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我離婚了。”

好友璇發來微信。璇今年36歲,結婚十多年了,有兩個孩子,老二剛滿一週歲。

前幾天,熱播劇《安家》裡,海清扮演的宮蓓蓓也差點離婚了,而原因並不是常見的感情破裂或者性格不合。他們,是因為孩子。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宮蓓蓓在劇中說了這麼一段話,打動了很多和璇一樣的媽媽們:

“劉斯禮,為什麼我們倆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

我有很多委屈,我想找時間跟你講,你不聽。你要說謝謝,對,那好,我向你道歉,應該我謝謝你。

我不想生老二你讓我生,我生了兩個孩子你什麼都不管,兩個孩子長大了。

老大你一塊尿布都沒換過,一塊尿不溼你都不會用,你到現在老二你都不會用尿不溼。

對,應該我謝謝你,我謝謝你給我一雙父母,強制性給我一雙父母,讓我這些年一直面對他們,在一個屋簷下。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我是一個婦產科的大夫,我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但是我沒有辦法,我面對他們我要聽他們的,我這麼大壓力。

我在單位這麼大壓力,我在家裡這麼大壓力,我沒有辦法跟人說,我跟你說你不聽,我自己父母那麼遠,我說得著嗎?”

明明三觀吻合彼此也相愛,為什麼宮蓓蓓和劉斯禮還是出現了看起來難以解決的問題,甚至會想到用離婚這麼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呢?

究其原因,是因為“喪偶式育兒”。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我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

你還想怎麼樣?

所謂喪偶式育兒,主要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要麼是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要麼是父母都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而大多數時候指的是父親。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些問題:

作為媽媽的你,什麼都包攬了,自己的丈夫不僅不感激還覺得這都是你是應該做的; 你需要的情感上的關懷也沒有,甚至有時候還會對你挑三揀四; 在面對你和公婆之間的分歧需要支持時,他要麼不管不問,要麼一味地當個老好人。孩子有了,卻不知道“爸爸去哪兒了”。


宮蓓蓓的丈夫劉斯禮就是這樣一個人。

跟公婆住在同一個屋簷之下,因為受過的教育、觀念等不同,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產生分歧,其實都是很常見的家庭問題。

宮蓓蓓自己是婦產科大夫,她自然知道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公婆對自己的孫輩卻很溺愛,有著自己的另一套帶娃理念。

細說來也都是一些瑣碎的小事,但是這些很小的事在宮蓓蓓看來是大事。

尤其是當她公公說:“本來挺好的,剛吃了幾口飯,你們一回來又吵又鬧,都走,趕緊走。”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明明是在自己家,結果反倒被公公轟著走,更讓她沒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劉斯禮也不向著她。

劉斯禮對兩個孩子最大的貢獻,就是每天回來問一句“老大今天怎麼樣”、“今天老二臭臭拉了嗎”,然後就不怎麼管了。

而當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父母發生衝突時,他也是站在自己父母那一邊,宮蓓蓓在這段婚姻關係裡是孤立無援的。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有些丈夫覺得:自己不出軌,不家暴,掙得錢還拿回來,我父母幫你帶孩子,我對這個家的貢獻太大了。

劉斯禮就是這麼想的,他甚至覺得宮蓓蓓應該感謝他的貢獻和付出。

在撫養孩子這件事情上,爸爸們好像只需要逗逗親親,每天象徵性的問兩句,就可以完成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了。

而女人從懷孕開始,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都有著操不完的心和牽掛。

然後,一直沉默的爸爸們覺得用一句“我在為家裡掙錢”,就抵消了媽媽們所有的付出。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有的爸爸甚至這樣給自己找藉口:

我笨手笨腳的,哪會照顧小孩啊?我這還不是為了孩子嗎?畢竟女人要細心的多。小孩半夜醒了餓了,肯定要去找媽媽呀,我起來又有什麼用?

但,孩子是夫妻兩個人的,誰又是一生下來就知道如何為人父母的呢?誰不是從第一塊尿布第一勺奶粉開始的呢?

兩個人建立一個家庭並不容易。

飾演宮蓓蓓和劉斯禮的兩位演員,曾經在另外一部引發社會性話題的電視劇《蝸居》中合作過,當時他們為了擁有自己的房子努力付出了很多。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其實,他們的軌跡像極了我們每個人:彼此相愛走到一起,為了一個家彼此扶持一起努力,省吃儉用努力工作,只為在自己打拼的城市裡有一個屬於自己地方。

但可悲的是,很多人擁有了這麼一個地方之後,卻沒有珍惜它。

房子,永遠只能是房子,是裡面住的人才讓它成了一個家。如果沒有人,再大的面積再好的裝修也只有冰冷。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為母則剛

是一句病態的道德綁架

璇跟老公是大學同學。

和宮蓓蓓一樣,兩個人懷著甜蜜和期待走入了婚姻,第二年就生了一個兒子,前年底又生了一個女兒,兒女雙全的他們在同事朋友眼裡是幸福的一家人。

生老大的時候,兩個人都是初為父母。

儘管老公沒怎麼管,但璇覺得自己在家休息,只有他一個人賺錢很辛苦,加上有父母幫著帶,倒也沒覺得有什麼。

但老二出生之後,老公還是跟以前一樣幾乎不管不問,每天下班就跟個甩手掌櫃一樣,逗逗女兒摸摸兒子的頭,就癱在沙發上玩遊戲。

而同樣忙了一天下班回家的璇,來不及休息就要開始給一家老小做飯,自己的媽媽因為年紀大了,爸爸身體也不好,早就回老家了。

璇的睡眠一直就不好,老二出生後更是如此。

本來就有些神經衰弱的她,每個深夜都會蓬頭垢面的在孩子哇哇大哭中醒來,然後摸索著打開床頭上的檯燈,迷迷糊糊地穿上拖鞋去看孩子是尿了拉了還是餓了。

而自己的老公,除了不幫她之外,甚至還吐槽被開燈餵奶的過程吵到了,影響了自己的休息,之後還堅決要求分房睡:

“我休息不好,怎麼上班?怎麼賺錢,怎麼養家?”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於是,每個深夜,璇一邊手忙腳亂地哄著孩子,一邊聽著隔壁房間的老公鼾聲如雷。她不知道自己在圖些什麼,那個在結婚時說要照顧她一生一世的男人去哪了?

她和老公平心靜氣的討論過,也雞飛狗跳的吵過,最終兩個人還是選擇了離婚這條路。

璇說:我不是不愛他了,但我真的受不了了,他改不了的。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也叫不醒一個鐵了心要喪偶式帶娃的另一半。說真的,我有點後悔要孩子了。”璇一臉苦笑。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曾有一份針對北京3~6歲幼兒父親的調查,結果顯示: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和孩子交流。

另一項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則表明: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父親“缺席”,母親成為了絕對主角。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而與此相反,“如何讓老公多多參與照顧孩子”成為了媽媽們排名前三的需求。

成為媽媽,女性面臨著自己的身份認同的問題和焦慮:我會不會跟社會脫節?我休完產假上班,還能跟得上節奏嗎?養孩子的開支那麼大,我們的存款夠嗎?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爸爸們同樣面臨這樣的困擾,孩子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身份衝擊。這種身份上的轉變影響了他們在每一天生活中的選擇、行為和事情的優先級。有些男性選擇了成長,逐漸適應了自己的新角色。

而有的男人,卻選擇了逃避,永遠的貼上了“喪偶式育兒”這個標籤,他們覺得照顧孩子就是女人的天職。

更可怕的是,當今社會似乎默認了這個病態的觀點:他們認為女人天生就要生兒育女。而且天生就應該會育兒,就好比寶寶天生就會吃奶一樣,應該是與生俱來的本領。

對女性來說,最大的軟肋無非是老公和孩子,而現實卻是:

父親(丈夫)的缺席,催生了喪偶式婚姻,進而導致了喪偶式育兒,每一個都是致命的打擊。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有句話叫“為母則剛”。這聽起來充滿了正能量和讚美,其實是對女性的道德綁架。

“媽媽”和“爸爸”一樣,都是一種角色和責任,但並不意味著她們要24小時待崗,全年無休,無論是身有病痛還是心有疾患,都要隨叫隨到。

哪怕是個機器人也是需要充電加油的,更何況有血有肉的女人。

孩子,不是她們一個人的。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錢賺到了家卻沒了

是最大的悲哀

2017年,在遼寧鐵嶺,一位38歲媽媽獨自在家帶娃,丈夫長年在外地打工。

三天前,這位媽媽還在和別人微信聊天,聊到一半突然沒有反應。三天後,家裡親戚發現,她家燈一直亮著,覺得奇怪就上樓去看了看。

敲門沒人開,他就想辦法進去了,沒想到眼前的一幕讓人震驚——屋子充斥著惡臭,媽媽早已死去多時,而孩子卻坐在媽媽的屍體邊上看電視。

親戚進來後,孩子也沒怎麼說話,反覆說著:“媽媽睡著了!”

後經警方鑑定,媽媽死於心肌梗,她一直有這方面的問題,常年吃藥調整。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看完這則新聞,很多網友按捺不住,開始在網上破口大罵,其中一條評論說:她老公呢?三天都不打一個電話回家嗎?明知妻子身體不好,還讓她這麼操勞,你盡到丈夫的責任了嗎?

“錢賺到了,家卻沒了,唉...”一位網友說。

其實,父親的責任缺失不僅僅給女性帶來了傷害,對於孩子的負面影響也很大。

由於性別差異等因素,男性和女性在處理同樣的問題時往往會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於事物的判斷和認知也有著不同的結論。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乏如何一方的引導都容易導致孩子不健康或不健全,特別是在心理方面。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顯示: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其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的發育速度都要落後,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礙,表現抑鬱、孤獨、任性、多動、有依賴感。

兒科專家也認為,相對於媽媽能夠快速進入母親角色,爸爸需要的時間則會更漫長,而且多數爸爸在心理上覺得在孩子還不會表達的時候,沒必要跟孩子進行太多多餘的互動。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但實際上,親子關係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不會表達時,家長不重視他們的內心感受,等長大以後再交流再培養就很難達到效果了。

比如把起床時間提前半小時,陪孩子一起洗漱;把在外面吃晚餐的習慣改成在家陪孩子一起吃;週末一起騎騎車踢踢球;出差時,每天也能抽一點時間給孩子打打電話;孩子難過時摸摸孩子的頭,孩子高興時陪他一起笑……

這些並非多麼困難的事情。歸根結底,改變“喪偶式育兒”的根源還是在於願不願意做,在於這個男人對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到底有多麼深的愛。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一個真正愛自己妻兒的男人,是願意做出改變的。而那種只是將老婆視為生育工具的男人,只會繼續閉目塞聽,將喪偶式育兒進行到底。

一段婚姻,除了外在條件上的門當戶對三觀吻合,更重要的是兩個人之間到底有沒有相互扶持到老的決心,和彼此惺惺相惜的愛。

“我們自願結為夫妻,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共同肩負起婚姻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上孝父母,下教子女,互敬互愛,互信互勉,互諒互讓,相濡以沫,鍾愛一生!

今後,無論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富有還是貧窮,無論健康還是疾病,無論青春還是年老,我們都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同甘共苦,成為終生的伴侶!”

這不僅僅是一段嘴上的誓言,更應該是心裡的承諾,婚姻不是家,愛才是。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寫在最後的話

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已成家立業,但也有一些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又分開了,我曾經問過這些朋友:你還愛他(她)嗎?

他們中的一部分都在沉默了許久後,回答:

兩個人在茫茫人海相遇相識相知真的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孩子本應該成為我們關係上的一個紐帶,而不是一顆“炸彈”。

作為一個新手奶爸,我也曾經不知所措了很久,不知道怎麼換尿布,不懂的怎麼衝奶粉,甚至在抱著孩子的第一時間雙手都是顫抖的。

“一個人要多麼愛你,才會給你生孩子啊。”

這句話你可能在很多影視劇或者書中看到過。是啊,一個女人要多麼愛你,才願意忍受懷孕和分娩的苦楚,給你生下一個孩子啊。

不出軌不家暴能賺錢,你還要我怎樣?

當家里老人們催著我們要二胎的時候,我下意識的就出口拒絕了。

妻子後來問我為什麼,你不是很喜歡孩子嗎?我說,我真的不希望你再承受一次這樣的痛苦了。

孩子本身就是兩個人血脈的融合,這份血脈需要兩個人去呵護去守候才會繼續生根發芽。

我不想說自己是一個好爸爸,因為在我看來,爸爸是一種天然的責任和義務,做得好本身就是應該的,好媽媽也一樣,這些都不應該成為外界給我們的定義和束縛。

我愛我的妻子,也會和她一起愛我的孩子。

多花點時間陪陪她們吧,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這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收益最高的投資,最值得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