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用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科學理論闡述心與物的關係嗎?

國禮藝術家範志禮


一切外物都是內心化現。當然,要理解到這一層次需要一定的智慧。

什麼意思?我們看到的外物都是業力化現。持五戒者投人。人道看山是石頭,看水就是水。在人道中,佈施多的人容易感應到富裕,就是錢財,然後買到高樓大廈,廠房車輛,礦產能源乃至其他。就是財佈施多。而財佈施少則養命之源少,最後極為容易感受到飢渴苦痛。

但是由五戒十善投的天人看水是瓊漿玉露,看天是宮殿樓閣。這就是同樣的場景,業力化現不同。

由貪嗔痴投胎的惡鬼看水是膿血,看天是岩漿火山。

所以所謂物質,都是一個階段中比較穩定的業力化現。如果一報敗壞,則沒有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看馬雲也是一個腦袋兩隻手,普通人也是一個腦袋兩隻手,為何馬雲的福報可以改變國家?真的是他勤奮一些?不是。福報大一些而已。

當然有人說這個和心有什麼關係。當然有,因為善心才能有善行,佈施心生布施,持戒心生持戒,愛護心生愛護。正信心生正信。所以儒家心學說,要滅心中賊,就是去掉貪嗔痴,保留慈悲喜捨,這樣才會在未來越來越好。

因果律:\r

鉅富無量,家財萬貫,從佈施中來,容貌端正,從忍辱中來,身體健康,從持戒,放生,戒殺中來,受人敬重,敬重他人中來,聰明無比,從正法佈施中來,是故,平窮的人應當盡力佈施(也可以是對小動物的一把米,注重不要帶有辛辣和農藥,當然,得得福報和佈施三寶所得福報是完全不一樣的,多多佈施三寶,修橋建寺,我是絕度為支持的),醜陋的人應當多忍辱,身體不好的人應當持戒,不煙不酒,遠離邪淫,愚笨的人應該將勸人向善的,修行的文章多轉給他人,善惡有報,因果不空\r

(這裡說的是行福,戒福就是不去做那些壞事,可以自己推出應該是什麼)


師長366


心,指人的意識,心思動念。物,指實體物質。心與物的關係是多少年的老話題了。唯心論主張心理是獨立的存在,否認心理映像來源於外在之物。唯物論主張物乃心理之外獨立存在,是物作用於人體器官而產生的心理,心源於物。到底誰說得對呢?明朝心學家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能說他就是唯心論者嗎?毛澤東青年時代所寫《心之力》: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細微至髮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萬物皆為思維心力所驅使。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先看科學與哲學的交集:十七世紀中期以來,物理學上有三個最重大的發現:經典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它們都可以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先說愛因斯坦的說相對論。它研究的是基本粒子、能量、質量、力、速度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根據五行的特性,可以將以上五要素歸類:基本粒子→土能量→火質量→木力(場)→金速度→水先看五行相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基本粒子(土)就是物質。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場(金)是物質產生的,有物質的地方就有引力場。土生金是對的。力(金)產生加速度,加速度在時間上的積分就有了速度(水)。金生水是對的。物體的質量(木)與速度(水)有關,越接近光速,質量越大。水生木是對的。能量(火)由質量(木)產生(E=m)。木生火是對的。物質(土)由能量(火)凝結而來(宇宙大爆炸)。火生土是對的。再看五行相剋(火克金,土克水,水克火,金克木,木克土):基本粒子受自身質量的制約和影響,木克土成立。沒有粒子就沒有速度。粒子是速度的先決條件。土克水成立。速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能量。水克火成立。力的大小受能量的制約。火克金成立。任何物質只要有質量,就會收到引力和場的作用。金克木成立。所以,陰陽五行完美表達了相對論五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關係。或說,相對論圓滿驗證了陰陽五行的適用性。基本粒子的速度降下來,宏觀上叫做物體,五要素變成:力、物體、質量、能量、速度,就成了“經典力學”的研究對象。在微觀上,基本粒子以波態運行,質量以信息狀態呈現,五要素變成:力、基本粒子(波態)、信息、能量、速度,這是 “量子力學”的研究對象。從經典力學到量子力學,這三大理論各有其適用範圍,但陰陽五行一路暢通。基本粒子從微觀到宏觀,從低速到高速,從波態到粒子態,以科學的範式展現了陰陽五行的超越時空的存在。物質是粒子的存在,意識是更小的基本粒子波態的存在。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也可以轉化為信息。人的意識的本質也是能量。這樣看來,意識就是物質,物質也是意識。在量子力學的語境下,心與物統一了,唯物論與唯心論可以握手言和了!以上說的是(人)心與物的關係,那麼,(人)心與自身肉體(物質)的關係是什麼呢?近代以來,西風東漸,西方科學、文化強勢主導話語權,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不少侵蝕,古典哲學陰陽五行也備受詬病,成為老朽熱無用的代名詞。下面從科學以外證明陰陽五行的偉大!假如把機器做成人的樣式,裝上強大的“大腦”(中央處理器)、信息傳感器(如視覺、聽覺、觸覺等)、效應器和感應微型電機(自整角機)等,使腳、手、表情、眼睛等動起來,成為一個能自我控制的“活物”,有軀幹、肢體、心臟、五官、血管、神經等等,能唱歌、跳舞,能下棋,做主持人,能與人語言交流等等,那麼這種“機器人”與我們人類有多大區別?---天壤之別!要想使“機器人”達到人水平,需要給“機器人”另加一套“控制系統”,這套“控制系統”需高度智能化、自主化,既有理性又有感性,完全無形,與“機器人”完全嵌合成一體,主導活動全過程,且兩者配合的天衣無縫。這個系統既能從自然界吸取能量,也能從“機器人”上吸取能量,還得有創造性思維,自主趨吉避凶,等等。這個系統可以說人類永遠都造不出來!但是,如果把人的物質肉身(軀體、感官等全身)看成“機器人”,人身上天然帶著這套“控制系統”。正是有了這套“控制系統”,人既區別於“機器人”,又區別於其他動物。 人實際上是物質肉身與“控制系統”(非物質)的集合體,只不過“控制系統”在中醫上叫“藏象生命體”。不管世人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相信不相信,人身上客觀存在著這個“生命體”。它由五藏(心、肺、肝、腎、脾,對應神魂魄意志,與解剖五臟沒有空間對應關係,系抽象比喻的產物)及經絡組成(這裡不再贅述)。它於卵子受精之時誕生,主導人的整個生命過程。在中醫五藏學說中, “心藏神”、“ 心主脈”, 心為神之居,是其餘各藏的領導者。心者,君主之官也。這裡的“心”與本篇開頭的“心”類同。。陰陽五行闡釋了五藏的功能,還將看似無關的五藏統一在一個體系中,並以它們的生剋制化關係,解釋疾病並指導治療(調動五藏系統的能量來治病)。陰陽五行不但可以揭示物質的運動規律,也揭示了科學以外的非物質生命的運行規律,再次證明了自己的神聖地位。有人說中醫不科學,但在這次新冠疫情中的出色表現,恰恰證明了科學(或說西醫)的侷限性,或說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次勝利。在陰陽五行的語境下、展臺上,心與物、心與物(肉體生命)及非物(藏象生命),展現出令人震撼的相互關係!博古觀今,尤知人類之所以為世間萬物之靈長,實為天地間心力最致力於進化者也。心主宰人體,包容萬物!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陰陽123


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是“道”,什麼是道?道是內含陰陽,大到看不見的宇宙,小到看不見的宇宙。陰陽時時刻刻在交媾、孕育、成長、迴歸,這就形成了中國人的圓通思想,一切可以變通。有無之相生也,有可以歸無,無可以生有。難易之相成也,難易會因時間、環境、人的改變而改變。長短之相刑也,長短可以比較。高低之相盈也,看不出來高低,灑上水,水流到的地方就低。音聲之相合也,前後之相隨也,就很好理解了。所謂的道不可說,是因為道內的陰陽在不斷的變化,比如,AB兩個人坐在行駛的同一車裡,A說:看——多麼漂亮的紅樓啊!因為車速,B看到的是綠樓,B會覺得A是在騙他。所謂的科學,是通過羅輯思維看物質世界。比如一個人步行十里到目的地,你要是說,你可以一步到達目的地,西方人會說你不懂科學,科學是物質的,不可逾越的,所以心和肉體是通過一步一步到達目的地。這一步一步的銜接就是羅輯思維,是科學。而中國人覺得,肉體達不到,可是心是可以達到的,所以有李白這樣的詩人出現。物質永遠是以變化的形式存在,此時的物質非彼時的物質,而心也是變化的,認識物質只是在某一時間和環境下心的感應,這是中國人,是圓的思想。西方人是線的思想,叫羅輯思維,一切要有標準和方向性,不可跨越。心對物質是真的,沒有疑惑的,是忠誠的。西方的宗教就是最好的思想體現。






王利秋


心與物的關係是古代哲學的主要命題。黑格爾認為古希臘哲學家最大的優點就是對於“普遍性問題”的熱情,哲學就是對於普遍性問題的思考而誕生並發展的,從而人的心靈的思維能力大為提高,物和心的問題就是最令人關注的普遍性問題。老子是第一個關注普遍性問題的中國哲學家。道是最深刻的普遍性命題,有了道的深刻認知,對物就有了對比認識。老子運用概念分離的方法論把認識對象分為物、象、大象(無象之象)三個層次,三次概念分離就是三次抽象,思維越來越精細。物具有質礙,體積,實體性,而象則沒有這些特性,只是印象、相態,可識別性。大象是無象之象,更為抽象,連印象、相態、可識別性都沒有,這就是道,是發展路徑而已。因此物是表面的,象體現了某種本質,道則是真正的本質。物的概念有天生的缺陷,就是沒有考慮虛空,如果考慮了虛空,物就失去了特別重要性。現代科學發展,尤其量子力學的疊加態、隨機性,使物的實體性受到衝擊,古典意義上的物是個虛假概念,老子道的混成更近現代科學。物與心的關係十分重要,物被理解為認識對象,心被理解為認識主體。陸九淵說: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於是物與心關係變化為宇宙與心的關係。認識對象融進認識主體之中。把認識對象與認識主體絕對分割的思想符合古典力量,但不符合相對論,尤其不符合量子力學。老子的混成也代表主體與客體的混成,即不可分割。我心中的你永遠是我心中的你,而不是你本人。認識永遠具有主觀性,但致虛極,守靜篤的認識方法,可以大為減少主觀性的個體飄移,使不同認識者的結論具有可交換性。老子的混成思想避免了主體和客體的對立,但又避免了認識主體的隨意性,混成思想是主體和客體的玄同,更高的統一。當把虛空包含在認識客體-物之中時,物已經不再是物了,因為質礙、質量、實體性已經失去了,如果不包括,則虛空是什麼又需要回答。物與心的關係變得需要考慮虛空與心的關係。


道一解道德經


人與自然是一體的,古人強調天人合一,說的是天地人合一,人要畏天地敬鬼神。傳統文化一直秉承這一理念。從伏羲畫卦到堪輿,從大禹治水到歷代治黃,從黃帝陵到天壇,從詩歌到小說等,傳統文化全方面都體現出天人合一思想。每個人都有一顆心,每顆心都有物慾,人的慾望都是以我為中心畫圓的,在封閉的社會,人為追求溫飽畫圓,當社會開放,尤其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人的慾望開始膨脹,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以我為中心的圓也就無止境擴大,對物質的追求借助科技向社會,向大自然索取展示出了人心的瘋狂。心與物指的就是慾望和資源,傳統文化被現代科技否定了,現代科技成了人獲取社會和大自然資源的工具,不再相信天地報應,所以地球開始病了。


素抱樸


人的存在決定思維,所思必有所在。“心”之夢想、妄想、胡思亂想……皆為思想。所悟必存在,夢幻不奇怪;人在天地內,難想宇宙外。

人之“心”(想)的理想狀態是:心身合一、人我合一、天人合一。

宇宙之死,萬物重生;此物之死,彼物重生;肉身之死,生命重生;人慾之死,心靈重生。生死循環,乃宇宙萬物之存在方式。


佳作精選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縹緲孤鴻影38600


這是提問者套別人思路,找靈感。

還是

自己有思路有靈感,來驗驗呀?

我給你一個,你瞅能不能懂啊。

單個一人啊,再怎麼牛,也就是能做到法天地。沒法做到身通天地。

宇宙已經演化,人們迴歸寂滅不可能,只能通過修行從萬物寂滅中汲取能量,可以通萬物,甚至可以靈控萬物,可以壓縮和伸展自己世界的時間,任意看到過去未來,但是已經沒有辦法另開天地了。

物質並不是像佛所說空空,佛說的是物的“假合”,那只是一種認識法,而不能當作實法。佛也說清了,法皆生滅,包括佛法。他主要講“寂滅”能量,就是講“性”,性就是心,就是空。就是真空妙有。但我們包括佛都是因緣假合,這是個玩意呀,叫人身,沒這玩意,你憑啥去迴歸能量,證悟空性?這就是佛道說的“借假修真”。

花草樹木,鳥獸魚蟲,沒有個玩意兒嗎?山精水怪,各洞洞主,沒有個玩意嗎?

人家都是一樣。都“有”。都是從有借空修行。從有修成沒嗎?當然不是。

修成與天同道,與地同氣。

說到這吧,這就沒啥人能看懂了...


c林燦c


現代科學建構在"感官實證"基礎上,即"所得必可見″。傳統文化,儒者修身正行,以心"誠"為最高境界。道者,人以德循道,以無為為最高境界。禪者,以空心無念為最高境界。傳統文化的至理歸於"無我無相無為″而"融入自然″,此時會"見所未見″,"融入″即"如來"!現代物理的"量子糾纏″的超時空特性即是"念"與"物″的融合。



王家守仁


心與物的關係說穿了還是意識與存在的關係。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理論是認識世界由淺入深的過程。

大自然潤育了世間萬物,產生了高級生命的人。我們的祖先通過生存勞動逐步見識自然界,由此產生文化記錄世界。聰明的祖先把眼中的物質世界概括為金木水火土。這就是初始的存在產生的意識。勞動的創造,生活的發展造就了詩詞歌賦等傳統文化。文化的發展形成了現在高級的文理科學。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是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是對生活的描寫和提煉,現代科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發展歷程。物質世界無邊際,文化科學無止境

。說清心與物的關係,題目太大,見仁見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