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九品巡检归谁管?怎么样?

写作情缘


巡检这个官职出现于宋朝,但真正成熟则是出现于明朝。按照明朝的规定,在全县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巡检,一般来说,每个县都有两三名巡检。每个巡检拥有100多官兵,这是巡检的强悍之处,比县衙的武装力量还强。巡检负责缉拿罪犯、检查私盐、维持治安等工作,类似于民兵连。从品级来说,正七品的知县比正九品的巡检高出很多,但按照朝廷的规定,知县不能直接管理巡检。

换句话说,巡检不在知县的管辖范围之内。由于是九品官,在朝廷的眼里,属于最低级的官员。无论是吏部还是兵部,都不会理会这样的微末官员。因此,逐步养成了一个惯例。巡检一辈子不可能升官,一直都是九品,但是能够世袭,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其他的亲戚。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能够世袭,巡检逐步成为了盘踞一方的土皇帝。对于那些乡绅们来说,宁可得罪知县,不愿意得罪巡检。知县都有任期,基本上干几年就调走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几年内老老实实,熬走这一任知县。但是巡检的情况不一样,由于能够世袭,一旦得罪了巡检,自己家族从此很难安宁。

巡检能够世袭,久而久之,形成了地方势力。虽然这种势力非常小,但对于朝廷的统治不利。知县对巡检需要客客气气,因为因为自己有可能需要巡检的帮助。尤其是进入王朝统治后期,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依靠县衙的衙役,根本就挡不住数量众多的农民。在这样的时候,需要巡检率领部队镇压。当然,如果农民起义的规模太大,巡检什么作用也起不到。虽然巡检仅仅是九品官,但比七品把总的日子还舒服。自己的关系在地方上盘根错节,有的巡检甚至拥有自己的生意和店铺。对于巡检尾大不掉的情况,朝廷并非不知情,但已经无暇顾及。这样的情况直到清朝入关以后,最高层才开始改革。

清朝入关以后,发现了巡检的问题。在清朝的统治局面稳定以后,清朝开始改革巡检制度。当地人不能在家乡担任巡检,最少需要距离家乡300里,防止出现家族势力。巡检都有任期,和其他的官员一样,由朝廷任命和调动。


绿色军衣1968


在历朝历代的官员体系中,有这么一个职务,是我们平时所不注意的,那就是九品巡检。看到“九品”二字,我们想到的就是九品芝麻官,确实这个官位是最低的品级,但是就这样一个九品官吏,就是七品的县令也管辖不了,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为什么七品县令管不了九品巡检。

1、巡检的由来

巡检也叫巡检使,最早设立这个官职的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唐庄宗李存勖,当时跟随李存勖的张廷蕴能征善战,很受后李存勖的宠信,在后唐同光初年,在收复汶阳后,封张廷蕴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并担任魏博三城巡检使。这就是最早关于巡检的记载。具体详见《旧五代史·卷九十四(晋书) 列传九》。

2、巡检的演变

到了北宋时期,在京师的东西两路个设置了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并且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主要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职权颇重,后来才受到所属县属的县令节制。南宋时期设置了都巡检使,主要掌管禁军等招填教习之政令,以巡防扞御盗贼等。元朝时期,巡检司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官,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明朝时期,巡检司又分为文武官管辖两种,如洪武廿年为防范倭寇即在福建设置五卫十二所四十二巡检司。府州县巡检司亦设有巡检司,归地方官管辖,但其设置、裁撤、考核皆由兵部掌管。清朝沿用明制,基本和明朝类似,但是清朝的巡检不能在自己的家乡担任巡检一职。

3、九品巡检权力

巡检原来是由兵部直接管辖,所在地的县令进行节制。但是到了明朝,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县令是正七品,官不大,管辖的地域也不大,但是在自己的管辖区内,县令就像土皇帝,县令下面还有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按理说,县令管九品巡检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就拿明朝说,一个县一般配置两三名巡检,每个巡检有100多官兵,主要负责缉拿罪犯、检查私盐、维持治安等工作,甚至说比县衙的武装力量都要大。另外最重要的是九品巡检官职虽小,但是按照朝廷规定,县令不能直接管理巡检。并且由于九品巡检品级太低了,无论吏部,还是兵部,都不会理会这样的官员,这就形成了一个惯例,九品巡检不能升官,但可以世袭给儿子或者亲戚。就这个形成的世袭惯例,逐步的让九品巡检成为了盘踞一方的土皇帝,也就有了“宁可得罪县令,也不能得罪巡检”的说法。毕竟县令过几年就要换人,而巡检却一直在。清朝入关后,沿用了明制,但也发现了巡检的弊端,就下令要求当地人不能在家乡担任巡检,最少需要距离家乡300里,防止出现家族势力。就这样,九品巡检沦为了地方普通官员。

4、九品巡检的优秀代表人物

暴方子,名式昭,字方子,河南滑县牛屯镇南暴庄人,自幼苦读经史,并著有多本著作,但因不愿意学习八股文章和蝇头小楷,所以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清光绪四年(1878年),暴方子出任江苏震泽县平望司巡检。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后遭吴江县令诬告,丢官回家,清贫度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暴方子自告奋勇前往湖南巡抚吴大澄处,后奉命到塞外买马,因积劳成疾,病故于关外,时年30余岁。

小结:九品巡检官职虽小,但是在明朝时,其关系在当地盘根错节,家族势力极大,就好比当地的“地头蛇”,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很多事情县令要有求于九品巡检,而县令一般任职几年就要调离,九品巡检却能待待世袭,当地乡绅也不愿得罪九品巡查。并且按照朝廷规定七品县令不能直接管辖,只能节制,因此就造成了七品县令管不了九品巡检这一怪象;到清朝时,九品巡检势力范围调整,必须到离家300里外任职,并打破了世袭制,因此其势力严重削弱,沦为了当地普通官员。


胡乱看一点东西


按照明朝的规定,在全县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巡检,一般来说,每个县都有两三名巡检。每个巡检拥有100多官兵,这是巡检的强悍之处,比县衙的武装力量还强。

巡检负责缉拿罪犯、检查私盐、维持治安等工作,类似于民兵连。从品级来说,正七品的知县比正九品的巡检高出很多,但按照朝廷的规定,知县不能直接管理巡检。换句话说,巡检不在知县的管辖范围之内。

由于是九品官,在朝廷的眼里,属于最低级的官员。无论是吏部还是兵部,都不会理会这样的微末官员。因此,逐步养成了一个惯例。巡检一辈子不可能升官,一直都是九品,但是能够世袭,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其他的亲戚。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能够世袭,巡检逐步成为了盘踞一方的土皇帝。对于那些乡绅们来说,宁可得罪知县,不愿意得罪巡检。知县都有任期,基本上干几年就调走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几年内老老实实,熬走这一任知县。但是巡检的情况不一样,由于能够世袭,一旦得罪了巡检,自己家族从此很难安宁。

巡检能够世袭,久而久之,形成了地方势力。虽然这种势力非常小,但对于朝廷的统治不利。知县对巡检需要客客气气,因为因为自己有可能需要巡检的帮助。尤其是进入王朝统治后期,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依靠县衙的衙役,根本就挡不住数量众多的农民。在这样的时候,需要巡检率领部队镇压。当然,如果农民起义的规模太大,巡检什么作用也起不到。虽然巡检仅仅是九品官,但比七品把总的日子还舒服。自己的关系在地方上盘根错节,有的巡检甚至拥有自己的生意和店铺。

这也就是巡检


追风筝的人何


“九品巡检”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尽管它也是一个官职,但是与宰相、巡抚、总督这些官职来比,似乎真的有点提不起来,去年,在河南纪检监察部门倡导下,河南豫剧院二团推出的河南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在全国巡演引起列轰动,尤其是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引起了强烈共鸣,这位暴式昭就是九品巡检的代表人物,下面【孤竹闲客】就带你您了解一下九品巡检的前世今生:

一、九品巡检的设置

巡检又称巡检使,最早有相关记录的史书《旧五代史•卷九十四晋书列传》中,描述这个官职出现在五代时期的后唐,当时叫三城巡检使。

宋朝时期,在比较重要的边境区域、沿江、沿海等各州县设置巡检司,主要任务是训练兵丁、城防巡逻,这一时期属于武职指挥官,职权比较重要,属于一个地区的武装最高指挥官。

明、清以后的巡检司逐渐分为武职和文职两种,各府、州、县均设置巡检司,改变了宋朝时期只在边境设置的惯例,官职为九品。

二、九品巡检的隶属

巡检司最初设立的时候,属于武职指挥官,隶属于兵部直接管辖,明,清以后分为武职、文职两种官员,分别隶属于兵部和吏部管辖,所在地的地方官吏进行节制。

三、九品巡检的职责

巡检司最初设立的时候,因为属于武职官员,隶属于兵部,主要的职责就是训练兵丁,城防巡逻。明、清时期,巡检司分为武职和文职以后,各府、州、县的巡检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缉捕盗贼,在主要的水路、陆路交通要道设置路卡,负责盘查往来奸细和走私贩盐的商贩。

四、九品巡检的权利

明朝时期,一个县的巡检司配置官兵大约在二百人至三百人之间,有时甚至比县衙的地方武装要大。关键是还有一项特权,就是抓走私,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食盐属于国家专管,这样一来,走私食盐就变成了暴利,而巡检司正是打击走私的要害部门,所以一些商贩和生意人都十分惧怕巡检司。

由于明朝时期的吏部和兵部都不愿意考核巡检的政绩,索性就把巡检的职位固定死了,不能升迁,但是可以世袭,自己没有儿子可以传给亲戚,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铁打的巡检,流水的县令”这样的局面,逐步让官居九品的地方巡检成了各地的土皇上,因而坊间甚至流传“宁可得罪县令,不可得罪巡检”的传言。

清朝时期,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为了防止出现家族势力,禁止官员在自己的家乡担任巡检,因而巡检的权力被大大削弱。

五、九品巡检的代表人物

九品巡检的代表人物--暴式昭,河南滑县牛屯镇南暴庄人,自幼勤奋好学,苦读诗书,因而写了好多书,但因不愿意学习八股文和蝇头小楷,所以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清光绪四年,暴式昭出任江苏震泽县平望司巡检。在任期间,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后遭吴江县令诬告,丢官回家,清贫度日。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暴式昭自告奋勇前往湖南巡抚吴大澄处效力,后奉命为官府到塞外一带买马,因积劳成疾,病故于关外,年仅三十余岁。

最后总结

【孤竹闲客】认为,九品巡检官职虽小,却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官吏,一个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巡检可以为百姓“去污除垢”,给百姓带来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相反,一个称霸一方、为害一方的巡检,则会留下千古骂名。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老百姓都需要“暴式昭式”的巡检!


孤竹闲客


在古代,巡检的官职很小,小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股级干部。

清代在各州、县的关口、渡头等要冲之地设巡检司,掌缉拿响马、盘诘奸伪之事,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巡检司的巡检为从九品官。

从品级来说,正七品的知县比正九品的巡检高出很多,但按照朝廷的规定,知县不能直接管理巡检。

清朝入关以后,发现了巡检的问题。在清朝的统治局面稳定以后,清朝开始改革巡检制度。当地人不能在家乡担任巡检,最少需要距离家乡300里,防止出现家族势力。巡检都有任期,和其他的官员一样,由朝廷任命和调动。经过这一轮改革,曾经盘根错节的巡检被连根拔起,沦为了地方上的普通武官。在明清时期,由于县衙的人手有限,根本无法深入各乡各村。因此,知县基本上需要依靠各地的乡绅们维持各地的稳定。在农村地区,如果发生一般的矛盾,根本不需要去县衙,而是找当地的乡绅评理。乡绅们德高望重,而且有一定的家产,为各地百姓评断是非。


聚焦世界热点


明朝时期,中央设立锦衣卫,地方设立巡检司。在个外地州府县关卡要塞的地方均建立了巡检司,设立巡检和副巡检,都是从九品,手下有差役和少量军队,负责属地范围内缉拿盗贼。在交通要道之处设立的巡检司则专门负责盘查往来奸细和贩卖私盐的人。巡检是九品官,所以没有专门的衙门。

一般来说每个县城都会设立三名巡检,每个巡检拥有100多官兵,从当时的品级来说正七品的知县比九品的巡检高出很多 ,但按照朝廷的规定,知县不能直接管理巡检,还有就是九品的巡检可以世袭,可以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亲戚,由于能够世袭,巡检逐步成为了盘踞一方的土皇帝,对于当时那些乡绅来说,宁可得罪知县也不得罪巡检。

清朝入关以后,发现巡检的问题,在统治稳定后,清朝开始改革巡检制度。当地人不可以在家乡担任巡检,最少也要去距离家乡300里以外的地方任职,防止家族势力的出现,巡检也不再世袭,和其他官员一样,有朝廷任命和调动,曾经盘根错节的巡检被连根拔起,沦为普通的地方官员。

巡检个人理解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派出所长。


湮灭的历史


巡抚直属于中央,上司是皇帝

巡抚为中国14世纪-20世纪初的地方官制名称,统治区域从数千、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数十万平方公里,权力大于今日仅负责行政事务之省长,统筹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

巡抚官制出现在1371年的明朝。明太祖以宰相胡惟庸纠结地方势力意图叛变为借口,除了废除中央的宰相制度外,太祖也积极改革地方制度,将本来一行省一人独享的的军事、行政、司法权力分拆成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部份。后来出现的“巡抚”正是统筹此三部分的首长,尊称为“抚台”、“抚军”。

1391年,太祖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巡抚”这个名称开始被使用。尔后,皇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巡行地方,抚镇军民,事毕复命,名义称巡抚。明宣宗时,各省常设巡抚渐成制度。巡抚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

明英宗在1457年夺门复辟后,一度废除巡抚制度,到次年才恢复。

巡抚的职责主要是税政、水利、内政,不过通常也有调动兵力的权力,不过并不一定,端看各省需要。在管辖区域来讲,14世纪的巡抚所辖区域大小存有很大的分别,大者统辖两省十数万平方公里,如浙江福建区等,有些则只有数座城府,甚至只得一、二府,如大同、宣德、顺天等。至15世纪后,发展成以省区为单位,配置一位巡抚。

1644年清兵入关,入主燕京的清朝承袭明朝的巡抚制度,并沿用旧名称。清朝在全国设立了16个巡抚,为常规官位,但并不等于今日之省长。今日之省长,只管辖一省行政事务,大致相当于清代的布政使。


奇闻异事大搜寻


巡检这个官职出现于宋朝,但真正成熟则是在明朝。

巡检的职责是负责缉拿罪犯、检查私盐、维持治安等工作,每个巡检拥有100多官兵,类似于民兵连,且驻扎在本县的交通要道上。

从品级来说,巡检属正九品,但按照朝廷的规定,正七品的知县不能直接管理巡检(防止地方坐大威胁中央)。

巡检归属兵部和吏部官理,但由于巡检品级太低,无人理会,因此逐步养成了一个惯例:巡检一辈子不可能升官,一直都是九品,但是能够世袭,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其他的亲戚。这样一样,巡检逐步成为了盘踞一方的土皇帝。

清兵朝庭入关以后,发现了巡检的问题,因此开始改革巡检制度。规定当地人不能在家乡担任巡检,最少需要距离家乡300里,防止出现家族势力。并且巡检都有任期,由朝廷任命和调动。

经过这一轮改革,曾经尾大不掉的巡检被连根拔起,沦为了地方上的普通武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