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传》的忠君思想

算作《水浒传》前身的《大宋宣和遗事》开篇就有忠君思想的灌输,而且和阴阳联系起来,弄得玄而又玄,虚而又虚,使得一些老百姓不得不信。而《水浒传》发扬了这种忠君思想,“反贪官不反皇帝”,让他们有了“忠义”的旗号,也让他们得以顺利招安。

《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传》的忠君思想


《大宋宣和遗事》开篇写道:“茫茫往古,继继来今,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衣冠文物之时少,干戈征战之时多。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中国也,君子也,天理也,皆是阳类;夷狄也,小人也,人欲也,皆是阴类。阳明用事的时节,中国奠安,君子在位,在天便有甘露庆云之瑞,在地便有醴泉芝草之祥,天下百姓,享太平之治;阴浊用事底时节,夷狄陆梁,小人得志,在天便有彗孛日蚀之灾,在地便有蝗虫饥馑之变,天下百姓,有流离之厄。这个阴阳,都关系着皇帝一人心术之邪正是也。”把天下治乱和阴阳对照来看看似有些道理,其实大谬不然。治乱只是相对的,而阴阳虽然也是相对的,但概念要大得多,可以大到套用一切事物。简单地把治乱用阴阳来解释,无异于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还不算,又有把中原或中原地区的人们视为阳,把少数民族聚居地或少数民族视为阴的观念,本身就存在着民族偏见,是不对的。还说天下兴亡寄托在君主一人身上,皇帝心术邪正直接关系阴阳变化。究其实,还是在强调皇帝“君权神授”的正当性,强调皇权的不可违抗性。如果天下大乱,那就是君主心术不正了,接着书中举了尧、舜、禹、汤、桀、纣、武、幽、陈后主、隋炀帝、李世民、唐明皇等人的例子,有明君,有暴君和亡国之君,通过一些历史事实来佐证君主的言行、道德对天下的影响。

《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传》的忠君思想


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一国之君确实有着道德楷模的作用,也有着天下一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家天下理想,可是,老百姓并非无能为力。当遇到暴君的时候就会追随诸侯或者起义者推翻暴君的统治,迎来又一个新的君主。君主可以不断变换,直到老百姓以为那个君主是明君。开篇已经说到的“衣冠文物之时少,干戈征战之时多。”说的倒是事实,战乱多和平少,是不是可以反推,明君少而昏君、暴君居多?

《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传》的忠君思想


以君主为天下主宰,以一人为天下兴亡根基,确实不具备民主以及民本思想,书中申明蔡京、童贯之恶,就是为了说明奸臣乱政,而非皇帝坏了事,这就为《水浒传》保皇权,“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主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传》的忠君思想


《水浒传》中宋江杀惜之后逃到柴进庄上,就有了等待招安的思想。第一个向他提出招安的是武松,当然后面反对招安很激烈的人物就有武松。大家都看到满朝文武不敢说真话,都被奸臣们吓怕了。四大奸臣把持朝政,蒙蔽圣聪,以至于到了辽兵犯境,徽宗竟然毫不知情的地步。更为可笑的是,童贯两败梁山泊,高俅三败梁山泊,居然都被他们几句谎话蒙混过关,都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说不定他们借征讨水泊梁山之际,还发了一笔横财呢!

宋江把晁盖排挤出局以后,按照自己的忠君思想,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打着“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其实还是维护皇权。“忠”就是忠于皇帝,“义”只是用来笼络弟兄们的幌子,其实还是强调“申大义于天下”的“义”。这种思想在宋江遭遇的“九天玄女授天书”故事中有所体现,九天玄女对他说:“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宋江借神道宣扬自己的忠君思想,“替天行道”中的“天”就是皇权,要替皇权行大道,还要“全忠”,不能有任何对君主不利的反心,更要“仗义为臣”,并非“兄弟仗义”。至于“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则是说要做辅国之臣,不能做乱臣贼子,要去掉自己身上的强盗邪气,归顺王道正统,或者理解为去掉贪官污吏形成的歪风邪气,弘扬朝廷正气。这些话从九天玄女口中说出来,再由宋江宣扬出去,就有了神谕的色彩和意义,不由得那些弟兄们不听。

《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传》的忠君思想


宋江因为宣扬九天玄女授天书的故事而成为权力神授的首领,受招安之后,有用“义”来要挟大家,让大家一起跟着他为朝廷卖命。当水军头领提出反了朝廷的时候,宋江以死相逼,兄弟们只得作罢。

忠君思想的由来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老百姓见惯了王朝更替,也见惯了兴废百年事,对于谁当皇帝他们不感兴趣,只对于自身是否幸福安康感兴趣。他们大多只专注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对于王权和奸邪只在茶余饭后说说而已,或者在书场听一听说书人的说唱,以此了解一下天下大事。借用元曲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老百姓始终是帝王和官僚的税收来源,也是最底层受压迫最深的那一群人。只让他们知道君主的心术邪正影响天下,而不让他们知道摆脱自身困境的道路,确实有些愚民的意味。

《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传》的忠君思想


书会才人编成的小说,就是要说兴废事,借以讽谏,让观民风得失者采集上去,让当政者深以为戒。其实,没有当政者会以之为意的。任凭书会才人们怎么在作品里表达忠君思想,皇帝才不管呢,也不知道。书会才人们卖力地表达“忠君”还有一点小心思,就是让作品逃过审查者的眼睛,顺利通过审查,保证自身安全。不然,下场是很惨的。即便如此,《水浒传》还在明清时期被列为禁书,一禁再禁,怕遗毒甚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