中泉村人,他一生求真務實、為民服務,是一位非常清正廉明的縣長,深受人民群眾的愛戴。

我認識的《坪上村志》主編


由於分界線的存在,在舊社會抓兵,靖遠或景泰人只要跑到壕溝到對面,抓兵的人追到溝沿再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則要以越界處置。坪上人為了躲避抓兵,精靈一點的過一道溝、跨一道牆到三合戲場上看秦腔去了。

(本篇完)

我認識的《坪上村志》主編

寇老師給企業寫戶外廣告,鍛鍊了身體,體現了價值。


我認識的《坪上村志》主編

景泰第一本村志《坪上村志》主編 寇宗惠,他的文章寫的不錯,請欣賞。

黃河石林大景區裡的坪上

(作者 寇宗惠)

高考狀元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熱土形成一個文化版塊。一方水土承載一方神奇,一方熱土傳承一段歷史。請欣賞一個位於景泰縣中泉鎮腰水村的小村莊,黃河石林大景區裡的坪上,它的風景。它素以崇文尚學,尊師重教,有“狀元村”之美稱,以“盛產”大學生多而遠近聞名。村子有109戶602口人,其中90多個家庭出了大學生,共有大學生201人,佔全村總人口的33.4%。在201名大學生中有博士3人(其中一名系博士後博導,核物理專家),碩士16人,本科生113人,專科生69人,出國留學生6人(陳小君美國馬里蘭大學碩士,美國政府官員、寇格非美國田納西大學博士、陳穎慧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碩士、寇德娜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陳曉路 美國匹斯堡大學碩士、朱嬌媛澳大利亞麥克瑞大學碩士);全村在外工作人員200餘人,其中教授4人、獲副高級職稱者24人、獲中級職稱者28人;廳局級幹部1人,縣處級幹部24人,鄉科級幹部35人。2006年9月26日在《坪上村志》贈書儀式上,時任景泰縣政協主席談守禮、縣委副書記楊明海代表景泰縣委、縣政府贈予坪上“狀元之村”的牌匾。坪上人崇文敬德,文風昌盛,遠在1930年,村子的龍王廟裡就辦起了腦泉川裡較早的私塾,龍王廟就是本村文化發祥地。解放前有秀才數人,師範畢業生5人,在私塾、小學擔任教師的有6人。有人說,坪上的風水好脈氣旺,因而出的大學生多。鄰村西番窯人也說,學校辦在西番窯,大學生出在坪上。坪上出的大學生多,究其根源是這裡的村風好、民心齊,全村所有農家,再苦再累、沒吃沒穿、砸鍋賣鐵也要供學生的決心大,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知識改變命運是乾旱地區老百姓優選的超越之路。因此學生苦讀、家長苦供。寇永清家是典型的“書香之家”,他又是村裡較早的文化人。他遠見卓識,全力支持子孫們上學,自1948年至1961年的十三年間,他趕著毛驢風雨無阻、日夜兼程送四個兒子去120裡外的靖遠縣城上學,歷盡艱辛。長子完成靖遠師範簡師中師學業、次子完成靖遠師範簡師中師學業後被保送上了西北師範大學、三子完成靖遠師範簡師學業、六子在靖遠一中完成初高中學業後考入西北師大,後來在甘肅教育學院任化學系主任,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授、化學專家。他運籌帷幄,後輩們晨昏苦讀、棠棣競秀,如今在子、孫、曾孫輩中共出了13名大學生(其中3名碩士,一個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他是私塾老師,他家是教師世家。祖孫四代,輩輩出教師,總共有13人擔任教師工作。陳文漢年僅9歲時就徒步120裡開外的靖遠敷文小學上學,1936年蘭州師範畢業留校任教兩年後上了黃埔軍校。他先後在西番窯、腦泉小學任校長,任校長期間堅持新學。他看重文化教育,家裡出了10名大學生,其中兩名碩士(一名是留美碩士任美國政府官員),四子陳平全家6口全是大學生。朱萬明出生在世代為農的貧寒家庭,十二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也被迫改嫁了,從此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他骨瘦如柴,為了活命,也為了朱氏家族能後繼有人,隻身一人冒著被狼吃掉的危險,去吳家窯找外祖父收留了他。長大成年後又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忍飢挨餓,還要遭受馬匪邦的毒打。由於忍受不了殘酷的生活因此想方設法逃離了那個非人的地方。逃回來便開始了九年拉駱駝的坎坷生涯。一九六四年是他更不幸的一年,老伴被病魔奪去了生命,災難無情地又一次降到他的頭上。但命運的不幸和生活的艱難並沒有壓垮他,他以更加堅強的意志面對眼前的困難。當時兒子年僅十一歲,五女、六女僅幾歲,而一歲的小女也在嗷嗷待哺。老伴去世後,姑娘們就成了“火頭軍”,做飯時燎了頭髮結成氈便習以為常。那時候,缺衣少穿,撕一片掉一片,飢一頓飽一頓,揭不開鍋時,父親就到處去找糧,月亮山下,經常會聽到兒女們思念母親、撕心裂肺的嚎淘大哭。大冬天,晚上睡覺姊妹四人蓋一床被子,朱老蓋一個破皮襖,顧了頭顧不了腳,艱難的歲月在飢寒交迫中度過。特別是家裡每人只有一身衣服,時常不換洗,被子和衣服上都爬滿了蝨子。每天晚上,當兒女們爬進被窩裡時,他就把兒女們的衣服拿到外面去凍幾個小時,然後再放到火爐上去烤,噼噼啪啪的蝨爆聲令人心酸。朱老既當爹又當娘,內心的痛楚是常人難以忍受的。當兒子朱生財懂事後,想放棄學業幹活養家時,被他嚴厲地拒絕了。他說再苦再累也得讓兒子讀完高中,將來做個有出息的人。朱生財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高中畢業後自學成才辦起了景泰有名的企業。朱生財流血流汗、摸爬滾打,終於命運之神慷慨地將機遇送給了他。朱生財的人生成功了,實現了人生的夢想和追求。朱生財光宗耀祖,改寫了朱家的歷史,如今五個兒女全是大學生,三個本科生、兩個碩士(一名是澳大利亞留學生、一名在甘肅省委政研室任處長),娶來的兒媳婦也是本科生。陳宗賢的家是一個特殊的患難家庭,妻子在60年代初就癱患在床,他辭掉了在榆中的教師工作回家照料妻子。他既當民辦教師,又幹家務農活。為了生計在泉上撈魚以餵養雞群,貼補家用。拖著沉重的家庭負擔,老婆爬著在鍋臺做飯,堅持供次子上了大學,接著讀碩士、博士,後來從事博士後工作,現在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一名核物理專家。陳宗賢命運多舛,大兒子、大媳婦相繼遇難身亡,留下一雙年僅幾歲的兒女。老倆和孫子相依為命,堅持供孫子上學,如今孫子孫女雙雙考進了大學,有了工作。陳宗賢儘管家境貧寒,但供學生的決心不減,供出了7名大學生。村民寇永發的大兒子讀高中時,正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為了繳納學費和伙食費,他賣掉了準備蓋房子的全部木料。沒吃的,他就掃草籽,在麥田挖老鼠倉。他堅持供兒子、孫子上學,如今他家裡出了13個大學生,其中1名留美博士,2名碩士。馬海發是本村典型的困難戶,祖輩上沒有讀書人,70年代妻子因病早逝。他拉扯三個子女艱難度日,好景不長,馬海發也與世長辭。家境好悽慘,只剩下十幾歲的小女和年幼的兒子馬興國,姐弟以淚洗面,苦度終日。姐姐正在上初中,學業還不錯。她毅然放棄學業供弟弟上學,她男一班女一班,農活家務兩不誤,含辛茹苦供弟弟讀完了中師。如今馬興國又自學拿到了本科文憑擔任小學教師,女兒考取了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兒子兩年前初中畢業後被西北師大附中樹人班錄取。寇甲幼年時被雷管炸傷了一隻手,但手殘志不殘,以優異成績考上了蘭州大學。畢業分配工作後,他繼續自學,弘毅堅韌,艱辛苦讀,考取了蘭大攻讀碩士,後又攻讀博士獲得博士學位,現在是蘭州大學的教授。陳其勇幼年喪父,母親又多病,經濟非常拮据,他硬是啃著乾糧,吃著炒麵,讀完了大學,現供職於一家銀行。2013年高考喜傳捷報,本村九名學子榜上有名,當年寇宗家、王同志、黃東興家分別出了兩名本科生。

崇文重教是流淌在這個村莊的主旋律。村裡人把當教師作為最光鮮的職業,紛紛效仿,互相攀比,相當一批年輕後生加入到教師行列之中。寇永清尊師重教四代人走出13名教師,陳文漢三代走出7名教師,寇宗惠兩代走出6名教師,陳文宗兩代走出4名,陳勇賢走出4名、陳宗賢、寇永玉、陳嘉賢、寇永天各3名,王聘三、陳聘賢、寇永敏、寇宗愛、寇宗建各2名,陳珍賢夫婦皆在大學講壇任教。觀縱歷史,村裡走出了從舊社會的私塾先生到現代的人民教師共80多位老師。黃河石林是天下自然奇觀,是最神奇的名勝,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精美絕倫、無法複製的宏偉傑作。距離黃河石林十公里的紅溝是縣上最新發現的丹霞地貌。紅溝裡的各種動物造型栩栩如生、雄偉壯觀,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湛技藝,不僅僅是巧奪天工,而且是凸顯著神來之筆的巧妙構思。剛入溝有一龐大山體,猶如鯤鵬展翅,形象逼真、雙翅堅挺有力、偉然挺拔。紅溝內點綴著幾十個形態各異的金龜,因此亦稱龜谷。俗話說: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龜是長壽的象徵,具有神靈、國寶、吉祥、驅害、卜吉兇等神秘義蘊。龜谷裡有神龜探海、神龜出山、神龜臥川、神龜盤桓、海龜臥川、龜甲、含數條龜頭的龜山等。龜谷盡頭有一山灣叫神龍灣,此處有神龍翹首、猛虎下山、猿人頭像、金蟾望月、雙龍出山、唐僧拜佛、雄獅昂首等。神龍灣東面有一500米長的赤壁丹崖,雄偉壯觀。紅溝丹霞博人眼球,它就座落在坪上小村的南面。驚悉家鄉已歸屬黃河石林大景區,縣上領導慧眼識聰,已擬定開發紅溝丹霞。黨的決策是老百姓的盼頭,人民的福祉是黨的願景。 黃河石林大景區裡的坪上狀元村是地靈孕人傑,人傑篤地靈。地因景名,地因人名,學因狀元名,兩相映襯,越傳越名。

編輯:白銀市民俗民間文化研究會副主席、景泰縣民俗民間文化研究會主席 :張海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