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Wenn Barbarossa steigt, hält die Welt den Atem an“

“当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全世界都将屏住呼吸” - 阿道夫·希特勒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苏军在经过夏秋两季数次溃败后,于12月发动反攻,成功将德军自莫斯科外围击退,解除其对首都的威胁,获得了苏德战争以来的重大胜利。

在1942年春天,德军将战线稳固在大约由北面的列宁格勒至南面的顿河畔罗斯托夫之间。基于夺取苏联油田的战略,希特勒调派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与各线部分兵力穿越苏联南部草原、全速向高加索进攻,这场夏季攻势代号为蓝色行动(Fall Blau),6月28日,南方集团军群大举进攻,一日内推进48公里。至在7月6日攻占沃罗涅日西部,7月26日抵达顿河并开始强渡。德军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斯大林格勒,这里后来爆发的大血战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大规模战败,也使得德军在东线的战略主导权易手至苏军手中。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转折点的事件。

本文就以苏德两军战时记者拍摄的图片结合今日原景,诉说斯大林格勒血肉磨盘的历史


饱经战火的斯大林格勒最初的名字叫察里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晚期,当时在伏尔加河和察里察河的汇合处附近修建了一座堡垒,以保卫国家动荡的南部边境。随着人流的涌入,一个小的贸易中心很快就形成了,这成为了小镇的核心。19世纪,这里成为重要的河港和商业中心,人口从1807年的3000人迅速增长到1900年的84000人。1862年修建了第一条通往该镇的铁路,1875年又开办了第一家钢铁厂。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1857年的察里津市徽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1908年的察里津地图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在俄罗斯内战期间,这座城市被反革命的白军包围。约瑟夫·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守军击退了白军三次进攻,但没有阻止白军在1919年6月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市。1920年1月,斯大林领导了一场精彩的反攻,赢得了革命的关键性胜利。为了纪念他在保卫战中所起的作用,这座城市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在斯大林的统治下,这座城市成为了重工业中心,它的新工厂向苏联各地出口拖拉机、枪支、纺织品、木材和化学品。到1939年,这座拥有50万居民的城市沿着伏尔加河西岸延伸了25公里。当时这座现代大都市的代表性地标是市中心的阵亡英雄广场。


“Mit der 6. Armee können wir den Himmel erreichen“

- “有了第6集团军,我们可以打到天堂” - 阿道夫·希特勒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德军渡过渡河为开端。8月21日日出前,德军第6集团军第51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约60公里处的顿河河段发起了两次两栖攻击。左翼的第76步兵师和右翼的第295步兵师分别在在阿基莫夫斯基(Akimovskiy)和卢琴斯基(Lutchenskiy)附近建立了桥头堡。工兵们立即开始在这两个地点建造浮桥,

德军的意图是将第14装甲军的三个师:第16装甲师、第3和第60摩托化步兵师全部渡河,最终杀进斯大林格勒。卢岑斯基的浮桥在21日下午完工,阿基莫夫斯基的则在次日早上建好。图为8月23日,德军第3摩托化步兵师的坦克部队:第103装甲营正在卢琴斯基渡河。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德军过河和建桥的地点通常在本部的报告和战地日记(Kriegstagebuch)中有详细的记录,这使得后人考证这些地点相对容易,特别是当有独特形状的山脊排列在河上时,图为琴科斯基附近东岸的景色。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顿河和斯大林格勒之间的战场。这张德军情报地图显示了8月3日苏军的防御情况。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8月下旬,来自德国空军第8战地宣传连的摄影师舒勒(Schüller)拍下这张拖斗摩托车的照片。地点位于顿河西岸,德军称之为“顿河高地大街”(Donhöhenstrasse)。右边的标志指向横跨顿河的三座桥。最北端的渡口在阿卡托夫,那里通向于8月15-16日被德军第384步兵师占领的一个桥头堡,这里几乎没有发挥什么用处,主要是为了拱卫两个更南面桥头堡的安全。所有在顿河东岸作战的第14装甲军的交通路线和补给物资,都是通过阿基莫夫斯基和卢琴斯基的浮桥。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这是当年“顿河高地大街”遗址,往北一直通向卢琴斯基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8月23日上午,第14装甲军的先头单位:第16装甲师从顿河桥头堡开始进攻。德军装甲部队冲破了苏军的坚固防御,之后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向前推进,到下午早些时候已经逼近斯大林格勒。苏军在斯帕塔诺夫卡、里诺克和拉塔辛卡北部郊区附近部署了37门由女炮兵操作的反坦克炮,试图挡住进攻,但在近距离战斗中被德军坦克部队和装甲掷弹兵粉碎。到18时35分,第16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到达了城市北部的伏尔加河岸。在这里,一辆隶属第16摩托车营的SdKfz 232重装甲车车长正从高地上俯瞰河对岸。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位于伏尔加河西岸靠近拉塔辛卡的同一地点。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两天后,8月25日,向西75公里处,第24装甲军的第71步兵师对卡拉奇镇附近的顿河河段发起了另一次攻击。中午的时候,德军已经建立了一个大桥头堡,工兵们冒着苏军的迫击炮火在傍晚架起了一座浮桥,从而为第6集团军开辟了攻打斯大林格勒的第二条战线。此图片摄于顿河西岸。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当年架设浮桥的地点,卡拉奇以北5公里的别列佐夫斯基村。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与此同时,早在7月底已经在更下游河段渡河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第48装甲军,正从西南方向靠拢,与第6集团军的右翼会合。其先锋单位第14和第24装甲师占据着俯瞰斯大林格勒南部的阵地。图中为第24装甲师的机枪阵地,部署在俯瞰米尼纳南部山坡郊区的一块小高地上,德军把这里叫做“石灰岩山”(Kalkberge)。这张照片拍摄于9月4日,高地在前线上形成了一个小突出部,从三个方向受到了敌人的火力攻击。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一辆第670反坦克营第3连的黄鼠狼三式自行反坦克炮正在爬上石灰岩山,占据射击位置,边上的建筑是一家皮革厂。第670反坦克营内有两个连装备“黄鼠狼”,每连6辆,一个连装备一号B型4.7厘米口径反坦克歼击车(4.7cm Panzerjäger I Ausf. B),配属给第24装甲师。在9月3日-14日短短两周内,该营宣称击毁了32辆苏军坦克,其中22辆T-34,两辆KV-1,三辆T-60,两辆T-70和二两辆T-28,击伤一辆KV-1。远处可以看到斯大林格勒郊区。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战后伏尔加格勒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埃尔尚卡河的山谷和当年石灰岩山的斜坡上已经都是新屋林立。亚历克斯在Sadovaya火车站附近进行了比较,他向南看了看山谷远处的Minina。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这是1942年9月,德意志帝国测绘办公室(Reichsamt für Landesaufnahme)在德国空军航拍照片的基础上绘制的斯大林格勒城区平面图,标志了数字的几个地点即是日后巷战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1. 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
  2. 街垒兵工厂
  3. 红色十月工厂
  4. “活页夹”街区(Block Schnellhefter)
  5. 铁路环线(德军又称“网球拍”)
  6. 拉祖尔化工厂
  7. 马马耶夫岗(102高地)
  8. 中央车站
  9. 阵亡英雄广场
  10. 察里津河
  11. 火车南站
  12. 谷仓


"Die Russen,am Ende ihrer Kraft“

-”俄国人的力量已经消耗到了尽头“ - 阿道夫·希特勒 1942年9月12日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9月12日,希特勒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下达了总攻的命令,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全面进攻于次日开始:第4装甲集团军第48装甲军和第6集团军第51军分别对城市南部和中部区域展开攻势。

为了清晰的描述战斗,将从南向北记录:首先是第24装甲师,该部冲击的是察里津河南边的城区。在第94步兵师发动了首次进攻后,第24装甲师在9月15日凌晨3点跟进进攻。该师在战斗中被分为两个战斗群:

埃德尔斯海姆战斗群(Gruppe Edelsheim),由第26装甲掷弹兵团团长马克西姆连·冯·埃德尔斯海姆上校(Maximilian von Edelsheim)指挥,向市区发起猛攻,占领火车南站。

黑勒曼战斗群(Gruppe Hellermann),由 第21装甲掷弹兵团团长福尔拉特·冯·黑勒曼中校(Vollrath von Hellermann)指挥,将全力确保东边和北边的阵地。

该图是埃德尔斯海姆战斗群下属第24装甲团的坦克在沃罗波沃诺-斯大林格勒铁路(这是与第南边94步兵师的边界线)左转后,继续向东进入市区。由第694装甲宣传连的战地记者盖勒拍摄。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图片位置今景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Panzergranate Laden!” (装填穿甲弹!)

"Jawohl!" (遵命)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马克西姆连·冯·埃德尔斯海姆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福尔拉特·冯·黑勒曼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在到达斯大林格勒的第一栋房子后,兰肯装甲营(Panzer-Abteilung Lancken)的坦克停下来等待第26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的掷弹兵肃清居民区里的街道,该营指挥官是第24装甲团第3营营长迪特里希·冯·兰肯少校(Dietrich von der Lancken),他当时负责对全团的坦克进行战术指挥。背景中的小山上是邻近第94步兵师的目标:米尼纳郊区。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在今天的海军舰队街(Morflotskaya)上的同一地点,向南望向米尼纳。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在装甲掷弹兵完成肃清后,装甲部队又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继续前进。图中这些坦克隶属于格特-阿克塞尔·魏德曼中尉(Gert-Axel Weidemann)指挥的第第24装甲团第5连。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今日在图片同一地点,沃罗希洛夫区的白陶墙街(Beloglinskaya)向西望去。当年斯大林格勒这一地区的木结构房屋已所剩无几,它们大多在随后的战斗中被摧毁,或在战后被砖房所取代。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当埃德尔斯海姆战斗群在16:00左右到达南部火车站时,他们经过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谷仓。其本位于邻近的第94步兵师的地段。但他们在路上被阻止了,离这里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意识到谷仓的战术重要性后,埃德尔斯海姆派了一支小部队越过两师的边界,控制了这座空无一人的建筑。该图由战地记者蒂德拍摄。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今日原景,位于火车南站附近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但是,德军对这里的占领很短暂,苏军第10步兵旅的27名士兵,在波利亚科夫上尉的带领下与午后发起反击,夺回了这里。苏军在16日早上消灭了守在二楼的最后一名德军。没过多久,第94步兵师第267步兵团终于抵达,德军立即发动进攻,希望夺回粮仓塔楼。然而每次突击都损失惨重。第274步兵团在17日接手继续攻打,但同样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因此德军决定用大炮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对这座建筑进行打击,击溃苏军。榴弹炮、8.8厘米高的高射炮(来自第602高炮营)和重型迫击炮被拖到这里,开始不间断地轰击粮仓。图中为德军第194炮兵团的一门18式10.5厘米口径轻榴弹炮(l.F.H.18)开炮瞬间。

尽管面临德军的狂轰滥炸,被困在粮仓内的苏联守军(含近卫步兵第35师和内务人民委员部第10师残部,另外9月16/17日夜海军步兵第92旅的海军部队也乘渡船过河赶来支援)顽强的又守了整整四天,期间打退了多次德军由坦克和火焰喷射器联合的突击。直到9月21日晚,德军第274步兵团从西北方向发起突然袭击,才冲进了这座建筑,苏联守军的幸存者们突围而出。29日,第29摩托化步兵师控制了这座建筑周围警戒线的南半部,俘虏了苏军104人,但仍有若干苏军小部队设法渡过了河。到了午夜,粮仓终于落入德军手中。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该粮仓建于1940年,由钢筋混凝土建成,长90米,宽50米,高35米,在历时5个月的战斗中完好无损。它的地基、混凝土柱子和密密麻麻全是弹孔的墙体在战后得到了修复,现在仍被用来储存粮食。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这张是斯大林格勒最著名的照片之一,由战地记者盖勒摄于火车南站以西不远的地方,两名明显是老兵的士官手持冲锋枪躲在弹坑中隐蔽,像是在前线激战。德国的宣传机构充分利用了这张图片,刊登在德国国内众多出版物上。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然而,盖勒和他的战友海因里奇·绍特尔少尉(Heinrich Sautter)拍摄的这组看似真实战斗场面的图片,其实是摆拍的。战地记者小组遇到了埃德尔斯海姆战斗群一队正把苏军战俘押到后方的装甲掷弹兵,于是请求他们卧到路中央的一个大弹坑里,摆一个战斗的姿势,后者欣然接受。

在这张由绍特尔拍摄的照片里,盖勒出现在前景中,时间就在那张著名的照片拍摄前后。该图远没有前一张那么戏剧化:前方的道路是空的。绍特尔自己站在弹坑外面,证明这里没有任何敌人火力的危险。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照片当年的拍摄地点为车站街(Vokzalnaya),即今日的民兵布汉采夫路(Militionera Bukhantseva)。电车铁轨早已修好了。但原来的建筑物已换了面貌。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当德军向城南推进时,他们遭遇了许多苏军坦克,为了阻止敌人的进攻这些坦克匆忙地投入了战斗。图中这辆T-34/76在喀山斯卡雅教堂(Kazanskaya)附近被击毁,该教堂位于火车南站西北方向几个街区处。

9月13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时,苏军第62集团军共有105辆坦克(78辆T-34、17 辆KV-1和10辆T-70),部署在察里津河以南城区内的是坦克第26旅(18辆T-34)和坦克第133旅(17辆KV-1),图中这辆很有可能就是第26旅的。在中心区的是坦克第6旅和近卫坦克第6旅的37辆坦克,而在北面红十月工厂附近的是坦克第27和第189旅的33辆坦克。然而其中许多无法行走,只能作为固定的射击点。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在战争之前,这里被称为文艺复兴广场(Vozrozhdeniya),现在叫做库兹涅茨街(Kuznetskaya)。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战地记者海尼拍下了第24装甲师一个机枪连的士兵们正沿着车站路上的双轨电车线西侧向南前进。支离破碎的路面是德军攻城时大规模空袭和火炮留下的印记。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原址今日所在地,车站路与新乌津路(Novouznenskaya)的交叉路口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就在铁路的另一边的社会主义街(Socialisticheskaya)和街垒街(Barrikadnaya)的交叉口,德军架设了一门8.8厘米口径高射炮,炮口指向北面,以抵御苏军可能来自那边的装甲反击。街垒街是第94步兵师负责肃清的区域,该师正朝东面向伏尔加河进发。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图中的红色建筑是消防站,在随后的战斗和战后重建中幸存了下来。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接下来的几天里,第24装甲师缓慢地向北推进,最后直到察里津河河谷,拿下了整个城市的南部。该图为9月17日埃德尔斯海姆战斗群的一个机枪小组正向北面的河岸行军。远处是市中心。滚滚的浓烟正从城北的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冒出。

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斯大林格勒血战的今与昔(上):兵临城下

这里现在是达戈拉区一座山上的废弃墓地,市区就在东北方向。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