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馬洪線”和“中印自衛反擊戰”


一、"麥克馬洪線"產生的歷史背景

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國、中國和中國西藏地方三方代表在英屬印度西姆拉開會,討論西藏地位問題。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麥克馬洪利誘中國西藏地方噶夏的代表,揹著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將邊界從阿薩姆平原邊緣向中國西藏方向推移150公里,新邊界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西起中國-不丹邊界,東至獨龍江流域的伊索拉希山口,長約1700公里,涉及門隅(現大體在錯那縣版圖)、珞隅(現大體在墨脫縣版圖)和察隅,將原屬於中國西藏地方的9萬平方公里國土劃入英屬印度。事實情況是:“麥克馬洪線是1935年起偽造的,1914年西姆拉會議上,根本不存在什麼"麥克馬洪線"。 麥線的降生是1936年首次公開提及此詞,由一批英國和英屬印度政府官員採用編造歷史、銷燬證據、出版偽書等不光彩手段偽造出來的,1938年偽裝成舊書。”

"麥克馬洪線"背後英國政府存在著兩個陰謀:1、當時,英國希望將西藏變成其印度殖民地周邊的一個“緩衝國”,中國可以擁有對西藏名義上的“宗主權”,英國政府則必須擁有實質的控制權。2、與英國政府“緩衝國”戰略同步配套,英屬印度殖民政府還有一套“戰略邊界”計劃。該計劃的目的在於阻隔中國及東南亞的民族主義向南亞次大陸傳播,以便封鎖、鎮壓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那麼歷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麥克馬洪線"的態度是:1、英印政府對劃界一事秘而不宣,中央政府不知情,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瞭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線不予承認。2、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都反對。直到1936年,麥克馬洪線第一次出現在英屬印度的地圖上,標註為"未標定國界"。但即使"未定",這個行為遭到了中國政府(已經變成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對。3、新中國反對,1949年後,中國繼續不承認麥線。


“麥克馬洪線”和“中印自衛反擊戰”


二、被譽為“小刀切黃油的中印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是中國邊防部隊針對印度軍隊在邊境上的多次挑釁和入侵行為進行的一次反擊作戰,作戰時間從1962年6月持續到11月。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崑崙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中國軍隊陣亡722人,印度軍隊陣亡4383。主帥是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的林彪,張國華主要是前線攻擊的指揮。對印反擊戰是建國以來對外的所有作戰中最漂亮的一仗。

作戰初期,林彪以小部隊出擊,誘使印軍以為我軍失敗,以勝利者的姿態長驅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誤認為是我軍失敗,毛澤東曾接連7封電報,罵林彪有辱國格、喪失軍威,一再電令林彪就地組織反擊,不許再後撤一步。而林彪回電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繼而命令部隊且戰且退。直至印軍三個集團軍縱深我國境內達70餘公里。而這三個集團軍中有在1840年隨英軍入侵北京、參加火燒圓明園的印軍王牌部隊,第一任軍長正是尼赫魯的心腹考爾將軍,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聲稱要再次打進北京。戰前動員也以八國聯軍在中國的種種罪行激勵戰士,使得我軍將士對印軍恨之入骨,總攻命令一下,我軍猶如猛虎下山,勢如破竹,風捲殘雲一樣打的印軍毫無還手能力。僅用了一個營的部隊就把印軍的三個集團軍牢牢地封在了事先準備的口袋裡。此一戰,印軍部隊的鬥志幾乎喪失貽盡,我軍長驅直入,印軍四散潰逃。戰後世界軍事家稱之為“小刀切黃油的戰爭”。戰後,林彪曾對毛主席說,此一役,可保西藏30年無事。


“麥克馬洪線”和“中印自衛反擊戰”


“麥克馬洪線”和“中印自衛反擊戰”


“麥克馬洪線”和“中印自衛反擊戰”


三、中印邊境爭議土地現狀

取得戰爭勝利後,中國邊防部隊又從達旺河以南全部後撤至達旺河以北地區。駐裡米金和梅楚卡地區的邊防部隊,全部後撤至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以北地區。進駐瓦弄的部隊也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打壩、古玉通等地及其以北地區;在中印邊境西段,除了奇普恰普河、加勒萬河、空喀山口和班公湖地區的少數哨所外,大部分哨所的邊防部隊均都撤到了1959年11月7日的雙方實際控制線即傳統習慣線內側20公里地區。

這是因為當時新中國的國際形勢很嚴峻,中美之間因臺灣問題及美國向越南派出地面部隊等問題敵意進一步加深,中蘇關係急劇惡化,印度的尼赫魯則在邊境不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東南沿海的情況下,對印度的軍事打擊目標就確定為“在政治上有理、軍事有利的條件下,把敵人打敗打痛。”從結果看,無論是戰鬥過程、戰果還是後續影響,中國軍隊基本達到了把印軍“打痛”的目的。

令人痛心的是現在印度通過各種方式共佔領了中國大面積的領土。2019年10月31日印度政府宣佈,在克什米爾地區成立所謂“查謨和克什米爾中央直轄區”和“拉達克中央直轄區”,並將部分中國領土劃入印行政管轄範圍。


“麥克馬洪線”和“中印自衛反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