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和楊家將有什麼不同?

鴻樓書主


楊家將是北宋初期的時候的英雄,時值契丹進犯大宋王朝;岳飛是南宋初期的英雄,時值金國進犯大宋王朝。

1、楊家將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

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 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

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

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

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穫總比別人多一倍。 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

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

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詆譭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正月,宋太宗為了徹底解決契丹對邊境的騷擾,執意全面進攻契丹,下詔分兵三路進行北伐:東路由大將曹彬、崔彥進率主力從雄州出發北攻幽州;中路由田重進統率,由定州攻飛狐;西路由潘美、楊業統率,出雁門關,攻朔(今山西朔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等四州,最終目標是三路大軍會師幽州,與契丹進行決戰。

三路大軍同時前進,東路軍剛出擊就遇到契丹主力的迎擊,大敗於歧溝關;中路軍聞聽東路敗北,也就不戰而潰;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師僅兩個月,便戰果累累,收復了朔、寰、雲、應四州之地,兵鋒直抵桑乾河。

但是,由於東、中兩路守軍的潰敗,他們卻成了孤軍深入。契丹在打敗東路和中路兩路宋軍後,調集十萬精銳,全力向潘、楊部佔領的寰州壓來。 朝廷命令潘、楊率軍護送朔、寰、雲、應四州百姓立即遷回代州。

在當時大兵壓境的時刻,要完成這一任務非常艱鉅。楊業經過周密思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迎戰,這時,命令朔州民眾再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1000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百姓就可安全內遷。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先和主帥潘美卻堅決反對。他們為了爭功,硬要楊業率兵去打寰州。王先說:“你有幾萬精兵為什麼還這樣膽怯?應當直接出雁門關北上!”楊業說:“不行,這樣做,只有失敗。

”王先陰險地說:“你不是號稱‘楊天敵’嗎,為什麼不敢與敵人正面交鋒,難道你還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楊業氣忿地說:“我這樣做不是怕死,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完成好皇上交付的使命。 你既然這樣責問我,那好吧,我現在就遵命前往。

”出發時,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利,我是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他又用手指著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說:“你們務必在兩翼佈置強有力的弓箭手,我轉戰到這裡,你們就出兵夾擊,不然我們將會全軍覆沒。

”說罷,楊業就率兵出發了。經過兩場惡戰,因寡不敵眾,楊業戰敗。退到陳家谷時,王先、潘美卻率軍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雖然他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身負重傷,墜馬被俘,最後不屈絕食而死。

他的兒子七郎也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

  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玉外,還有延朗、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延朗後改名延昭,人們稱他為“楊六郎”。他智勇善戰,號令嚴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將。

楊延昭兒童時代受到父親的薰陶,十分愛做軍事遊戲。楊業常對人說:“這個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總要帶他上陣。戰爭中,楊延昭很快鍛鍊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楊業率軍北伐應、朔,派楊延昭任先鋒,與契丹軍在朔州城下激戰。

延昭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講命地與敵人廝殺。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軍又一次向宋朝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宋軍節節失利。這時,楊延昭正守衛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

在契丹圍攻之下,遂城城小無備,人人危懼。楊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亂。 他讓士兵在城牆上澆水成冰,使城牆變得又堅固又光滑。契丹軍攻城不下,只好繞道去攻打別處。

在楊業死後,楊延昭守衛北方20多年,屢敗契丹軍隊,繼承和發揚了楊家“忠心報國”的優良家風。

  楊家將的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也是宋代一名邊防名將。在宋仁宗時期,他先後在河北、陝西邊境做過鎮守將軍。

他鎮守陝西時,主要是防務西夏國對中原地區的騷擾。

  楊家將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地為保衛祖國恪盡職守。他們的事蹟不斷走入傳說、故事、戲曲舞臺和影視劇創作。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臺。 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將英勇戰鬥、犧牲的過程,敘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

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於楊家將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於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為,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為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將以及薛家將、呼家將已遠遠走出歷史的範疇,而昇華為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

2、岳飛

自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以來,變法曆元佑(1084年)、元符(1100年)幾經廢立。再有“黨爭”之禍在前,蔡、童、王、梁、楊、朱、李、高八賊為患在後。 天怒人怨,終於在1119年與1120年爆發宋江、方臘之亂。

在“海上之盟”後,一方面金兵節節勝利一方面宋兵對遼老弱之師連戰大敗(對宋作戰的指揮官叫耶律大石,後於遼亡在中亞另建西遼,西方史稱哈刺契丹)。由於宋兵的無能暴露無疑,公元1125年十一月遼亡後金隨即乘勝以完顏宗望為東路六萬兵馬從平州(今河北盧龍)與完顏宗翰為西路八萬兵馬自雲中府(今山西大同)出兵太原、燕京攻宋。

原計劃在兩路軍得手後,共同會師東京。但西路軍受挫於太原堅城,東路軍則雖有宋將郭藥師投降並迅速過黃河直抵東京,但已經成為深入的孤軍。然宋徽宗此時早已六神無主,匆忙讓位於太子,是為宋欽宗,改元“靖康”。

完顏宗望在宋軍高牆深溝和李綱得力防守面前一籌莫展,兼各地勤王之師此時聚集達20萬之重,功守易也。 但降將郭藥師獻策收買宋權臣,宋金於1126年議和。此後同年(2~7月),兩軍主要圍繞太原激戰。

八月,金東西兩路再起。此時,太原已經糧盡援絕,於九月初三終告城破。而此刻的宋朝廷不但撤除京畿防務,還盡譴勤王軍馬離散。同年十一月,金軍會師東京城下,不料宋庭竟用郭京率“六甲神兵”應敵,馬上兵敗城破。

城破之初,東京軍民30萬人準備巷戰,金兵不敢貿然入城。於是重施議和故技,1127年正月先後誘使徽、欽二帝至金軍大營,隨後廢二帝立張邦昌為偽楚帝。同年四月初一,金軍盡遷宋宗室3000餘人北歸,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此即神州板蕩、禍亂叢生,江山社稷幾近傾覆之勢。 北宋滅亡之易,古今惟有南明滅亡可與之相比,原因雖然此處無法一一道來,但君王無鬥志,文臣愛財不惜命,武將惜命不爭先,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

這時宋皇族宗親只剩下個趙構,於是公元1127年五月在應天府(今商丘)趙構即位,改元建炎重建小朝廷,史稱南宋。這一年,岳飛24歲。

  “還我河山”

  岳飛(公元1103~1142)字鵬舉,河北西路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

公元1122年從軍,出行前岳母在其背刺“精忠報國”四字。建炎元年,岳飛投東京留守使宗澤麾下。建炎元年12月先以五百騎兵破金兵與泗水(今河南境內),後在蘆筍渡用奇兵再敗金兵。 宗澤賞識岳飛智、勇過人,擢升岳飛為東京留守司統制。

宗澤曾與岳飛論兵法,飛對曰:兵法運用,存乎一心。宗澤沉默良久,點頭稱是。建炎二年,宗澤因為受議和派排擠抑鬱不已,七月初一連呼三聲“渡河”而終。同年秋完顏宗翰先克檀州,後在東京受阻於黃河決堤,轉兵鋒直指趙構所在的揚州。

趙構一行,倉皇出奔杭州,由於驚慌過度嚇成了一個“太監”皇帝。建炎三年三月初五,禁軍譁變趙構被迫退位,但旋及為韓世忠、劉光世等撲滅。但趙構,從此對軍人不再相信。同年岳飛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轉戰廣德軍。

(今安徽境內)

  建炎三年冬(公元1129),完顏宗弼率軍十萬南下。 先敗宋軍於和州(今安徽境內)渡江直抵建康(今江蘇南京),再經湖州(今浙江吳興)攻下臨安,趙構忘奔海上。

完顏宗弼在吉安至臨安經獨松嶺時感慨道:“南朝果無人矣,此處若只有老弱殘兵數百,我軍亦難過也。”但是沿途義軍的不斷騷擾堵截,完顏宗弼在1130年撤軍北歸,取道秀州(今浙江嘉興)、平江府(今江蘇蘇州)欲在鎮江渡江。

完顏宗弼未料,韓世忠、糧紅玉敢以8千子弟對撼10萬金兵。完顏宗弼先敗於平江府,再受困黃天蕩幾乎全軍覆沒,大敗而回建康。建炎四年,岳飛移軍屯宜興,以二千兵將破金,獲其屯重而還,宜興民眾,繪製岳飛之畫相,晨夕瞻仰,皆雲:“父母生我易也,公之保我難也!”同年於常州連勝金兵四陣,追殺至鎮江之東,並再與金兵遭遇於清水亭,殺得橫屍十五里,斬金兵千戶一百七十五級,威震八方!同年五月,岳飛於牛頭山鏖兵再戰,恢復建康,斬獲秀髮及垂耳環者三千人,殭屍十餘里,收降卒二千人,萬戶。

千戶二十餘人,戰馬三百匹,銷仗旗鼓千萬計,民眾歡聲雷動,夾道相迎!同月部將叛變,暗殺不遂,並於同年十月,解圍承州,救緩通、泰二州,斬做將傅慶,並焚袍燒幣!同年十二月,嶽移兵屯江陰,金兵望嶽軍興嘆,不敢渡江!這一年,岳飛27歲。

  紹興元年(公元1131),岳飛隸屬張俊所部,期間破李成、收降張用。 紹興三年(公元1133),曹成、楊再興越五嶺至賀州(今廣西賀縣)作亂,岳飛領命征討,飛弟嶽翻此役為楊再興所殺。

但岳飛愛楊再興的豪勇,仍收其為偏將。紹興四年(公元1134),飛任江南西路、舒(今安徽安慶)、蘄(今湖北蘄春)制置使兼荊南、鄂(今湖北武昌)、嶽、黃、復州、漢陽軍、德州府制置使。 同年,飛上書高宗收復襄陽六州。

宋史載:紹興元年春,岳飛大敗李成於西山壤子莊。二年三月岳飛三十歲,遷神武副軍都統制,屯兵洪州,兵隸李四節制,同年受調命以本職權知漳州、兼權州,湖東路安撫都總管。同年四月、以八千人大破曹成十餘萬之眾,收勇將楊再興,同年平馬友支黨於筠川,並年敗劉志餘黨於廣濟,又年亡將李宗亮於筠州。

三年,擒賊首羅誠,並奏請朝廷不屠虔州百姓,同年七月,御賜“精忠岳飛”,嶽堅拒高官厚祿,並擊毀李成十萬之眾,慚復襄陽,日後襄陽為北窺重地,全仗嶽功。

  這時的中原,在完顏宗翰北人歸北、南人歸南、中原人歸中原的政策下,於建炎四年九月(公元1130)冊立原宋濟南知府劉豫(此人在獻城時殺害了關勝)建偽齊。

紹興三年冬,宋兵克穎昌。劉豫命李成會同完顏宗弼佔領襄陽六州——-襄陽(今湖北襄樊)、郢州(今湖北鍾祥)、隨州(今湖北隨縣)、唐州(今河南唐河縣)、鄧州(今河南鄧縣)和信陽(今河南信陽)。

紹興四年春,竟使其心腹大將劉夔協同完顏宗弼共十萬軍馬進攻川陝,妄圖吞併南宋。 在紹興元年,完顏宗弼曾領軍十萬猛攻大散關(今陝西寶雞附近)和尚原。吳介、吳琳兄弟以1萬精兵,立下“寧可戰死,不可退卻,退者斬!”的決心。

吳介駐兵的大散關和尚原,地理險要屏蔽西川。吳介擺“駐射軍”大破敵軍,金軍遭受到宋金開戰以來第一次慘敗,連完顏宗弼都被射中兩箭。 仙人關(今甘肅徽縣南)前,吳琳憑藉高強深溝固守,吳介再先用奇兵突襲後以伏兵夾擊,偽齊、金聯軍大敗,自此不敢在川陝用兵。

  “滿江紅”

  紹興四年(公元1134)五月,岳飛自鄂州出兵3萬進攻偽齊。臨行登船時,對眾將雲:“定叫賊人還我河山,飛不擒寇,誓不返渡。 ”郢州的守將京超號“萬人敵”,岳飛使張憲攻城未果又為長壽知縣劉輯所辱罵。

飛大怒,親率士卒登城,殺敵七千,京超、劉輯具死。隨後,牛皋克隨州,李成逃離襄陽。同年7月17復鄧州,7月23日復克唐州,8月中旬又收信陽,自此襄陽六州為南宋半壁江山的屏障。高宗大喜,於8月25日升岳飛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

宋開國以來,節度使未嘗輕易授人。此前,南宋節度使只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人矣。這一年,岳飛32歲。(兩宋只太祖趙匡胤有此功勳)紹興四年,岳飛以五萬軍隊,擊毀偽齊李成之三十萬大軍。

金太宗命完顏宗弼領兵五萬來援。岳飛、韓世忠又大破之。五年,平楊麼,並以賊攻賊,並破二安。 平洞庭之後,岳雲居功甚勉,岳飛因其為己子,又不極其功。並帶疾措置軍馬還屯鄂州。並命楊再興斬偽宣贊,收復長水縣,中原為之震動,飛作《滿江紅》。

同年上表:“金人重兵聚於東京;屢經敗砌,銳氣大喪,內外震駭。聞之謀者,金人慾盡棄其輕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風尚,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己見……”

  紹興八年(公元1138),岳飛施反奸計用完顏宗弼殺劉豫。

而金在1135年熙宗完顏檀即位時發生內扛,殺掌握軍權的完顏宗望。但見南北強弱之勢易也,決定與宋談判。此時秦儈升為右相,宋金議和。岳飛親自前往臨安上奏:“……知逆豫既廢,虜倉卒未能鎮備,河、洛之民紛紛擾攘,著乘此興弔民伐罪之師,則克服中原,指日可期,真幹載一也……”高宗甚為惱怒,秦儈自此視飛為眼中釘。

紹興九年(公元1139),宋金籤“和約”。南宋稱臣,年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岳飛,上辭表。

  未及金內扛又生,公元19397月完顏宗磐和完顏宗翰先後被殺,自此完顏宗弼總攬兵權。

紹興十年五月(公元1140),金人叛約完顏宗弼率十萬精兵攻宋。6月初7,宗弼至順昌城,為劉琦所破。 這時的岳飛早已制定了連接河朔的戰略方針,枕戈待旦。6月初1,岳飛升太子少保,出兵援救劉琦。

6月初19日,飛佔穎昌並挫宗弼。至7月初,分令諸軍北進,命王貴、牛皋、董光、楊再興,孟邦傑、李寶,提乒自陝西以東;西京汝、鄭、穎昌、陳、曹、光、蔡諸州縣分佈經略,又命梁與渡黃河,會合河東、河北州郡,響應北代。

再命令岳軍將士,語其眾人,期以河水相見,並遣軍來援劉琦,西授郭浩,控金、商之要衝,應川、陝之師。岳飛自引其軍長驅以取中原。

  7月10日郾城之戰,岳飛在此戰以麻札長刀大破完顏宗弼賴以成名的“柺子馬”,使南侵以來,所向皆克的“鐵浮圖”,被殺得屍橫遍野,片甲不留。

岳飛在此役中威震華夏,其不許敗、只許勝之兵,從他對於岳雲的話“此戰必勝而復返,否則先斬汝頭”中可見決心。岳雲以五十騎兵出陣嘗敵,是役殺宗弼女婿上將軍夏金吾及千戶五人。王綱奮身先人,斬金將李朵悸童而返。

金兵曾以潮水般的大陣,黃塵蔽天地湧殺而至,岳飛身先士卒,躍馬出陣,開弓就射,連殺數將,嶽軍士氣倍增,無不以一當百,戰無不克。 岳家軍的驍將楊再興,以300兵馬衝入宗弼十二萬中軍,遍尋宗弼不獲,槍挑數百人而返。

又引兵數十人,在臨穎小商河遇金人伏兵,楊再興陷入敵陣,無奈金兵數百倍之多,而楊再興深陷敵陣,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殺得金兵人仰馬翻,當者披靡,但金兵人馬迭增,包圍重重,楊再興單槍匹馬,殺金兵二千餘人,斬萬戶、千戶、百戶長以上百餘人。

岳飛率軍來時楊再興已英勇戰死,其屍體火化後所餘箭簇2升有餘。

  岳飛大敗兀朮於郾城後,進兵壓迫完顏宗弼到離東京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宗弼整軍決戰,岳雲、張憲以500敢死隊衝入金兵大營。

金兵此刻已經成為驚弓之鳥,望風而逃。此役,完顏宗弼不禁長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而這時河北為之震動,義軍紛紛前來相約,就連降金的宋朝軍校也來投靠。 一時,岳家軍氣勢如虹,飛與眾將曰:“直抵黃龍府,會當與諸軍痛飲爾”。

   但是在7月17日,岳飛一日內奉到數道金牌,召令班師,這時韓世忠、張俊二路大軍,皆被撤回。岳飛本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沿道皆有英雄高俠之士相勸渝,人民間訊,更大失所望,扶老攜幼,滿山遍野地跟隨大軍起行,有的無告苦民竟攔住岳飛馬頭,慟哭泣說:“我等頂香戴盆,運糧以迎王師,金人皆知。

今日相公一去,我等無遺類矣。”岳飛仰夭長嘆之餘,只有嗟惋位下,向東拜日:“臣十年之功,廢於一旦,非臣不稱職,權臣秦檜實誤陛下也!岳飛終於在紹興十年七月班師,金兀朮一月後毀約南侵。

岳飛明知受秦檜所忌,用兵動眾,恢復疆字,今日得之,明日失之,養寇殘民,無補國事,於是力請羅兵權,但其時金人分二路入侵,川陝淮西均告急,岳飛一日奉十幾次詔命,援東救西,疲於奔命,不料這些御札,一一都成為日後秦檜居臣誣告岳飛撤兵謀叛的藉口。

時已十月,臨安府處處浮華,夜夜竺歌,稱臣納市,求歡於敵,只有乞和之心,焉有恢復之志?這一年,岳飛38歲。

  “風波獄”

  紹興十一年,岳飛增兵淮西,旋被招回臨安。

罷宣撫使,升樞密院副使,解除了兵權。後因為力保韓世忠舊部,遭到秦儈黨羽万俟邪彈劾,罷官賦閒。 10月張俊誣陷張憲、岳雲謀反,再誘捕岳飛。12月29日(公元1142。1。27),岳飛在大理寺風波亭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死時連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是年39歲。

岳雲和張憲被斬首,岳雲時年23歲,張憲25歲。“莫須有”者,現在所謂“必須有”者。

  對於“關於岳飛”一文,若非對歷史一知半解,便是故意混淆視聽。 為何如此。看看歷史地圖不難明瞭,金朝滅北宋時一方面金朝君臣上下同心同德,一方面北宋不但在“黨禍”上弄的大臣相互攻訐還剛剛經歷了宋江、方臘之亂,國力虛弱,士無鬥志。

還有,在中國歷史上兩宋的文官制度是最為寬鬆的,哪怕大奸大惡如蔡京、賈似道者都不過丟官罷職,所以兩宋的官場腐化,史上未有敵手。 反之武將,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黃袍加身以來,杯酒釋兵權後,武將的地位也是日見沒落。

甚至連領兵打仗的職責,往往也由文職人員替代了。到“靖康之變”,還不相信領兵的將領,最後派個不知什麼的東西去“發功”,雖然有號稱世界第一的綜合國力,國破家亡在所難免。

  到了,金太宗故後,金的君臣上下逐漸分裂,內扛不已。

開國名勳宿將到廢偽齊劉豫後,有能力帶領十萬兵馬作戰的統帥只有完顏宗弼一個人了。而且,對於金朝廣闊的土地上,左有耶律大石的西遼圖謀復國,中有西夏虎視耽耽。大漠蒙古心懷不軌(岳飛死後,完顏宗弼重點打擊的就是蒙古,成吉思汗的老爸死於此人手段上),其餘遼、北宋故地也風煙四起,金此刻似強實弱。

不信,到金海陵王弒君篡位後,不但殺完了完顏宗弼的子孫,還想“提兵立馬吳峰上”,還沒有過揚州就被叛軍殺了。真是不讓,隋煬帝專美於前啊。

  但是,到了南宋的建立。由於無力控制局勢,對願意抗敵的軍人放松管制,往往只是授予官銜而士卒糧草都要其自己想辦法。

雖然不免造成軍隊的良莠不齊,但也為象韓世忠、岳飛、張浚、吳介、吳琳等優秀軍人有了一展才華的機遇。 自唐以降,天下錢糧大半出自江南。所以無論人力還是物力和所謂南北朝還有三國時的南北實力對比,在南宋時已經有了根本改觀。

  孫子曰:將者,嚴、勇、智、仁、信也;此亦岳飛之謂也。嚴者,若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糧”的軍紀爾。勇者,如郢城之戰身先士卒爾。智者,似反奸計用完顏宗弼殺劉豫爾。 仁者,比之收楊再興入帳下不顧其殺弟之仇爾。

信者,莫如不與張俊誣陷韓世忠舊部爾。岳飛曾言:“文官惜命,武官愛財,大事尤可為”但觀其帳中,文官不惜命,武將不貪財,同樣奮勇殺敵。

  對於岳飛制軍之能,綜觀其一生大小數百戰保持不敗戰績,已經難能可貴。

何況,岳飛的著名戰役不是在守城,不是在金兵不善長的水戰。 而是在野戰,在平原用步兵為主體和騎兵大兵團作戰保持不敗(幾乎每次都是以少勝多),在古今的冷兵器時代能有幾人(就算是亞歷山大大帝也有遜色:因為當時的波斯騎兵不但沒有馬鐙無法騎射,而且沒有必要的盔甲保護)。

還有岳飛在戰略上,始終保持的是進攻態勢。這也是,其它抗金名將所不及的。 收復襄陽六州,對於南宋半壁江山的意義,就可以看到岳飛的戰略思想之一斑了。中外在“關於岳飛”一文的關於岳飛不過是。

。。,觀點不知從何而來。

  對於秦儈,“關於岳飛”一文中的觀點更是不知所謂。中國歷史上,秦、漢以後宰相已經沒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柄。封建帝王第一關心的是大權是否旁落,第二還是,第三還是。

唐設尚書、中書和門下三省共掌宰相權柄,到明太祖朱元璋廢宰相設六部的文官演變過程,就是對高級文官尤其是宰相的權利分離的演變過程。宋代雖然著重防範武將,但對於宰相的制衡雖不如明代那麼徹底,但比唐朝則有過之。

宋管制有官、職、差的區別,既官稱和職務的分離。到王安石變法,元豐改制以尚書省左、右僕射為宰相,但參政知事(中書、門下的左有侍郎、平章)同為丞相。 形成中書揆議門下審議、尚書承行,實際權利歸中書省的格局。

南宋文官權利的分割,就是如此。秦儈任樞密院使18載,不過視同宰相。況且,宋以後文職、武職分離,行政和財政分離,軍政和財政分離。別說秦儈,就是此後的權利大若賈似道般,再往後推到清末,文官能篡朝奪位的未曾有也。

非不願,實不能也。僅僅看秦儈沒有造反,就看作為秦儈開脫的理由實在牽強。

  中國封建王朝最為悲哀的是,由於帝王的極權統治必然使帝王成為封建時代的最高標誌。縱賢明君王不過使臣下與其比肩而,其他碌碌無為之君必多碌碌無為之臣。

要不然,非君滅臣則臣弒君。中華封建2300多年,功高震主君不嫉者只有郭子儀這個異數了,同樣也只有唐朝這樣開放的時代才有了。

  

  岳飛的悲劇,不但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還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悲劇。

這個悲劇表面上,是一個竭盡全力為實踐自己諾言的英雄在履行自己職責的時候和代表國家的皇帝卻在迴避民族利益的矛盾和衝突。實際上在朕既國家的歲月中,雖然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岳飛卻無法分開朕與國家。


國學紫微


岳家軍和楊家軍在時代、創建人、作用上都有區別。

1、時代不同。

岳家軍是南宋初年成立的。

楊家軍是北宋初年成立的。

2、創建人不同。

岳家軍是南宋初年由岳飛領導的。

楊家軍是由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創立的。

3、作用不同。

岳家軍主要任務是的對抗金齊聯軍。

楊家軍主要任務是對抗遼兵。



劉劉劉劉劉劉b


一、同一朝代,但時間有先後,岳飛的故事要晚幾十年。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岳飛是南宋初期的英雄,時值金國進犯大宋王朝。


二、作戰對象有區別。

楊家將幾代人(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主要對抗契丹侵擾。

岳飛一生都投入到了抗金大業。


三、出身有些區別。

楊家將的楊業城市北漢名將,北漢戰敗,勸降歸宋。

岳飛20歲起身背“精忠報國”四字南宋從軍,開啟抗金生涯。


四、死法不同。

楊家將多為戰死沙場。

岳飛是遭人陷害,被皇帝賜死。


嘿你來啦


關於岳飛和楊家將的不同之處我認為有兩方面:

一、成名的歷史時期不同,岳飛是南宋的抗金名將,楊家將是北宋著名軍事家族。

二、從名字字面上看,岳飛是著名的將軍(個人),楊家將是一個軍事家族(家族)。

岳飛介紹: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岳飛出生於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家。傳說岳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岳飛師從過兩人:第一個是周同(北宋末年之武術大師),學習騎射,能左右開弓,不久周同病故;第二個是陳廣(宋朝著名長槍手),學習刀槍之法。 岳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

岳飛四次從戎:第一次是在宣和四年(1122年)參軍御遼(一說是為徵遼),經過選拔,被任命為一名分隊長,而在同一年,岳飛的父親嶽和病故。岳飛離開軍隊,趕回老家為父親守孝。第二次是宣和六年(1124年),岳家生計艱難,岳飛為了謀生,前往河東路平定軍投戎,被擢為偏校,後因當時朝廷無能,奸臣當道,岳飛回到家鄉。第三次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岳母也積極勉勵岳飛“從戎報國”,還為岳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四字為訓,在作戰中英勇奮戰,岳飛以軍功升為修武郎,後經歷靖康之變,北宋就此滅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岳飛大膽諫言皇帝抗金,但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第四次是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飛的抗金決心並未動搖,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線,並多次建功,一直升到樞密副使。

北伐中原:第一次北伐在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大敗偽齊李成,收復偽齊佔據的城池 ;第二次北伐是紹興六年(1136年)七月和八月,收復陝西一帶的商州全境和虢州部分地區;岳飛第三次北伐是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進軍至蔡州一帶收兵;岳飛第四次北伐是紹興十年(1140年)六月、閏六月和七月,大敗完顏兀朮,取得郾城、順昌大捷。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飛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岳飛嚴於治軍、善於治軍,他的功績不可磨滅,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

楊家將介紹: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到北宋中期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抗遼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楊業,字重貴,戲劇中常稱楊繼業,北宋名將,生於幷州太原,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被封為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後被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楊延昭,後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北宋名將。自幼隨父親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時年二十九歲的延昭為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鬥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死後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死後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遼國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

對楊家將的贊詩:

源遠流長根又深,清白傳家素有名。

山西發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

文武公卿光是議,黔蜀威名震玉金。

識得楊家詩八句,才是楊家後留人。

總結:岳飛和楊家將雖成名不在一個時代,但都是精忠報國,為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而戰鬥,這種捨己為國、英勇抗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古史今鑑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楊家將是抗遼。而岳飛是南宋將領,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岳飛是抗金。

戲說中,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杆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

聲聲怒吼,陣陣擊鳴,戰車交錯,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金軍南下江南,岳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紹興三年(1133年),被任命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

次年春,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趙構、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班師。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擴展資料

《楊家將》主要講述楊繼業子孫五代,對遼和西夏英勇作戰的故事,其中大部分的人和事都是虛構的,比如:楊宗保、穆桂英,楊延郎、瓊娥公主等。

但,正是這些介於歷史、虛構之間的人和故事,大大增添了作品的色澤與情趣,加重了英雄人物的層次感和傳奇性,使得楊家將的故事數百年來,在民間廣泛流傳,並深深地紮根在老百姓的心裡。

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


古城不倒翁


首先是歷史背景不一樣,楊家將是北宋初期時的名將,岳飛是靖康之難後南宋的將領。楊業是本是北漢主劉繼元的愛將,979年趙光義破晉陽滅北漢時跟隨劉繼元歸降宋朝,為宋朝戍邊。做為一名降將忠心耿耿得到宋太宗的重用和信任,986年陳家谷戰役重傷被俘絕食而亡,為國捐軀,追封太師中書令。岳飛的結局是千古奇冤,一代名將沒有在沙場上為國捐軀,而是遭到上層權力莫須有的迫害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山西一導遊


異曲同工之妙,應該


甜瓜20875


楊家將是在北宋時期抵抗遼國的進攻,這一時期的皇帝是宋太宗趙光義和宋真宗趙恆,這兩位皇帝還是有所做為的,政治相對清明。這一時期朝中當權派有包拯,寇準,八賢王趙德芳等,這些人對國家,民族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保家衛國的楊家將是愛護的。所以,當楊家將遇到到困難和危險,他們捨身相救。這也是楊家將得以施展才能的重要原因。而岳飛生活的時代就差多了。首先是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皇帝不懂治國,把好端端的北宗弄的天昏地暗,民不聊生,以致被金人捉走。再後來,宋高宗趙構繼位後,也是隻知道吃喝玩樂,苟且偷生,政治上毫無進取心。這一時期當權派先有張邦昌,後有秦檜等,這些人更寡廉鮮恥,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根本不顧民族大義。在這樣的環境下岳飛是有心報國,無力迴天。甚至是被奸臣所害。可見英雄要有用武之地。政治環境不同,導致岳飛和楊家將結局也不相同。


滄浪之水之楊樹根


楊家將是北宋初期時候的英雄,時值契丹進攻宋朝。岳飛是南宋初期的英雄,時值金國進攻大宋的時候。

楊家將,提到楊家將,大家都會想到楊業,他是北宋一代名將,楊延昭楊業的兒子,在父親的影響下成為軍人,一代代為了北宋跟契丹大戰。岳飛跟楊家將相隔200多年,沒半點關係。他是南宋傑出的統帥,重視人民的抗金力量,治軍嚴明,紀律嚴肅,體恤下屬,率領的岳家軍多次打敗金軍,最後被奸臣迫害,以莫須有的罪名治罪。留下了滿臉紅千古傳頌的詞。


羊哥說事


楊家將是北宋時英雄,岳飛是南宋時英雄,晚十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