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嚴格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鄭恩君


一當孩子經歷困難的時候,父母應該因勢利導,提出有針對性的方法。 最大限度的讓他自己去做,提高孩子的處事能力。二當孩子失敗以後父母要給予激勵,並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幫助孩子找出失敗的原因,以免以後再出現這樣的問題。三當孩子面對困境無法自拔的時候,父母要給予孩子幫助,並幫她脫離困境。讓他感受到父母之愛,同時要告訴他當別人出現困難的時候,你要勇敢的去幫助別人。讓孩子知道世間充滿愛。四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幫助孩子從語言,行動,表情等等方面判定人的好壞,以免孩子上當。五要給孩子傳遞正能量。六當孩子做錯問題的時候,父母要嚴厲批評教育,以免以後成為社會的惡人。七教育孩子愛國,讓他明白沒有國就沒有家的道理。,


戚家軍


家庭教育既是啟蒙教育又是終身教育,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

“嚴師出高徒”“黃金條子出好人”是我國不少父母教育子女的不二法門。近些年來,暴力管教的現象的確減少了很多,但過於嚴格的管教還是無處不在。

過於嚴格管教出來的孩子,易於成功,難於幸福!例如眼面前的孫楊;例如直到母親去世也也很難和解的姜文;例如宣稱從來沒有愛過父母的王朔……這樣的名人還可以舉出很多。

這有什麼呢?父母要的就是你成功!現在你成功了,父母無比的自豪。前段時間孫楊的母親出來道歉了,我沒看原文,不敢妄加評說。

回到問題本身,過於嚴格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這個“什麼樣的”,我理解是指父母過於嚴格的動因,而不是過於嚴格的方式。所以,按我的理解回答如下:

一、這樣的父母或許自己就有過不幸的童年。父母的父母就是這樣教育他們的,他們自然而然地把這種過於嚴格的管教,視為理所當然的家庭教育。一般來說,這樣的父母缺乏自省能力,思維品質不高,習慣於用自己的經驗去套住孩子。

二、這樣的父母在社會上往往充滿了挫敗感,他們自己的人生大多並不成功。因此:

1.把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轉嫁給孩子;

2.在對孩子的權威中重拾自己在社會上支離破碎的尊嚴;

3.在對孩子過於嚴格的管教裡,發洩自己人生的種種挫敗。

三、這樣的父母普遍缺乏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意識。

他們一生都在和別人攀比,比完自己再比子女。而且,一般來說是他們自己比輸了,所以才這樣苛求孩子。他們意識不到孩子是獨立的生命,這個生命會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道路。他們會有意無意地把孩子當作未來賭局的籌碼,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翻本。

四、這樣的父母判斷力常常很差,容易被“時髦”的教育理論忽悠得找不著北。

雞湯喝多了就容易把孩子當成雞。以為只要按照這些“時髦”的教育理論,就可以燉出味美無比的湯來。

五、這樣的父母特別容易,或者說,特別擅長用“愛”的名義來摧殘孩子生命的快樂!他們用“愛”親手掐死了孩子的幸福感,於是他們成人以後除了成功,什麼也沒有了。

對這個問題我不想說太多,因為所謂的“成功”“幸福”本身就很難有個統一的答案。這裡僅僅是表達我個人的觀點,我絕不反對過於嚴格的父母,但我不會做這樣的父母。也許羅素那句話說得對:

參差多態,乃是幸福!


城西向南


應邀回答。

過於嚴格的父母不懂兒童心理學。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兒童而不顧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的思考。這樣會兒童心理成長不正常,兒童智力發育也不良。


淡淡一掬水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 缺乏界限意識,視子女為附屬品,不尊重子女對個人生活的自主權。

2. 通過道德綁架迫使子女屈從自己的意志,或指控其不孝,或歷數撫育子女的艱辛。

3. 上綱上線,一言不合就對子女進行性格、能力甚至是人格上的貶低。

4. 價值觀單一,認為依據自身經歷得出的感性經驗是人生真理,對不瞭解的事物一概持否定態度,並要求子女遵循自己的價值觀。

5. 重視家長權威而忽視教育方法,喜歡講空泛的大道理訓誡子女,而非進行較為平等的有效溝通。

6. 不懂得情緒管理,或經常將負面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或喜怒無常導致子女缺乏安全感,或將子女捲入自己婚姻生活的矛盾中。

7.虛榮心強,將子女視為攀比的工具,不重視其內心感受和個人幸福。

8. 控制慾強,對任何瑣事都要發表意見。

9. 待人嚴苛,不能適當寬容子女的過錯,經常翻舊賬。

10. 雙重標準, 一方面對子女要求過高,一方面又認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不承認、不反省自身的錯誤。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在面對父母的上述言行時,我們都曾憤怒過,併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痛苦。我見過很多在父母的高壓之下變得異常叛逆的人,也見過許多性格軟弱而任由父母操控自己的人生的人,他們終其一生都很難消除這種不對等關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夠謹言慎行,給子女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伯牙伯牙我是子期


過於嚴格的父母一般都比較有控制慾,更因自己曾經沒有得到或沒有做到的事情,希望能讓自己的孩子完成,從而制定一系列的規則和要求,久而久之,對於孩子來說,就會壓抑他們的天性,變得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因為被壓抑太久導致性格叛逆,孩子的很多心裡話無處可以說。

然而父母嚴厲太多,親切不足,肯定會對孩子今後的成長軌跡,性格,社交產生影響!所以,還是希望家長們要注意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成為了虎媽狼爸,是不是對孩子太嚴厲給孩子的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

另外,如果你設置了太多的規則,執行起來也是有困難的,你不可能井井有條地將每一項規則都執行到位。相反,如果在一些重要的方面設置一些少量,但又是簡單而明確的規則,這樣不僅可以明確地執行規則,還可以加強它們執行的一致性。記住,規則執行的持續性是非常重要設定了規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認真執行。對孩子來說,一致而明確的規則是有預見性的,但是也沒有必要死守規則,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它們是有迴旋餘地的。比如,在聚會的時候多玩一會兒,多吃一塊小蛋糕等等。

專制的父母僅僅是想要控制孩子,他們很少給予孩子溫暖和幫助,而有權威性的父母通常會確立明確的期望,並懂得適當的控制。



快樂的小青蛙ZOU


其實這個提問很妙。沒有否定嚴格,只是提出了“過於”。

過於嚴格,雖然要承認關心、愛護、管教孩子,但因為“過於”,把孩子當作了自己的附屬品,忘記了孩子是人,是兒童、是少年,他們有自己的喜、愛、怒、哀、樂。過多的嚴格,就變味成了無理、粗暴干涉,限制了孩子的聰明才智甚至人身自由,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要麼惟命是從,無所作為,要麼參生逆反心理,或當面聽話、背後抗拒,或直接反抗、背叛,尊幼反目。

因此,管好兒女,寬嚴相濟、軟硬結合,切勿“過於嚴格”和“過於寬容”。



漢江庸叟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很多孩子和我分享,自己的爸爸媽媽在家是如何嚴厲,說一不二,高高在上讓他們感覺很壓抑!他們很少聽孩子的心聲,總想著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而成長!

考試90分以下捱打,出去玩捱罵,週一到週六不能看電視,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要完成他們佈置的家庭作業!他們只能偷偷得玩,只要爸媽不在家,他的一下子感覺到了解放,開始玩手機,看電視!

愛之深責之切,雖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孩子犯錯誤,卻也會給孩子留下難以消滅的心理陰影。比較嚴格的家庭裡,有規矩則沒有自由,孩子沒有選擇權,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還是沒有發言權。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是:沒有主見,自卑,習慣於服從,要麼就是變得特別的叛逆,自負以及有攻擊性,無論哪種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都很大!

如果沒有規則,沒有指導孩子便沒有章法可循,也無法去更好地認知世界。如果只有規則,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原則性來辦,那麼孩子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一定的圓融性!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孩子有權參與家庭中的各項事務,並且對家庭中的事務發表自己的意見。上小學的時候,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書籍如何擺放,可以建議父母穿哪款衣服好看,上中學的時候孩子可以自己制定飯後清單人員表單,可以在爸爸開車的時候一起看地圖和路標,在家庭互動中不僅是家長和對孩子生活提出建議或者指導。很多時候家長也要向孩子尋求幫助,於意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意識。

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則,並民主決策,這樣孩子就能避免或許嚴格帶來的影響



家庭教育傳播者範範


這個問題,我分三類。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cdd00063910f753a8db\

功德無量


哈哈,看見這個題目我想起我認識的一位過於嚴格的家長“老樸”。

小樸是個文靜的女孩,那年十歲,在年部是很優秀的孩子。那天老樸來學校,老師們當面都誇孩子如何如何優秀。有位小老師問“”孩子這麼聽話,這麼優秀你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嗎?”

老樸自得的說“啥方法啊,好孩子都是打出來的。這孩子我每週必須打一回。”

此話一出,大家瞬感驚訝?孩子很聰明,考試基本都一百。性格好,做事又穩定勤快,憑什麼打啊?

老樸又娓娓道來,說:“她這周學習好了。我就找別的毛病例如喊她一聲只答應不過來就可以打。她出門回來沒有先問我好,也可以打。……總之小孩子必須一週打她一次,這樣她就長記性了。”

………

聽到這,我不敢再聽了。 我的孩子那年也十歲,我一年也沒打他一回,但屬實沒有老樸的孩子優秀。

事情過去十餘年了,今天在問題的引領下我想起了“老樸”,真想知道他現在的想法,真想。


逛吃的人


俗話講,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小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太嚴格的父母則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以後怎麼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

這兩種觀點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問題關鍵就出在這些父母處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綜合考量,而是在“愛孩子”與“立規矩”之間做起了單選題。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很多爸爸媽媽都希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所以,一味地縱容,覺得“只要他喜歡就好”、“孩子高興才是最重要的”、“這些規矩長大了孩子自然就懂”……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不懂禮貌不懂尊重;後者則讓孩子謹小慎微、循規蹈矩。

家長們有必要認識到: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

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規矩,不活潑叫做呆板。”聽起來很拗口,但理解起來卻不難:“比如牧牛場,周圍用鐵柵欄起來,牛在柵裡吃草喝水,東奔西跑,這叫做活潑,放牛人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柵外,就是放肆,就不得不干涉。不出柵,這就是規矩;如果在柵裡,卻不准它吃草喝水,或是東奔西跑,如此就是呆板了。”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愛,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與懶惰,讓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與教養,那這種愛就是貽害無窮的。

相反,如果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過於嚴格就會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讓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壓抑和扼殺,那麼這種規矩就是毫無意義的。畢竟家的本質是內心的歸宿,需要的是真誠的關懷和親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兒和同理心。

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滿足,所以在教育的孩子上,規矩還應該是有的,愛從來不是大包大攬,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幫他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