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昨日午睡前在《最忆是巢州》无意看到一篇四天前3月23日的文章,张孝祥老师回忆他同学吴良柱的《巢湖动力厂吴良柱的故事——命运多舛的童年(中)》。因为我听说过吴良柱老师,就把文章看了一遍。文中讲到吴良柱小时候在巢湖铸造厂的职工医院病房里生活过,里面提到一位小儿科赵医生,我的心不由惊了一下。


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在文末的留言里,看见有一位朋友留言称,“赵向明‘赵医生’,铸造厂周边农村大人小孩心目中最具医德医术的医生。母亲经常对我们说:你们就在赵医生手里长大,有时候看病都不收费。那时候太小了,模糊印象中的赵医生肤白清瘦,和蔼可亲。老“二院”前几年拆掉盖老年公寓了,物非人已逝……想不到人到中年从此文中知道赵医生的名字。”读罢,我内心感慨万千,一时思绪闸门洞开回忆喷涌而来。近段时日,久居在家,因为每日处理在即的论文和高三复课准备工作比较忙,没有安排写作计划,几个拟定的文题也搁置一边。但当晚睡下,还是思绪不能停止,清晨在床榻前,闭目沉吟一会,草稿拟就大半,起身打开电脑,记写这段非写不开的回忆。

我们常听有人吹牛: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件难事在我手里还不是小儿科。小儿科表面是医院科室里没什么技能的专业科室,实际不然,恰是最难的有技术含量的一科医学。新生的婴儿,生病只会哭,小儿科医生只能凭借经验看病。即使稍大一点的孩子会说话,闻见酒精,看见白森森的病房、冰冷的药水瓶、又长又尖的针头,早已吓得口舌不清,面对医生询问,也说不清自己病情的所以然。所以小儿科医生没两把刷子,是叫不响名头的。我写的这位赵医生,就是上文提及的一位活在很多人心里记忆深处的小儿科医生。

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巢湖铸造厂我有些了解,因为我少年时生活在那附近。我还在那个地方生活的那段时期,……赵医生他在铸造厂职工医院里工作生活到老。至于赵医生是怎么进来的,我在少时也耳闻过几个版本,但是赵医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医生,在铸造厂那一片可谓德高望重,那个很久以前的生活,有人因为种种原因进得监狱,也不是什么丑闻,甚至有的是人生不幸的悲剧,也不用猜测什么,这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根本不值一提。再说这职工医院,老巢湖人把巢湖地区医院称谓“四康”,巢湖市级医院称谓“三康”,巢湖铸造厂职工医院被称谓“二院”。还有很多人爱开玩笑,把巢湖殡仪馆称谓“五康”,顺此带过。

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赵医生20多岁就是沪上名医,少时耳闻他是上海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从张老师的文章得知赵医生原名赵向明,是留日回国的原上海广慈医院专家。这位名医到了“二院”,也不是立即声名鹊起。有几回巢湖市有少儿患病,在市里医院救治不得,请赵医生会诊,赵医生搭脉听诊,改过药方,小儿短时改了气喘胸闷、发烧咳嗽、萎靡不振等等不好症状。小儿不害假病,家长看见小儿好转,渐渐口口传播开来名声,以至于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很多人从市里乡下骑车,甚至步行来位处郊区的“二院”找赵医生给小儿看病。

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我小时候身体不好,家里很费了一番心血才养大了我。我吃过冰糖炖大鲤鱼,不放一丝盐,单为治咳嗽。身体不好有恙,就带到“二院”找赵医生。赵医生那时快六十岁了,典型的上海人。身材不高,身板清瘦,皮肤白净透红,指甲修的干干净净,头发梳的油光水抹,一丝不乱的大背头,金丝眼镜,金带手表,说话很慢,温文尔雅。办公室窗户斜射进的阳光下,洁白的大白褂闪耀着炫目的光。问过病因,首先搭脉,接着会从桌上搪瓷缸里取一块压舌板,压住我舌头看舌苔,让我边喊“啊”,一手按住我脑壳,然后从怀中拿出听诊器放在我胸前听一会,最后让我躺在屋角小床上,冷瘦的手在我肚腹细细按动问有何反应。有时打针,有时开药,开药为主,孩子们怕打针。

大家肯定好奇,说的这些也没见赵医生有什么神奇,有什么起死回生的本事。为人父母之后,大家去给孩子看病,肯定这一番看舌苔听诊过程后,还会让查血样,CT、胸透一番。当然,现代医学的发展,看病情的方式改变了,借助现代化的医疗辅助设施,更准确的研判病情,这是通行的方式。但那个时代的赵医生还是传统的,凭借医生的经验,望闻问切,精准判断病情,开出药方,对药物的药理病理了如指掌,对症下药,而非是现在面对一大堆堆砌如山成品药做选择题。

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记忆里,我常去“二院”找赵医生看病,次数多,让家人烦不胜烦。有一回,父亲试探着问,有没有什么好的秘方,价格不是问题,因为孩子是有医保的,您可以不必担心。赵医生笑了起来,慢条斯理,一言一句的缓缓说道:方子有倒是有,就是你家里得舍得,别给孩子娇惯,送去农村,给他吃点馊粥冷山芋……一晃30多年过去了,这话依然还飘荡在家庭谈笑里。父亲后来送给赵医生两瓶乡下亲戚带来的麻油,他很感动。一直以来,我们就看他一个人在这里独居。虽孤零零,但精神矍铄,气质状态保养很好。

后来,我长大了,身体也好许多。最后一次见到赵医生是我小学五年级时一次发烧去看病。那时他已经退休,在狭窄的家中开了间诊所。屋子里挤满来看病的孩子。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看到赵医生也觉得相隔好多年,因为,我还是一年级以前常去他那看病。他还是那样和蔼可亲,精神饱满,说话慢声细语,头发油光可鉴。吃过药,病很快好了,就再也没见过赵医生。结婚后,妻说,她小时候也是赵医生手里看好长大的。

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相隔几年,大哥生下侄女的时候,侄女生病,已经较少人找赵医生看病。有人说赵医生老了,医术不行了,有人说他女儿最后把他接回了上海养老。他留下他的名望和传说,也留下了治愈无数个包括我在内的孩子手到擒来药到病除减少病痛的年少成长记忆。

赵医生这类老医生最后消失在茫茫人海的岁月沉浮中,福始于人言,祸起于人言。

我结合着浅薄认知说说我愚陋的看法。几年前看过一期央视《大家》访谈,让我对中医有了一次改变性理解。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中医整体观念强,可同病异治,也可异病同治,然而对具体疾病的认知不够深刻;西医能把病人的病情搞得明明白白,但他们在治疗方法上,一般只注重这个脏器、这个系统的疾病,西医可以弥补中医这一不足,但忽视人是一个整体,忽视人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脏器都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相关联的,在全面改善病情,缓解症状上不如中医。国医大师吴咸中用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疗效明显,终成一代大家。

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孩子生病,病急投医,巢湖的出租车司机都对各方“名医”熟稔透顶,热心为你介绍。你这孩子感冒咳嗽,别怕,巢湖某某名医,几瓶水挂下去当天见效,三天就好。你别去大医院,检查,化验,花掉钱不讲,还不起效果。

在中医当中,感冒被称为“万病之源”,因为感冒治疗不当,就会演变为多种病症。大家遇到感冒发高烧,第一个想法就是退烧,退烧最普遍最快方法就是挂点滴。最后发展成到不管什么病,先挂上三天点滴再说。医生有没有水平,点滴挂过,三天拿下发烧咳嗽就是“名医”,拿不下来就是“庸医”。中医从整体观念入手,三天不一定拿下来。有医生在众人嘴巴里活着,为了三天拿下成为“名医”,广泛使用抗生素挂点滴。这就变成了百姓口中传说诞生的又一位“名医”。相反,传统的中医疗法,渐渐变得无人问津,无形中让赵医生这类医生迅速退出市场,市面上出现了许多出租车司机嘴里的“名医”。使用抗生素好不好呢?人体内与生俱来就有一套完美的防御系统,那就是免疫力。有超过80%的免疫功能建构在肠道中的菌群平衡上,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不分病情使用抗生素,不但无益,反而会杀死体内正常有益细菌,造成有益菌无法修复的损伤,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还有更可怕的是一开始的小计量抗生素可以压制的感冒病毒,经过病毒耐药性之后,抗生素也得加大计量,此消彼长形成对抗升级。2011年中国卫生部表示,在中国,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两倍,但真正需要使用的不到20%,滥用抗生素造成国人体质严重受损。

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中医造就了一大批现实中身怀绝技的名医,但在传统世俗的影响下,只传女,不传男;或者只传男,不传女。巢湖地域文化中的几位中医名人是怎么传承医术的,我没考证过,不敢妄下评论,但我自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我儿子一回生病,在所住小区的一个中医世传的李医生家看病,效果很好,可惜他没读过医学院,没有医师证,也没办下各类医疗门诊的证件,最后被查封关门歇业改行。感到有些痛心,他自小跟随父亲学的医术家学没法传承了。

这次全球爆发的新冠病毒,专家指出病毒在不断变异。在治疗新冠病毒过程中,中医药理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前几年,中国有识之士从国家层面推动了保护传承中医学的重大决策,是值得欣慰的。据说医院也渐渐取消了输液大厅这种普遍使用抗生素治疗方式。国家最终从源头进行管控抗生素,为百姓谋福祉。

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前几年的一个晚上,我和朋友去铸造厂那边去吃烧烤。因为很久没去铸造厂这边玩,对儿时的记忆也模糊,又是喝得醉晕晕的晚上,我发现一片瓦砾碎石,问询下才知道是记忆里很多次出现的巢湖铸造厂职工医院“二院”这座二层小楼最终倒在了拆迁发展中。这位于凤凰山下的曾经的“二院”,绿树浓郁,鸟语花香,环境幽雅,而今看这满目铺天碎石,心里不免泛起淡淡的伤感。一个记忆中时代过去了,永远过去了。

我最后一次来这看病,还是因为花粉过敏,那时医院环境已经显得沧桑破旧了,后来再也没来过这里看病。

巢湖“二院”小儿科的赵医生


很多年后,我有了自己的儿子。年幼的儿子生病,我们也去过多次医院、诊所,遇上不同的小儿科医生,心里总是不由自主拿出赵医生和眼前的小儿科医生比较一番。那油光水抹,一丝不乱的大背头,金丝眼镜,金带手表,温文尔雅的谈吐,一尘不染洁白的白大褂,胸前挂着听诊器闪耀着炫目的光芒,总是再没见过,一直,没有见过。


2020年3月29日晨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