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變主播家長當學伴 疫情下的教育漸成新“共識”

老師變主播家長當學伴 疫情下的教育漸成新“共識”

嶗山區實驗小學雨含加油站裡的日常對話。(手機截圖) 青島59中老師畢記朋在上網課。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衝擊與變化,其中就包括教育。記者探訪調查發現,在這場“大考”中,線下教育變為了線上共育,老師、學生、家長共同打造好網上課堂,一體化聯動共建“學習型家校平臺”。

>>>八千公里

跨越三地的線上“加油站”

在疫情面前,醫生是最美的逆行者,他們是救人的天使,他們也是孩子的父母,他們的英雄故事更是教育的活教材。

青島市嶗山區實驗小學三年級(6)班學生陳雨含的媽媽秦文是青大附院院感科的一名醫生,在大年三十辭別親人前往武漢,成為山東首位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

學校第一時間瞭解到秦文奔赴武漢的情況後,為了讓她沒有後顧之憂,馬上成立專班提供暖心服務,設計“溫暖陪伴方案”並專門建了微信群“雨含加油站”,這個“加油站”可以說跨越青島烏魯木齊武漢三地八千多公里,雨含的班主任王蓓蓓和其他學科老師,一同加入了這個隊伍,及時瞭解並幫助雨含解決學業生活上的困惑。

經瞭解,小雨含這段時間一直在烏魯木齊的姥姥姥爺家,由兩位老人代為照顧。王蓓蓓老師想到小姑娘離開媽媽那麼久,一定十分擔心和掛念,便時常通過電話和雨含聊聊天。“我很想媽媽”“我還有一本書沒看完呢”“王老師我也想你了”……電話那頭的雨含傾訴著沒有媽媽陪伴的寒假生活點滴。為了督促雨含能夠充分利用假期時間,王蓓蓓和小雨含制定了小協議,小雨含每天背一首小古詩並和王老師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王蓓蓓表示,孩子的一句“老師我想你了”,讓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在王蓓蓓的朋友圈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我的孩子們,平安健康是我對你們最大的要求!”師生一場,雖然沒有血緣的羈絆,但卻永遠飽含牽掛。

>>>45顆童心

愛的傳遞感動大家庭每一員

嶗山區實驗小學校長張星告訴記者,“雨含加油站”是網上大課堂的一部分,類似的“加油站”在別的班級也開展了,通過微信,師生“同處一群”,對家長在一線參加戰鬥的子女、以及家長復工後孩子學習需要照顧的家庭等,盡學校最大的努力進行關愛和幫助。課堂學習網課從2月份開始後,老師們每天都及時批閱作業,並通過微信、QQ或電話給與實時反饋、做好輔導,並多與孩子談心、溝通交流關心鼓勵。學校關注所有孩子的心理成長,心理教師、班主任進行“一對一”心靈撫慰和有效情緒管理,引導孩子克服恐懼、焦慮、孤獨、思親等特殊心理,培養樂觀、無畏、自立的性格,並從家長抗擊疫情的壯舉中汲取成長的力量,養成正直、堅強、向上的人格品質。

“我們將培育所有學生的健全人格作為教育的核心。疫情面前,更加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自律、自學、自立’。培育學生的獨立人格,讓他們為自己的事情做決定。要藉助各種教育資源引領學生精神成長。”張星說。

張星表示,市教育局出臺了《關於對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開展教育關愛特別行動的通知》,嶗山區教育和體育局也下發了《關於做好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教育關愛工作的通知》,在此基礎上,學校第一時間出臺了特別關愛行動方案,從而進一步發揮班主任和教師的專業力量,減輕奮戰在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特別是參加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和青島市救治定點醫院相關醫護人員的後顧之憂。

雖然今年的春節雨含沒能和媽媽一起度過,但是幼小的雨含及班內其他孩子的心中卻種下了一顆愛的種子。“支援武漢的白衣天使雨含媽媽,支援武漢火神山建設的彥博爸爸,堅守一線的交警叔叔寶瑞爸爸,愛的種子悄悄地浸潤進三年級(6)班45個孩子幼小的心田,雖然文字還有些稚嫩,但是孩子們卻用寫信的方式,表達了對他們的敬佩。這一封封的信件,是愛的傳遞,感動的是大家庭中的每一員。”王蓓蓓說。

“在這場特殊的疫情面前,老師家長要將教育變被動為主動,給予孩子正向的支持與引導,鼓勵孩子觀察、思考、體悟,其教育效果將遠勝於課堂學習。”青島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李傳軍認為,教育需要誠懇地面對自己和世界,給孩子們真正有用的學習,讓他們擁有更完整豐沛的人生,這自然離不開學生身後的家庭。

>>>分隔兩地

孩子突然長大了、懂事了

此前有研究數據表明,家庭教育質量的好壞、家長的責任與能力將直接決定子女在未來發展的競爭力。一份名為《影響學生成績的動因之亞太篇》的研究報道深度分析了影響亞洲學生在2015年經合組織PISA測試中科學成績的因素,除學生個體心態,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和教師因素對成績所帶來的影響在15%~18%。

像秦文一樣,無數家庭在疫情面前,父母的英勇逆行會潛移默化教育孩子,而學校老師的愛心也會鼓舞著孩子。“非常感恩老師們和家人們對孩子的關愛,我將繼續懷有感恩之心堅守武漢,為圓滿完成病人的收治收尾工作而努力。”已在前線奮戰兩個多月的秦文說道,“孩子你也加油,老師們也加油,我們一起加油,”在武漢辛苦工作的秦文一有空就關注女兒,關心女兒的網課和生活,這個假期,她覺得孩子突然長大了許多,更加懂事了,心裡非常欣慰。

其實,這場疫情帶給孩子們的成長還有很多,如理解責任與擔當的意義,體會決策的關鍵與重要,看到科技和大數據的力量等。家長和學校幫助孩子去體悟,才能收穫一個更懂事、更成熟、更有責任感的孩子。

據瞭解,不僅對於小雨含,嶗山區實驗小學的“空中課堂”對於其他孩子也是充滿著吸引力。

>>>6000餘人次

雲家訪助力“人生大課”

疫情面前,家校一體聯動更密切,家長也逐漸轉型更加懂教育懂學校。

家訪是陪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島59中開展“雲”家訪活動,通過線上溝通交流共家訪了6000餘人次,全面瞭解網絡學習的開展情況,包括授課的流暢性、學生學習的節奏把握、家長的陪護情況等。“全方位多角度無遺漏地瞭解每個班級、每個孩子、每個家庭的情況,與家長充分溝通,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贏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保證孩子學習的正常穩定進行。”青島59中校長葛宏濤說。

據悉,學校還通過告家長書、告學生書、居家運動指南等線上方式,與家長交流溝通,從而做好不同層面的信息摸排、家長復工後的注意事項、學生居家學習等重要工作。這也贏得家長的認可和配合,保證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開展,幫助孩子上好這堂“人生大課”,發揮家庭教育在疫情防控和保證居家學習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強教育合力。

■觀察

“危”中有“機”

共建學習型家校平臺

對於教育業態而言,疫情下猝不及防的“暫停”鍵,引發了更多深層次的反思與內省,而線下教育變線上共育,我們的教育理念、治理方式、學習內容、課程建設、學習方式等需要重新審視。

這次疫情下,我們停學不停課,線下教學切換至另一條軌道線上教學,學校通過線上大規模排課選課、課程規劃、教學組織,教育模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另據媒體報道,北京師範大學“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項目團隊曾於2017年對我國58837個四年級家庭、48147個初二年級家庭和14652個高二年級家庭家長參與模式進行調研,分別有24.2%,43.2%和62.7%的學生表示家長很少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而這次疫情到來,也給家長提供了補償陪伴孩子的契機。

青大附中校長張鳳瑛認為,“危”中有“機”,學校應最大程度地謀求家長認同與參與,搭建深化家校教育一體聯動的平臺、機制和內容,走向真正的家校旋律同頻共振。家庭也必須深度轉型,家長懂教育懂學校,主動對接學校教育,共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家校平臺”。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身心陪伴,行動陪伴,教育從入眼到入心,讓孩子身心更完整,充分調動併發揮孩子的能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