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為何生前不重用自己的兒子?

黃書包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篡奪後周政權,建立了並不光明正大的北宋。然而十六年後的一個雪夜,一場“燭影斧聲”結束了趙匡胤的生命和趙匡胤時代。這場疑似政變的受益者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在一片質疑聲中登上帝位,說為什麼質疑趙光義呢?這是因為趙匡胤死前並未對法定的皇儲做出安排,因此作為開封府尹和晉王的趙光義繼承皇位嚴格意義上說,並不能算是篡位。因為趙光義的行為只是疑案,具有歷史爭議,並沒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明目張膽的弒兄奪位。那麼,趙匡胤為什麼生前不對自己的兒子趙德昭進行培養和重用呢?我來談一談,請大家指正。

首先,趙匡胤篡位後,政局不穩,五代十國的割據勢力沒有全部平定。

北宋建立後,仍有北漢、南唐、契丹等割據勢力,政治形勢並不明朗,在趙匡胤沒有統一全國之前,國家仍處於亂世,在北宋政權不穩的情況下,立儲問題顯然不合時宜。特別是趙匡胤篡奪後周得天下,政治輿論對其不利,眼下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政權穩定問題。

第二,皇子趙德昭、趙德芳為人柔弱,與崇武統一天下的主導思想相悖。

趙匡胤深深知道自己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為人柔和、闇弱。很明顯這樣的寬善儲君不會掌舵北宋這樣一艘大船。趙德昭酷似五胡亂華時期後趙政權開國皇帝石勒的太子石弘,為人柔弱,無法撐住局面,結果被石虎篡位後殺害。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不得不考慮這一層面,為北宋的長遠目標做打算。特別是北宋初年政局不穩的情況下。

“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可見趙匡胤對建國之初的政權穩定問題頗有遠見。對於立儲問題更是有深遠的看法,這也是趙匡胤遲遲不立儲的原因。

第三,趙光義是陳橋兵變的重要參與者,對於宋初的平定天下局面,是最合適的繼任者和守成之君。

在趙匡胤遲遲不立儲的情況下,趙光義的權力和地位卻一步步的加強,先是擔任開封府尹,後是封為晉王。趙匡胤的立儲走向初步明朗化,正在向趙光義傾斜。趙光義是陳橋兵變的參與者,為人頗有謀略。從歷史角度看,趙光義更適合作為北宋第二代繼任者。作為守成之君,趙德昭顯然過於軟弱,對北宋的長遠利益不利。

第四,趙匡胤對於立儲問題處於猶豫不決狀態。

趙匡胤晚年對立儲問題處於一種猶豫不決的狀態,一方面想培植趙德昭來牽制趙光義,並不是不想,而是時間太晚了,已經無法削弱趙光義的勢力。如果武力解決趙光義,必然使北宋陷入內訌,北方的契丹就會乘虛南下,北宋必會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對於趙德昭兄弟的保護問題。趙光義的勢力過於強大,十幾年以來,趙光義培植黨羽、安插親信已經達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這一點趙匡胤已經意識到了,趙光義架空趙匡胤的形勢更加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趙匡胤立趙德昭為太子,趙德昭為不可能順利接位,很有可能像石弘一樣落得個被殺的下場,因此趙匡胤立儲也不是,不立儲也不是,只能是維持現狀,以期趙光義以後能善待趙德昭兄弟。由此可見趙匡胤晚年的矛盾心理。


優秀的米老鼠96


封建社會這個孝字比天皇還大,因趟母堅持皇位只能傳弟不能傳子,倘若其重用其子,他死後,弟登位必除侄,後果可想而知,他保子。


空山鳥語168


其實這件事情也非常簡單,就是前期趙匡胤之所以不用自己的兒子是為了哄騙自己的弟弟好好給自己幹活,儘快的穩定住局勢。而在後期,他還是想培養一下自己的兒子的,但是卻因此而讓自己的弟弟起了造反之心,隨後便是我們熟悉的燭影斧聲了。

趙匡胤的利用弟弟之路

其實趙匡胤的造反之路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一開始的時候他憑藉著陳橋兵變成功地造反柴家,奪得了皇位。而在此之時,他其實還是很缺乏正統性的,雖然很多的大臣們都表示支持他的統治,但是私下裡的貌合神離確實也一直都存在著。

在這種情況之下,他不可能依賴於這些表面兄弟們。而在之前一直在老家的兒子也還年幼,不可能召來輔國。因此他能仰仗的其實只有自己的傳統武將集團。而在其中,他自然是最信他的弟弟。畢竟趙光義不僅非常的有領兵才能,而且在治國方面也有著自己的天賦,因此他成了趙匡胤最為倚仗的人。

不過大家也都知道無利不起早的道理,趙匡胤也不可能讓人家白乾活,因此他當時就口是心非的許諾趙光義說我一定會讓你當未來的皇帝。成功的為趙光義畫了一個大餅。

而直率的趙光義也真的信了,因此更加的兢兢業業。為了假戲真做,趙匡胤似乎對自己的兒子特別的苛刻,該封王時不封王,該下放時總是下放到偏遠地區,這必然會引起他兒子的不滿。而當此之時,趙光義看到這種情況自然就相信了自己哥哥的說法,因此就非常的高興。

趙匡胤的失算

後期隨著宋朝政局的逐漸平靜,我們的趙匡胤也產生了新的想法,他一開始的時候就是在哄騙自己的弟弟,如今天下承平,為什麼不推自己的兒子上位呢?因此他瘋狂的給自己的兒子加官進爵,培養自己的兒子上位。

在這個時候,我們的趙光義即使是再傻也不可能看不出來了,因此就對此產生了強烈的反擊,而直率的他一個燭影斧聲就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隨後他成功的登基,做了新皇帝。

因此可以說,我們的趙光義根本不是不想培養自己的兒子,只不過是時機沒到來罷了。自己也太過於相信自己的智商,因此才得到瞭如此的結果,這也著實是有點慘了。


說古明今


宋太祖是什麼人物,他決非不重視讓自己兒子繼承皇位。那一說法全是趙光義為自已開脫罪名,而宜傳的。宋太祖他很清楚,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政權來的不易。如果腦子不進水,他決不會把政權傳給他人。況且大兒子德芳年已二十左右,也能擔當重任。蠟影斧聲全是趙廣義謀劃的陰目,哥哥趙匡胤深夜和趙廣義雪夜喝酒,無非是趙廣義喜歡哥哥的妃子花蕊。風聲傳到了宋太祖耳朶裡,所以半夜讓廣義進宮喝為名警告廣義胡做非為。二人在爭辨中矛盾上升,哥哥拿起金斧砍殺弟弟廣義。出現了蠟影斧聲,這樣分析很有道理。至於廣義為了搶班奪權怎麼樣害死匡胤的說法很多。很可能在喝酒當中,太祖心中有氣也不小心吃魚時魚刺恰在嗓中。於是廣義急忙拿金釧去撥魚刺。趁此機會用金釧刺殺了哥哥,這一說法是戲曲的版本。很有道理,就這樣害殺了哥哥荒亂中搶了皇位。至於後來說法無疑是宋廣義為掩蓋罪名。為自己開脫編造了母親杜太后遺願讓哥哥傳給自已。歷史一慣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宋廣義勝了而且,把國家治理的國盛民富。民心所向民正言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