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一个民族,一个制度,能传承千年而不息,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反馈出来的社会行为,就是这个国家文化最真实的反映。今天我们简单的说说不同思想家对人“性”的认识,我们是否能在先哲的书籍中找到答案。由于本人在学习方面有所纰漏,恐为大方之家所耻笑,在此,提前说声抱歉。

1.性相近,习相远

我们前文提到过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在可搜寻的书籍中,最开始讨论人性论的当属儒家的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由于没有辩论的对手,所以立论上不像孟子、荀子观点鲜明,故而留在这里探讨。

我们先从字义分析,性者:从心从生,这个心肯定不是心脏,而是属于近乎”道“的一种,也就是出身以后我们学会审视自己本源的一种思维,属于对自我的认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事是否不忠?与人交友是否无信?是否教人为而己不为《论语·学而》)但是这种审视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就不得不说”习相远“的问题。人从出身,人性到底怎么样,谁真的知道善恶呢?假如有这样一个国家,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洗礼,我们学习五端——仁、义、礼、智、信。那按照曾子的三省吾身的”格物“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是我照见了我的内心?还是我受到儒家文化的洗礼而审视呢?那归属于我本心的性到底是不是我自己?所以孔子说:性相近,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回答,即不说性善(孟子),也不说性恶(荀子、韩非子),也不说性不善不恶(告子),性相近,可千百种理解(合而不同),而”习相远“却说明人的性不同是因为后天的学习造成,我习佛学,我用佛法照见五蕴皆空(所有的佛教思维综合),我性由佛审视;我习儒学,我性用”性相近,习相远“去审视(所有的儒家思维综合);我习老子的道家,我性自然(所有的道家思维综合),由性相近继而到习相远在回归到性相近(到底是指我通过学习后对于人性认知上是相近的——思维”性“层面——思维,还是说大家学习以后能认识到大家的本性相近——本性”性“层面——存在,抑或者说两者都有,孔子没说,我们也不敢妄加猜测),这句话算是对人性认识的最佳解读。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2,天命中的性论

《论语.公冶长》篇子贡评价孔子对性和天道的认识说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可想而知孔子在弟子面前是甚少提及性与天道观点,所以到了子思(曾参传子思)作《中庸》,对性的定义已经趋于概念了。"天命之谓性"这句话让告子、孟子、荀子等的争论也开始展开,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于此,而后被各家割裂去理解了。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1)首先我们看看子思在《中庸》中的论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子思对性的解读是这样的:上天安排的就是性,那什么是上天安排的呢?统御自己的性就叫道,不停的磨练(格物)修正自己的性这叫做教,这是对性、道、教三者的关系和逻辑放在一起下定义了。上天给你的叫做性,我们按照上天给我们的性去做事就是道,教给你这些是为了你修习道,这句话需要逆推,因为古人说话都是先统领在细分,参看下图,和孔子是一样的,那么总结出来就是:教道成性,成天命,行大道。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2)既然《中庸》谈论了性是天命说,天命又代表什么,儒家一直奉行的是什么样的天命呢?这种道到底是什么?所以孟子提出了儒家经典”性善说“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两者的论点来源于《孟子﹒告子章句上》,告子在辩论人性的观点上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他简单的把人性比作水,比作历史上好、坏人物的更迭,引述性无善无恶的分别,而孟子在水性问题上的认识是优于告子,所以让性善论得以更胜一筹,而在历史人物更迭上面,孟子采取不否定告子,始终咬定人性善的观点,阐述四端之心是人人内心都具备的条件,人们但是没有了解自己本身具有的这些优良属性导致被蒙蔽,坚持性善论。

从《中庸》的性论概念,引发告子不善不恶观,孟子的性善观,无非为了追寻世间的”道“,用来参见我个体的本性,继而行使大道,而这个道在告子看来是有点带老子的”虚无“之道,孟子则代表孔子的”仁爱“之道,两者都从人性出发,阐述自己的道。

(3)荀子很多人学者把他归为法家,其实我个人倾向于他儒、法兼收,这源于他的性恶论。法家的立论点(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李斯为代表)就是人性本来就是恶,需要通过严厉的刑罚管理人民,国家的大小事物都可以法治,就可以公平、公正,也就杜绝了很多人性恶的成分。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这段讨论来源于荀子《性恶》,荀子开篇从人出生的性情讲起,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所以就会存在谄媚、杀戮、妒忌,都以自己的私心为行动准则,然后社会上就出现了老师,设立礼制规范和行为准则教人做事,继而引申到需要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得的就不属于自己本源的“性”,人的本性应该是:饿了吃饭;儿子劳累了休息,而教(礼仪制度)却违背人性:看见年长的,即使饿了也要让着;即使再累,也要帮父亲劳作。所以用教的方式不属于本性,最后引述到为什么会出现圣人的原因,就是用于教,而教很显然是为了通过教导人学习,革除人性恶的行为习惯。

3,道家的性论观

(1)人性本自然(也属于道),什么是自然,什么是本性?从哪里去看?

庄子提供了一个方向:圣人和婴儿。

〈1〉圣人对人性的理解

圣人之道在哪里——“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亦不伤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等等。(摘自《道德经》)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这里既含有道,也有道家精神领袖的德行),如果说老子是圣人,那么他的三宝和圣人之道标准应该对人性的认识算是比较准确的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2〉婴儿的人性论

作为最接近自然本质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然,才是人的本性,所以《道德经》是这么解释婴儿:1.专气致柔.能婴儿乎?2.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3.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总结出来一句话:圣人就像刚出身的婴儿那样接近自然之道,导致的结果就像——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鸷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日明。什么人世间的纷扰都干扰不了我的内心,这才是人的真性。

4.宋明理学对人性的解读

在此之前,中国哲学到了汉初玄学之风,佛教流入,以及经过唐代佛学的盛传,研习“虚”、“空”之势日趋严重,所以宋明理学多少都会有佛学的影子在里面,今天仅以程颢《定性书》以及阳明先生的心学为出发点,简单引述。

〈1〉《定性书》:承教,谕以"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此贤者虑之熟矣,尚何俟小子之言!然尝思之矣,敢贡其说于左右。(定性不能不动,为何又被外物所干扰?)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节选《定性书》部分文字)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2〉阳明先生心学

友人与阳明先生在外游玩“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上面是阳明先生对心的认识,和张载、二程对性的认识有异曲同工,心包含世间一切存在或者非存在的东西或者知识。那阳明先生对人性的认识在于下面这段话(年轻时候的格物致知,龙场悟道,知行合一论在此不赘述)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阳明先生对于人性——心之体,这个无善无恶观点,和六祖禅宗的观点类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都强调人性本源是无善恶之分,而世间分别出善恶是为什么呢?和佛家说法也类似:一念之间——意之动;那善恶如何区分?所谓的良知,就是良好的知识(道);有了知识不行动就不叫知行合一,必须结合你的良知,穷尽事物之间的理去格物致知,所以才有为善去恶是格物一说。前面是分析人性的的善恶概念与原因;后面是学习知识,并与自身行动进行验证。所以圣人之道在于爱,这种爱是建立在良知之上,不属于墨家的兼爱,也不属于杨朱的一毛不拔的民主自爱,更倾向于儒、道强调的“仁爱”。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在引述神秀和尚的一段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拂拭格物,方为良知,没有什么不好。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所以老百姓要的是仁,人为之仁,圣人是融于社会(儒)、自然(道)、宇宙(释),用善格恶,根器不同,对人性的理解不同,所以儒家孔圣人说性相近,原来受到习相远导致,因为你认识了字,接受了思维的教导,所以要找到性,那你要格你之前所学,了解自己内心,才能找到真性,三家殊途同归,唯一心耳。

中国哲学浅谈——疫情百态,人性盛开,古人议之,国人性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