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拾零】曲周四中求学记忆——用网兜熥(teng)干类

西水先生 曲周传媒

【记忆拾零】曲周四中求学记忆——用网兜熥(teng)干类


在四中当时流行一句话“星期三去拿干”那个时候,虽然学校也是寄宿制,但是伙房里操作的好像很简单,没有提供什么饭菜,就是比较简单的把学生自带的干粮给熥熥,也记不清当时有什么菜吃,一般也从家带那个带着咸饹馇的大萝卜,有时候能带个炒葱花油盐,辣椒之类的也就属于上等美食了。

当时大概是周日下午返校,去的时候,提前让娘把干粮准备好,然后就带着干粮,骑着破自行车去学校了,每个人要带足三天的口粮,带少了中间不让回家,多了吃不了,干巴兰。因为当时学校规定星期三下午放学回家拿干粮,这也就有了“星期三去拿干”那句流行语。

那时候,网兜是人人必备的生活用品,因为拿到学校的干粮要在伙房里熥热吃。每到做饭前,伙房师傅就把蒸笼放到外边,让学生把自己的干粮装在网兜里,放到笼上。

到吃饭的时候,一笼一笼的摆在院里,远远望去也是一道景观,蒸笼上五颜六色的网兜里装着各式各样的干粮,有颜色深浅不一,形状大小不等的馒头,也有个别网兜里装着油卷或糖包菜包等稀罕东西。

因为,每个人的干粮,没有固定的位置存放,开饭后都是在笼上找自己的网兜和干粮,有的凭着网兜颜色和自己干粮的特点能迅速找出来。有的由于雷同反反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老是找不着。赶到天冷的时候,熥的干粮都凉了还没有找到

【记忆拾零】曲周四中求学记忆——用网兜熥(teng)干类


最倒霉的是网兜被别人掂走,有时候找了半天把所有的笼都翻腾遍了也找不到,随着笼上网兜渐渐减少,待剩下的网兜和干粮没有人拿了,就只能从中拿一个和自己的相似的,凑合着吃了

有时候到星期三的时候,有的学生嫌自己带的干粮,干巴发硬,甚至开裂,难吃,就在吃饭的时候故意掂错,挑着好一点的给人家拿走,把自己的那个难看、难吃的剩下。

最需要保护的就是出点花样的干粮,比如带的菜包、糖包、油卷、枣卷的等,稍不留神就会被别人拿走。所以,每当快放学的时候,班里就有一些学生还没等老师安排好,就开始凑到教室的后门,做好了预备跑的姿势,老师一说放学,学生都开始拼命的往伙房跑,

有的人是怕自己的干粮被别人拿走,还有个别的是想寻觅一顿美餐。

有的三五个学生合用一个网兜,在一起吃饭,待找到网兜,拿到自己的干粮后,就在校园里,两人一堆,三人一伙的在一起边吃边聊天,谈论着课堂上的趣事,学生中的争端,老师的笑料等。

这样的故事每天在上演,构成了初中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生活渐渐好起来了,伙房不再熥干类了,经营的品种开始多起来,蒸的馒头一串一串的,很新鲜,很好吃,也有了炒菜还有了喝的疙瘩、糊嘟等。

——网兜熥干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只把记忆深深的留在了那一代人的脑海当中。

【记忆拾零】曲周四中求学记忆——用网兜熥(teng)干类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烙印,现在网兜已经很少见了,可是五颜六色的网兜却深深烙印在那个时代离家求学的学生脑海,成为我们追忆少年时代一种最为深沉的记忆符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