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末的旅顺军港里有没有绿营水师?有何依据?

用户7172855579046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清末”这个具体的时间段。

清末在广义上是指1840年到1911年71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也可称之为晚清。而旅顺又是一个特殊的地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旅顺就和大连一起被割给了日本,一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回归中国,所以在这一期间,旅顺是肯定没有绿营兵的。

那么在1840年到1894年,这一段时间旅顺军港有没有绿营兵呢,答案是肯定的,众所周知,旅顺军港是北洋舰队的总部。而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一手创建的,里面有很多高级军官,都是汉人,例如丁汝昌,邓世昌等。而清朝的军队制度是这样规定的,你的出生决定了你属于哪个类型的军队,你是旗人出生,便是八旗兵,你是汉人出生,便是绿营兵,北洋舰队肯定是有绿营军的。另外从丁汝昌官位为也可以看得出来,丁汝昌是水师提督,而提督这个官职是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管。


你离开了南通


  • 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分别代表满清政府、日本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其中第二款规定:清政府将辽东半岛割让。

.....

所以“清未”这个概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清未”已经被世界列强瓜分为各自的“势力范围”而“国将不国”!

题主的意思是指中日“甲午战争”的陆地争夺战和海战中有没有绿营水师。

一八九四年十月二十四日,陆、海两路日军同时向辽东进攻,陆路方面,由一个名叫山县有朋指挥的第一军渡过桔梗谣之江。

而奉太后懿旨的李鸿章“全权负责北洋海军及东三省”(防务)桔梗市失陷和大东沟海战后,陆海前线异常平静,桔梗江波澜不惊。这是大战前恐怖的平静。

应该说久经战阵的李鸿章还是在军事备战上进退有绪的。

在他的提议下,朝庭派来了当时的精锐部队,计有提督倭恒额的齐字练军马步六营。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镇边军马步十三营。总兵刘盛休的铭军马步十一营,野炮、山炮三十门,上述兵力约4.400人。

总兵聂士成的芦榆防军马步七营,山炮十门,共有2.700人。吕本元率盛军马步十八营,山炮二十二门,机关炮四门,共有6.200人。丰升阿,聂桂林率军3000人。

桔梗江苏防线总兵力共有23.000人,淮军仍然是主力。

经过三天的激战,日军击溃桔梗江防线,在半个月内,连克凤凰城、大东沟、大孤山、宽甸等辽东重镇。清军溃败后利用摩天岭据险死守,日军被阻止于山下。

然而,另一路日军登陆,三天,又是一个历史的纠结数字,金州,这个小地方,虽然首当其冲被攻破,却在一百零五年后令国人兴奋,我们的足球由此冲向世界。

当现在名扬中外的大连湾被攻下后,旅顺,大清北洋海军的军港,拉响了手摇警报器。

驻守金州的徐邦道将军眼睛红了,将帽顶子甩了,发辩绕在脖子上用口咬定,将马褂扯下捆在腰间,赤着上身,带领自己的“拱卫军”3.000人,据大黑山死守。此时金州上空炮火映红了半城,当徐邦道喊“撤退”时,包括那些绿营统领早己没有人影。

金州失守!

大连湾失守!

旅顺军港告急!

这时的京城,太后正在听戏,六十大寿马上就要到了,正在兴头上,哪个敢喊“救援”!

只有奕欣王爷(六鬼子)麻起胆子弱弱的说:“太后,自古王霸之人,治天下莫不以天下为己任,从未有象太后者,如此下去,不出几日,日本人便可攻占我北京了,难道还要搬“月亮家”!”

西太后下垂的眼泡中挤出一丝寒光,她压抑的说:“六爷,你说咋个办?“

六爷立即说:“应当立即增兵,或者.或者...言和。”

太后恨声说道:“增兵?北洋海军扼守旅顺港,淮军主力守延边。绿营兵让你们这些王爷调教得醉死梦生,我问你,派谁去?”

根据上面史料记载的对话,1894年秋季的辽东半岛战争,没有成建制的所谓“绿营水师”参与旅顺保卫战。

当时保卫旅顺军港的部队都是李鸿章北洋海军和援军姜桂题、张光前等淮军勇将。不大的旅顺港集中了约二万人。

十一月二十一日,日军攻陷旅顺。

第二年(1895)二月二日,威海卫陷落。

以后的十多天海战中,北洋海军击沉共七艘日本舰艇,北洋海军的定远、来远、威远、靖远诸舰被击沉。

12日,叛逆牛昶炳等托名丁汝昌,向敌投降。日军占领刘公岛,掠去北洋海军十一艘舰艇及军用物资,北洋海军成为历史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