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鴉片戰爭與西方文明的衝擊,中國能否獨立上現代化道路?

徐徐道來了


馬克思:一切已知的歷史,都是必然!

沒有鴉片戰爭與西方文明的衝擊,中國能否獨立走上現代化道路。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基本前提——所有已知的歷史都是發展的必然,而歷史的必然又是由無數個偶然在無意間構成的。已發生的歷史告訴我們,也向我們證明了——中國走上近代化現代化的道路是“歐美風暴”衝擊的結果。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再到抗日戰爭,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中,中國一步又一步地向近代化邁進。這是歷史為中國選擇的近代化道路。


那麼如果沒有西方文明的衝擊,我們是不是就不能走上近代化或者現代化的道路呢?這個我們不直接得出結論,我們來探討一下近代世界中國發展的基本基本道路。新航路開闢以後,隨著地理大發現的浪潮世界逐漸連成了一個整體,而中國依舊特立獨行的保持著自己最為傳統最為久遠的特色——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儒家學說為理論支撐,以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為國家機器的基本架構。自從戰國中期這一制度形成雛形以來,再到秦漢進行了一次飛躍式的大發展。在之後的唐宋元一直被完善,一直被髮展,卻從未被改變。


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資本主義時代已經到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封建統治江河日下,法蘭西帝國的封建統治在達到一個高峰之後逐漸在資本主義的風雨中飄搖欲墜,而中華帝國的封建統治,且一步步在強盛中走向頂峰,絲毫沒有衰敗的跡象!元朝可以衰落,明朝可以崩潰,清朝可以滅亡,但是隻要有傳統的儒家思想作為理論支撐,傳統的小農經濟作為經濟基礎,再加上一套完整的國家機器。只要沒有外力的衝擊,中國的封建社會可以不動如山。套用明清時期文人的一句話:亡的是政權,而不是天下!


歐洲是在文藝復興中走上了近代化的發展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美國在反抗殖民鬥爭中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這也是歷史的選擇;日本在對外學習的維新中走上了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這還是歷史的選擇;中國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中走向了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這更是歷史的選擇擇!馬克思如是說:

一切已知的歷史,都是必然!


舊事舊人歷史說


我們首先要定義什麼是“現代化”。

現代化其實是相對於農業社會而言的,其本質就是工業化。

西方能在500年的時間裡碾壓非洲、亞洲、大洋洲、美洲的所有原住民,就因為他們有工業化。

當然,我這裡說的工業化是包含西方配套的一整套動員和管理制度的。制度是軟件,工業化是硬件,兩者合到一起,才形成了他們巨大的力量優勢。

因此,現代化從本質上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西方因為率先實現工業化,這使他們的暴力能力遠超世界其他地區。

既然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那我們就回頭來看看,中國僅僅依靠自身,能不能實現工業化。

中國僅僅依靠自身,是無法進入工業化的。

中國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進入了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叫“內卷化”。

內卷化,你可以形象地理解為卷大餅。中國大一統的社會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種確定的形式,這種形式是中國社會停滯不前,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是無法轉化為另一種模式的。

中國從秦漢開始大一統,歷經2000年發展,大一統的模式越來越成熟,以至於到了明清時期,所有可能的發展方向都被制度性地防止了。比如:想成為多政權分立,不可能,大一統的基因已經註定;想要多權分立,不可能,必須政令出自一處。

社會也因此被管理得如同鐵通一般。人沒有自由,遷徙自由、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通通都沒有。而人的自由行動與碰撞,是創新發生的重要基礎之一,這種可能性在明清的中國基本沒有了。

至於有些人津津樂道的資本主義萌芽,我告訴你,這是沒有的事。資本主義追求的是利潤、是擴大再生產,而中國的商人賺錢之後幹什麼呢?買官、買地,根本不是資本主義的方式;中國的商人不可能為創新去投資。如果賺錢之後買官、買地就算資本主義,那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資本主義了。

還有配套的制度與社會思想。儒家禮教制度下,人們追求的是官本位,研究工具器械是中國主流社會所唾棄、鄙視的。沒有對工具機器的鑽研,何來工業化?

至於研發機器以節省人力,這在清朝的中國更加不可能。農業化的中國清朝,人口是超過社會承載力的,大部分老百姓只要有口飯吃,什麼樣的活都願意幹,在這種情況下,誰願意冒風險去投資研發機器呢?

至於工業化配套的工商業制度、各種概念,中國文化裡從來就沒有。比如,自由、民主、共和、平等、權利、義務、信用、金融,等等。因此,工業化的“軟件”方面,中國也無法自生出來。

結論:

假如沒有外來力量,清朝被推翻後中國建立了新王朝;這個新王朝必定在清朝制度的基礎上實行更嚴格的社會管理。為什麼呢?因為從秦漢到明清就是制度不斷完善加強的過程,權臣、外戚篡權、宦官干政、軍閥政變,等等,到清朝基本都杜絕了,這就是制度漏洞被堵上了。百姓的權力,在明朝雖然沒有言論自由,但有集會結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結果到了清朝,這三大自由都沒了。

因此,新王朝的管理制度必將進一步收緊,以維持其皇權統治。在比清朝還要嚴厲的氛圍下,怎麼指望中國能產生工業化呢?

有人說西方工業化並不是現代化的唯一道路,還有別的現代化之路。這個不以工業化為基礎的現代化,目前沒有任何國家實現,連理論都沒有。因此這是一種想象,是瞎想,因此也就不足為論了。

有人說今天的中國不是不一樣嗎?底層本質是一樣的,還是工業化。現代中國繼承了過去的基礎,但新中國工業化起步於蘇聯援助的156個工業項目、數十萬項專利技術。沒有工業化,我們就造不出055大驅、殲20、東風、神舟和月球探測器。

因此,結論是:沒有鴉片戰爭與西方文明的這些外力的衝擊,中國走不出治亂循環,無法進入現代化社會。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贊評轉+關注!


凌煙閣論史


題主的這個問題實際上也就是關於中國現代化與西方文明的關係問題。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歷史事實是,中國的現代化和近代西方文明有很直接的聯繫。而鴉片戰爭就是這種現代化開啟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沒有西方文明影響(包括侵略戰爭的影響)中國就不會獨立的走上現代化道路了呢?小編認為不是。沒有西方文明中國也能走上現代化道路。

這個觀點或許很多人會質疑,小編接下來具體闡述一下。一家之言,個人觀點。

一、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現代化只是以西方化為典型代表

不得不說,現代化已經很大程度上上打上了西方化的標籤,以至於很大學者在內的人都把西方化等同於現代化,反過來也是一樣。確實,西方文明是現代化的開啟者、探索者、建設者和主導者。也是西方文明把現代的制度、經濟、文化等傳向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對現代化是做了極大的貢獻的,不可否認。

恰恰也是因為這樣,現代化也被完全當作是西方化了。這一點西方國家非常堅定的認同,受影響,大多數人也認同。因此就出來了這麼一個邏輯:但凡不是西方式的制度、經濟模式、文化理念就不是現代國家和現代社會。如果真的是西方化就是現代化,那豈不是認為世界文明發展就只有一條道路了嗎?當年中國封建社會輝煌的時候也沒有把周邊的國家說成是“中國封建化國家”,也只是深受影響而已。道理很簡單,向優秀文明學習,這是基本的社會規律。

西方的文明在眾多當時的世界文明中是先進的,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因此西方也是憑藉此獲得了世界的主導權。但是西方的道路很顯然不是唯一的道路。就像著名學者馬丁教授說的那樣:西方走上現代化是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條件的,而不是意味著這是一條現代化的標準之路。也就是說,如果西方文明就真的是完全現代文明的話,那其他國家和地區只要沿著他們的道路走下去不就實現現代化了嗎?很顯然也不會是在這樣的。

這就好比,一個班上有一個很優秀的學生,他的學習辦法影響了全班,大家都在學習他的辦法,整體水平也提高了。那是不是就意味著他的學習辦法就完全是其他所有學生照搬的經典呢?後來的學生也就按照這個來就行了?也不是。

說了這麼多,就想說明一個問題。西方文明是現代文明的締造者,主導者,影響很大。這是事實,但絕對不是唯一的道路。也就是說,沒有西方文明,中國也有其他的出路。縱觀歷史,之前輝煌的時代,也不是在其他文明的主導下開創的,還不是中國人自己探索的。

二、沒有西方文明,中國現代化會延遲,但絕對不會不到來

眾所周知,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明影響太大了,建立在非常穩定的小農經濟結構基礎上,沉澱於兩千多年的思想影響之中。這點特徵決定了中國的社會轉型會很艱難,週期也會比較長。西方文明的進入和影響確實加快了中國的現代化轉型。這是基本事實。

按照當代主流的觀點。中國開啟現代化的大門是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洋務運動。按照教科書上的評價,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這場運動就是打著“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進行的。確實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因此可以說,要是沒有鴉片戰爭,沒有西方文明的影響中國會繼續沉寂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不可自拔。假設西方文明沒有來到中國,或者影響不大,這種制度不知道還有多少年才能結束。

然而,這也不意味著沒有西方文明中國就不能改變,走向現代化。同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一個學生長期以來在伴隨都是第一名,各方面都很優秀,在很長時間裡班裡都沒有競爭對手。於是他慢慢的沉醉於這種優勢地位之中了。時間一長思想僵化,學習方法過時了,但還是勉勉強強的維持著第一名。突然來了一個新同學,帶來全新的學習方法,自然就超過他了。後來他又追趕這個新同學。那麼問題來了,沒有這個新同學的到來他就會一直沉淪下去嗎?不會,因為當他的方法落後到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就會改變。因為他就是個學霸。

古代中國本來就是這樣的“學霸”。別忘了當年春秋戰國時期的重大改革就是中國自我改進的一個典型案例。只是中國的韌性太強了,靠自我改進的話需要的時間會長的多。不到萬不得已這個大國家是很難轉型的,因為代價太大。但不意味著他不會自我轉向。要是不會的話還有兩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嘛?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自主性特別強的大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文明傳承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不會因另外一種文明的發展影響而徹底的改變自己的命運。按照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也說得通。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以內因為主,外因為輔的。內在矛盾運動才是決定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起催化作用。何況中國是一個大國。

因此,西方文明對中國的近代化(現代化)影響是很大,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我們深受西方文明的影響。但要說中國沒有西方文明的影響就永遠在封建社會遊離的話,這可恐怕不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哲學事物發展的角度來說都是說不過去的。只是如果是獨立進化的話,不得不說恐怕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轉型,這倒是毋庸置疑的。

三、近代以前的中國社會也出現過走向現代化的曙光

大家還知道的事實是,近代資本主義萌芽和曙光不僅僅是西方特有的。幾乎在同一時期(中國是明朝中後期)東西方都出現過走向近代的曙光。不過遺憾但是又理解的是,中國古代的封建性(封閉與自給自足)實在是太強了。作為新興事物的現代化曙光沒能衝破這種強大的封建藩籬的束縛。但是不能忽視的是,這種因素一直存在的,哪怕它不入流,但卻深刻影響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明末清初中國已經出現了影響很大商幫,這些人從事著貿易和交流,足跡遍及各地。一些規模大一點的作坊也採取某種程度上的僱傭生產關係。民間的交易和流動性也的增強了。

由此可見古代中國並不是不存在轉型現代的因素,只是它始終不能突破封建因素的束縛。因為這時候他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按照哲學邏輯,哪怕它很先進,但畢竟太弱小,需要發展。

同樣在明末清初,也多多少少存在了質疑封建君主制度的思想,即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想”。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人就是典型的代表。雖然在他們的思想中還沒有像西方盧梭、霍布斯、伏爾泰那樣科學、鮮明的反封建思想,他們也不會說真的就是否認封建制度和君主專制。但是畢竟對照這種制度提出了某種程度的質疑和反思。他們這些也看到了某些不足所在,也在試圖改變一些問題。這種思想是存在的。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明影響作用發揮之前,古代中國就存在著較為發達的商品經濟和民間自由交易。還從唐宋時期(尤其是宋朝)開始就存在著一大批市民階層。他們享受著市民文化,思想也開放的多。

因此,總的來說在西方文明之前,中國不是沒有走向現代化的因素的。只是這些東西還不能有足夠的力量來衝破封建因素的藩籬而已。從側面說明了此時封建勢力依然強大。就好比當年西方搞文藝復興一樣,只能打著復興古典文化的旗號來表達資產階級對封建勢力的不滿。雖然可能比喻不恰當,但道理是清楚的。但這些因素的出現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其實已經在走下坡路了,並不是某些人認為的那樣不可撼動。

中國一直以來就是個世俗國家,不可能不會變動的墨守成規,永遠不變。這也不符合中國傳統的道家文化。

由此,中國不是不具備走向現代化的因素。只是如果按照正常的、沒有外在因素的作用的話,可能在時間上要多一點,再多一點。等自我結構必須重組的時候,她一定會調整的,不可能說就這樣自我毀滅了。

以上就是小編大致從三個角度來解釋自己的論證結論。由此我得出的結論是:沒有鴉片戰爭與西方文明的衝擊,中國能否獨立走上現代化道路?能。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這個轉型。畢竟這麼大的體量,恐怕不是一兩次改革或者變法就可以完成的。

當然,再次強調的是,西方文明對中國的現代化影響確實不小,也不僅僅是中國。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向先進文明學習也是規律。

個人見解,歡迎討論。


二林說國關


不可能不被衝擊。

古代時期,由於受交通運輸條件的影響,東西方的發展是兩條平行線,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向發展。

近代時期,西方國家大力發展航海技術,西方國家憑藉航海技術,到處探險,加上之後的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社會,讓西方各種的軍事,工業,商業,航海,交通運輸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東西方交流加快,東西方各國的發展就聯在一起了,中國人看到了自己的農業文明落後於西方的工業文明,就會積極學習,朝庭政府不允許學習和改革開放,人民群眾依然會通過革命的方式推翻舊政府,創立新政府,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只是,西方國家發動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加速了歷史進程,加速了清政府的垮臺。

日本人是政府主動搞民治維新,放棄舊的中國模式,完全學習西方模式,他們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另外東方的很多小國家也如此,


飛飛貓說話


不會,中國沒有這種歷史根源。即使是西方文明輸入,實際結果也是變異的,四不像,連自己都不像。


TonyDeng


一個流氓在你體弱生病的時候罵了你打了你,你自己病好了氣不過堅持健身,學武術最後身體強壯了準備打回去,最後流氓看見你害怕了說你要感謝我呀,要不是我當時用那個方法你還是個弱雞呢。當然要感謝了不過要用拳頭感謝,也讓他臥薪嚐膽一把[發怒](如果當初病死了是不是活該?)我們為什麼要感謝強盜,我們有沒有受虐傾向,能在逆境中挺過來靠的是勤勞,勇敢,智慧,而不是受虐。我們在沒有被欺負之前都已經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了,早就在變法了,中國從來不缺用於嘗試創新的人,只要有機會中國從來不缺敢改變社會的人(看看我們換了多少朝代)。只是西方的洗腦讓大部分國人都覺得低人一等,洋人就高人一等。比我們聰明,比我們勇敢呵呵。強盜靠搶劫發了財,他拿著大刀在手無寸鐵的你面前炫耀,說自己多聰明,多勇敢,呵呵有本事他把刀給你呀,再在你面前炫,看著就讓人噁心。聽見這個西方文明靠戰爭傳播文明怎麼怎麼我就想罵娘。他搶了印第安人,掠奪了非洲,奴役了印度,使很多文明飽受摧殘,還有臉在哪嘚瑟。搶劫如果是文明的話,那真是天大的笑話。


紅塵歸途


歷史不會忘記1840,那一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大清國門;歷史不會忘記1840,那一年改變了中國這一東方古國的命運。

1840年是公認的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自此中國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在之後的百餘年飽受欺侮。



在假設沒有西方國家入侵會怎麼樣之前,我們要分析一下他們是否必定會入侵。 鴉片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呢?我們先將當時兩國基本情況對比分析一下。 英國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開始以後,經過漫長而曲折的鬥爭後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有了穩定的政治環境,英國在歐洲和北美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生產力躍居歐洲第一,並開始開拓海外殖民地。

英國藉助強大的海軍實力,開始瘋狂的殖民擴張,殖民地遍佈全球,建立強大的“日不落帝國”

在鴉片戰爭之前,中英兩國已有貿易往來。但是,對於那時的中國人來說,英國的商品沒有什麼用處。不過中國的茶葉、瓷器、絲貨對於英國來說可是搶手貨,因此英國一直處於“入超”狀態。

當時中國官方批准的通商口岸之限廣州十三行一處,而且對於外國人還有著嚴格的活動限制。除了清政府規定的海關關稅以外,當地官吏還強加額外稅費,這對於英國商人來說是極其不公、不利的。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英國政府派遣馬嘎爾尼使團來華,借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為理由,北上天津,後被召到承德避暑山莊見乾隆帝。這次來華實則是想要通過與清朝統治者的交涉,爭取英國在華利益。但是由於種種原理,這次交涉失敗了。這次交涉使得英國人對清朝的認識改變了,這也導致了後來英國政府改變了對華態度。

而當時的清朝是怎樣個情況呢?

當時的中國統治者任沉溺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經濟落後,生產效率低;思想落後,科技停滯不前;思想被禁錮,缺乏創造、冒險思維。

賦稅沉重,苛捐雜稅氾濫;官吏貪汙成風,人民抽食鴉片成癮。 軍隊武器落後,訓練方式落後,作戰能力差。

結合當時兩國情況對比,可想而知,這場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虎門銷煙”只是藉口。弱小就沒有發言權,落後就會捱打。

假設外無入侵,內無叛亂又會如何呢 即使外無入侵,內無叛亂也難以改變清朝的命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要靠幾代人的努力,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而當時的中國以被西方國家窺竊多時,只要有機會就可能會對大清發起戰爭。

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們的思想受到禁錮,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更不用談工業,談發展。如果沒有清政府主動的派遣留學生,是很難與外界接觸的,發展工業、實現現代化更是不可能實現的。 歷史沒有如果,一個事件的發生必然有它發生的理由;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不會輕易改變的,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閉關鎖國就奠定了他滅亡的結果。


青木歷史


個人認為短時間是不可能的,如果非要說定個時間,也許幾百年後可以的吧。因為資本主義是僱傭勞動產生服務或者物品價值,通過交易把生產品或者勞動進行價值交換,通過價值交換去剝削剩餘價值。 說簡單點就是我僱傭一些人來生產我的東西去賣出去換得金錢,而期間的差價就是我的利潤。而封建社會不同,封建社會的商品交易不是其經濟的主要表現方式,他們主要的是以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為主。 就像乾隆說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大部分的生產價值都是通過土地生產所出,並且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交換,土地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商品交易的所有資金都會流入土地,造成地價高昂。而沒有別的投資方式高於土地,沒人會放棄囤積土地去做別的生意。

在閉關鎖國的環境下,低量化、單一的農產品或者手工藝品貿易和較低的土地產能不足以破壞地主對佃戶和自耕農的土地束縛。

簡單點,沒有向西方那種通過大規模殖民地掠奪所產生的收益和黑奴貿易、羊吃人運動導致富餘人口向城市流動,自由市民的產生所帶來的剩餘價值的剝削和購買力的增加,購買力🉐增加導致工業革命的產生,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估計會一直萌芽,比如現在的朝鮮,也可以繼續閉關鎖國。


歷史當日趣事


第一次鴉片戰爭戰前的中國:

  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社會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這強盛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

  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佔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併日趨嚴重,成為全國的普遍現象。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點。清政府用“四書”、“五經”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係上,清王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隨著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清王朝的統治面臨深刻的危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

  列強擴張:

  正當清王朝日趨衰落的時候,英、法、美各國的資本主義卻在迅速發展。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機器工業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工業的發展,工業產量急劇上升,“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

  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國家,到鴉片戰爭前夕,法國工業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在鴉片戰爭前夕資本主義工業並不發達,但它正處於上升階段。19世紀30年代,美國資產階級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歐洲資本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勢力,全面控制市場,因此,美國在19世紀中葉沒有足夠的力量侵犯中國。美國充當了英國侵略者的幫手,追隨英國侵入中國。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俄國從北面虎視眈眈注視著中國,隨時準備奪取中國的領土。

  19世紀4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攜工業革命的雄風,蒸蒸日上。歐美列強為了擴大商品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加緊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動,中國的周邊國家和鄰近地區,陸續成為它們的殖民地或勢力範圍。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古老國家,自然成為殖民主義者侵略擴張的新對象。





腦洞秘史趣聞


沒有鴉片戰爭的中國也會走上現代化道路,但可能會很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已經出現了現代化的苗頭,但是因為鴉片戰爭的發生,西方文明的衝擊,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的步伐加快了許多。

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沿海地區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瞭解西方近代史的都知道西方的現代化發展就是在資本主義萌芽之後,而我國其實在明朝中後期就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趨向,主要表現為農產品的商業化,以及種植的專業化,種植專業化則是兩廣以及江南地區的種植業轉變為以經濟作物為主,內陸地區則轉變成為糧食的進口去(這裡的進口主要是供給給南方地區)。而這時也出現了內陸商人投資工商業,當時明朝的造船,冶鐵工業是位居世界首位的,以及紡織業也是世界首位,所以那時候的中國是佔據世界上外貿的首位。這也是在鴉片戰爭前中國貿易地位佔據世界首位的重要原因。如果繼續這麼發展下去,中國的現代化是指日可待的。

但到了清朝之後,為了防止沿海地區倭寇的騷擾,中國實現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的外貿水平極度下降,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速度也慢慢緩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