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核心競爭之人才競爭


一、全球化已經進入新時代

綜合最近這幾年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幾個基本的判斷:

第一個判斷,從鴉片戰爭以來,西方文明所主導的舊世界體系,一種舊的全球化秩序,已經沒落,並正在走向終結。世界體系和人類文明,正在迴歸歷史的常態,這種歷史的常態,就是由中國來主導的世界體系。相對於對西方主導的舊世界體系的顛覆和革命而言,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是新世界體系。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百年變局。

第二個判斷,當前我們正處在從舊世界體系,向新世界體系轉向的歷史過渡時期。這個過渡時期,會以年為單位來完成。

第三個判斷,當結束這個歷史過渡時期後,世界將迎來新的世界體系,全球化將進入新時代。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故此,在這個百年變局的大時代和新時代,我們需要百年格局,和未雨綢繆地進行百年佈局。這是我們的國家戰略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我們這個民族所面臨的歷史任務。

二、大國競爭,是全球化新時代的主題

歷史上,每一個世界體系,都有它相應的主題。我們可以把世界體系,分為三大段。第一階段,在鴉片戰爭之前,自古以來,世界體系是中國主導的天下體系。第二階段,在鴉片戰爭之後,世界體系為西方所主導。這個階段,只有短暫的一百多年。第三個階段,就是我們即將進入的這個新世界體系,它的歷史週期,會非常的長久。

在第一個階段的世界體系中,它的歷史主題是,世界各民族,在中國所設計和領導的世界體系中共同生存繁衍。它是古典版本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第二個階段的世界體系中,它的歷史主題是,世界各民族,在西方設計和領導下的世界體系中被殖民,和被奴役的各民族的反殖民。所以,這個階段的歷史主題,就是殖民和反殖民。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奴隸制世界體系。

在第三個階段的世界體系中,它的歷史主題是,新版本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聯合起來,推翻了西方的奴隸制世界體系,獲得獨立的世界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

在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的過渡時期,大國競爭是新時代全球化的歷史主題。在進入第三個時期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新世界體系,全面完成前,大國競爭,也依然是歷史的主題。因為任何的世界秩序,必然的都要由強權國家來建立和主導。

所以,我們判斷,大國競爭,是新時代全球化的主題。

三、國家的競爭,本質上是民族的競爭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民族的競爭。先有族,而後才能有國。民族先於國家,這是一種歷史的先天性,是由國家的內在屬性決定的。所以,國家不能先於民族,更不能脫離和超越於民族而存在。

《管子》一書認為,歷史上最早的國家,起源於以血緣和宗法制度為基礎,由聖人來領導,以除暴戡亂、共同生產生活為目的,所結合起來的文明形態,和群居共同體。後來,黃帝賜百家姓,一姓一族一國,百家姓又合為華夏。更是強調了國家的宗法前提。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中國人,被稱之為炎黃子孫的歷史原因,也是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都有共同祖先的文化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中國文明,能夠歷經幾千年,一直延續下來沒有斷絕的原因。

這種國家的形態,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時期。鴉片戰爭之後,西方設計和主導了另一套世界體系,在這個殖民體系中,為了提高殖民統治的穩定性,國家的自然形態被消解,一切傳統的文化認同和族群認同都被消解,國家變成了一種想象的共同體。意識形態和資本,重新塑造了國家的形態,並讓國家,超拔於民族之上。脫離民族談國家,把國家虛無成想象的共同體,這種國家形態,被人稱之為是“現代國家”。所謂的“現代國家”,本質上是一種民族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同時也是歷史虛無主義。

當這種西方主導下的殖民體系,被世界各民族的反殖民運動推翻之後,新的世界體系下,國家會重新建立在族群認同之上,和文化認同之上。一切都將回歸傳統,迴歸歷史的常態。民族文化的迴歸,將成為一種世界潮流。

所以,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之下,我們判斷,未來的國家,不再是指一種脫離民族利益的虛妄的想象出來的共同體,而是建立在族群認同、文化認同基礎上的共同體。未來的大國競爭,它的本質必然是民族之間的競爭。而不是“想象的共同體”之間的競爭。

任何組織,組織成員,必須得具備共同的認同,否則不足以成為組織。國家更是如此。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它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國家,而不會很快的解體和消亡,是因為國家有三同三合。也就是說,具備三種認同,和三種相對應的結合。

第一個認同是族群認同,第一個合是天合,因為大家都是相同的血緣,所以這種親疏關係都是天定的,是自然法則來決定的。這種結合是最強大的。為什麼我們國家遇到過那麼多的磨難,我們這個民族都不會散,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祖先,有共同的血緣。以血緣為基礎所結合起來的力量,這是天合。這是現實中的磨難,無法毀滅的東西。因為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大於天。

第二個認同是文化認同,第二個合是人合。文化是人的發明,共同的文化和道義,可以讓人超越利益和現實,而結合起來。這種認同,也很難被摧毀。我們這個民族的文明,能夠延續幾千年,文化的凝聚力,起到了根本的和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個認同是利益認同,第三個合是利合。利益的一致,也可以讓人結合起來。但是這種結合而形成的組織,所建立起來的國家,都是非常脆弱的。歷史上那麼多的短命國家,都是因為他們缺乏共同的血緣和共同的文化。只是基於短期的利益一致而結合起來,一旦這個利益不一致了,這種國家,就會飛快的分崩離析。所以,這樣的國家,即沒有歷史,也沒有文明。

比如歷史上的猶太人和穆斯林,他們只有文化認同,而沒有族群認同,他們長期以來,就無法形成國家的觀念。再比如歷史上的一些遊牧部落,他們儘管血統混亂,也算具備了族群的觀念,但是因為他們沒有文化,所以也很難形成國家的觀念。

再比如,近代歐洲歷史上,神聖羅馬王朝,哈布斯堡王朝,這樣的國家,他們既沒有族群的認同,也缺乏文化的認同。只是因為利益的認同而結合起來。所以他們也很難形成國家的觀念。因為利益是利同利合,組織的形成,具有臨時性,偶然性,和不可持續性。

古人云: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就是因為他們缺乏三同三合。

對於任何組織而言,同則合,合則強,強則興。異則分,分則弱,弱則亡。此為天理。有三同三合,則全國同心,萬眾一心,國不可破。無三同,則人人異心,國必滅亡。

亡利則國衰,亡文化則國破,亡民族則國滅。因為任何組織,只要消滅了他們的共同認同,這樣的組織都會滅亡,國家也是如此。所以說,中國只能是中國人的中國,中國的民族復興,只能由中國人來完成。

四、民族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

既然國家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民族之間的競爭。那麼,這個問題就轉化成了,民族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任何組織,任何國家,想要強大起來,都要選賢任能,這些賢能之人,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人才。不同民族之間,他們人才的競爭,則是一個三支柱的問題。這三個支柱,缺一不可。

第一個支柱,是人口數量。只有人口基數足夠大,才能產生足夠多的人才。人口規模,是綜合國力的第一要素,如果一個國家,其他方面再好,但是人口數量少,它也只能是一個弱國和小國。人口是國家的第一資源,也是國家成功的第一要素。所以,我們要想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永續強大的國家,全面放開計劃生育刻不容緩。人都沒有了,就談不上什麼國家的強大和民族的復興。毛主席講,人多力量大,這句話說的非常正確。只有人口規模足夠大,這個國家的國力才有可能強大。

第二個支柱,是人口素質。如果人口很多,但是缺乏人才,人口的平均素質比較低,這樣的國家,也不會強大,比如印度。印度雖然人口眾多,但是它的人口素質太低,斷然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國。因為它缺乏第二個支柱。有了足夠的人口,還得在提高人口的智力密度,人才密度。這樣才能選拔出來足夠多的,足夠優秀的人才,才能撐起來整個國家。

第三個支柱,是人口純潔。雖然人口很多,人口素質也不錯,但是缺乏共同的認同,或者把共同的認同,建立在虛妄的想象之上,這樣的國家,它的人口越多,人口素質越高,分裂的危險越大。原蘇聯的解體,就是前車之鑑。原蘇聯的人口規模足夠大,人口素質也足夠好,為什麼這個國家卻解體了呢?因為它的人口構成不夠純潔。在人口構成上,越純潔國家越穩定。越混雜越脆弱,越容易動亂和亡國。除了原蘇聯,唐朝的安史之亂,也是前車之鑑。雖然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人口是最多的,人口素質,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但是因為人口的純潔出了問題,從而導致了動亂。總之,強幹弱枝,國家昌盛;弱幹強枝,國家亂亡。

在人才的三支柱模型中,買辦思想是非常錯誤和有害的。這種思想認為,應該通過進口外國的人口,來完成我們國家的復興。這是買辦思想,在人口問題上的體現。其實質是在人口生產上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種思想,在三支柱上都出現了巨大的破壞性。

第一,它破壞了國家的人口的數量,讓自己國家的人口不生育,引進其他國家的人口。第二,它破壞了人口的素質,因為我們民族的人口,素質才是最好的,用外國人對中國人進行種族替代,這是劣幣驅逐良幣。第三,它破壞了我們國家人口的純潔性,是弱幹強枝的做法,必然會動搖國家的穩定。總之,這種做法,名義上看是為了引進人才,實質上則是會動搖我們的統治基礎,最終會消弱和滅亡我們這個民族,動搖和顛覆我們這個國家。

如果一個國家的三支柱都被破壞了,這個國家不滅亡,天理難容。

五、三位一體的可持續人才培養戰略

在滿足三支柱模型的條件下,具體應該怎麼才能把人口轉化為人才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材。所以從人口變成人才,是要靠培養的。這裡我們需要思、學、習三位一體的可持續人才培養戰略。思是思想的維度,學是教育的維度,習是產業的維度。思想、教育和產業相結合,這就是三位一體的可持續人才培養戰略。

第一,思想的維度。這要求我們未來要成為全球思想、文化和學術的中心。世界上任何一個佔統治地位的強國,都是當時世界上的思想、文化和學術的中心。歷史上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要領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得完成世界思想文化和學術中心,從西方到中國的轉移。這就要求我們需要大量的天才的思想家,先顛覆和粉碎西方設計的這個舊世界,再建設一個新世界。尤其是在科研領域,我們的基礎理論,要實現顛覆性的創造和突破。這樣才能成為世界思想學術中心。

我們之前的思想和學術領域,都是跟在西方後面亦步亦趨,言必稱學習,言必稱和國際接軌。這種思想是奴隸思想,它落後了腐朽了,它是服從舊世界的思想,而不是建設新世界的思想。這一點一定要扭轉過來。只有思想先突破,教育才能跟上,教育跟上了,產業才能跟上。從這一點來講,科技不是第一生產力,思想才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我們沒有思想,如果我們不敢重估舊世界的一切價值,甚至都不敢懷疑和推翻那個沒落的偽思想偽學術舊世界,我們就配不上一個新世界,更沒法領導一個新世界。

第二,教育的維度。思想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第二生產力。我們現在的教育問題比較嚴重,它基本上是一種戰敗國教育,是西方主導的舊世界體系中的殖民統治下的教育配套。這一點我們必須得改過來。思想和理論上先突破,然後教育跟上。這樣的話,我們就能搶佔教育的制高點,成為全球教育中心,然後才能成為全球人才中心。

美國的成功,最關鍵的因素,不是移民本身,而是美國是全球教育中心。不管美國移民還是不移民,它只要是全球教育中心,它的人才就會是最優秀的,它的國家競爭力就是最強的。把美國的成功,歸因於移民,這是把錯了脈。世界上那麼多的移民國家,為什麼其他的移民國家不成功呢?因為他們不是世界教育中心。反過來講,如果國家的成功和移民有正相關的關係,那麼世界上所有的移民國家都應該成功才對,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是典型的移民國家,但是它們並不是強國。

我們追趕上了美國,並不是取決於是不是移民,而是我們在教育上,培養了足夠多的人才。所以說,國家的成功靠人才,人才的培養取決於教育,而不是取決於是不是吸引移民。

只要我們取代美國,成為了世界教育中心,成為世界上第一教育強國,我們想把任何人培養成人才都可以。尤其是培養我們中國人這樣世界上智力最高的民族,成才更加的得天獨厚。

第三,產業的維度。我們的清華北大,按照西方的那套教育體系,也培養出來了很多的尖端人才,但是這些人才卻留不住,大多數都出國了。出國留學的大多數人也都不回來。這其中的原因是,尖端的人才,需要尖端的產業基礎,才能有用武之地。為什麼他們往美國跑,歸根到底,是因為美國有一些適合他們發揮才能的尖端產業。

我們成為了世界教育中心,有了最頂尖的人才,同步的,我們還要成為世界高科技尖端產業中心,這樣我們教育出來的人才,才能找到工作,才能建設我們的尖端產業,他們才能留下來,並在產業的實踐中,學和用相結合,把自己的才能落地,切切實實的轉化為產業成果。

思,學,習,三位一體。我們要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必須要完成,思想學術中心的轉移,教育中心的轉移,科技中心(尖端產業)的轉移。這樣才是一個可持續的人才培養戰略。這樣的戰略,才能撐起來一個超級大國,才能撐起來一個新世界體系。

六、全球化新時代,是中國在全球利益的全球化,而不是其他民族和國家在中國利益的全球化

長期以來,在舊世界體系中,很多人都有一種觀念。好像我們中國人活著的最高意義和價值,就是給外國人做服務,給世界其他國家做貢獻。實際上這是一種自我殖民,是西方主導的殖民世界體系,對我們的壓迫,強加給我們的無條件的被殖民者義務。

而在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裡面,一切恰好的相反的。我們中國人活著的最高意義,是為了平天下,是為了管理天下,讓外國人更好的為我們服務。我們提供和平和富饒的世界秩序,讓每個民族皆得所願,他們都非常高興的接受我們的管理,這就是古典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所以,新時代的全球化,在新的世界體系中,我們中國人,要培養起來,重新樹立起來,對這個世界的主人意識,和對這個世界的管理者意識。在這個新的世界體系中,新時代的全球化,是中國在全球利益的全球化,而不是世界各民族在中國利益的全球化,這種全球化,是殖民地性質的全球化,是我們被瓜分的全球化。

因此,我們新時代全球化的開放,是萬物皆備於我的開放,而不是我皆備於人的開放。把我們的人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資源,為我所用,這樣的全球化,才是新時代的全球化。那種把外國人都引進到中國,還美其名曰是全球化的做法,其實是殖民體系的殘餘和延續,是把我們當作殖民地的做法。

中國在全球利益的全球化,就要求我們的人才戰略,要適配和服務這樣的國家戰略。我們的利益延伸到哪裡,我們的人才,就要出現在哪裡。這樣我們才能撬動全世界的資源,為我們所用。而且,不僅可以利用全世界的物資資源,還可以利用全世界的人力資源。我們要把外國人,培養成幫我們管理我們的全球利益的服務者和代理人。

注意,利用外國人才的關鍵,是讓外國人在他們的國家,幫我們看守我們的利益。這是主人式的全球化。而不是外國人來我們的國家,幫他們看守他們的利益;這是奴隸式的全球化。

弄清楚了這個萬物皆備於我的戰略問題,我們下面才好設計一套全球人才網絡。

七、華為海外人才利用模式,是中國在全球利益的全球化的成功案例

未來,我們國家在海外的利益,甚至要大於我們國家,在本土的利益。因為世界非常的廣袤。於是,設計一套全球一盤棋的全球人才戰略,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從華為的實踐來看,也的確說明了這一點。華為一共有17萬員工,其中有3萬名是外籍員工。而且,華為的營收,大部分來自於海外。這說明,華為實現了公司在全球利益的全球化。它也構建了一套人才網絡。華為的經驗,可以升格為國家全球化人才戰略。因為它是成功的案例。

這套全球利益+全球人才網絡,架構上可以分為三層。整個網絡是立體的。

第一層,是資源的全球網絡。這個是底層網絡,要組網,就要有節點,我們的全球利益,利益全球化,未來就要以國家為單位,每一個國家,就是我們全球資源網絡的節點。國家之內,則是下一級的資源網絡。建立起來了全球資源網絡,對整個世界,哪些是可以為我們所用的,都清楚了,然後才能構建我們的全球利益網絡。

第二層,是利益的全球網絡。這是第二層。有了可以為我們所用的資源,我們的全球利益,才能有落腳點,才能有抓手。我們的勢能,才能延伸出去輸布出去。這樣就可以建立起來一個個的利益點。

第三層,是人才的全球網絡。有了利益點之後,人才網絡才是生存在利益之上的上層網絡,他們才靠服務於這些利益而生存。利益依附資源而生,人才依附利益而生。這個是不能顛倒的,否則一定會失敗。在充分利用全球人才這個問題上,華為真正做到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主次分的很清楚。這就是在人才戰略上的毛澤東思想。

我們現在很多人,一講人才,一講全球化,就是言必稱與國際接軌,就是把中國遍地搞的都是外國人,才算國際化才算全球化。這樣是很低級的,也是很錯誤的做法。因為外國人來的再多,也不會幫我們開拓我們的全球利益。也不會幫我們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並建立起來全球利益網絡和人才網絡。相反,是我們的資源為外國人所用,是外國人瓜分我們,奴役我們,欺負我們。如果這種自我殖民的全球化,也可以稱之為全球化的話,那八國聯軍侵華,應該是他們眼裡最完美的全球化。

反觀華為的成功案例,在整個過程中,中國人是不是變成外國人,外國人是不是變成中國人,這個事情根本微不足道,一點都不影響大局。甚至根本都不會有人在意和談論這個事情。華為的成功,核心關鍵點,在於它做到了萬物皆備於我,在於它設計出來了三層全球化人才網絡。華為的經驗,可以全面推廣和學習。

把國籍的問題,永居問題,抬高到決定全球化成敗的高度,抬高到決定人才戰略成敗的高度,這實質上是掛著人才問題的羊頭,賣種族替代的狗肉,它本質上對我們國家的變相侵略。是的,這不是人才問題,而是侵略戰爭的問題。

八、成功的大國人才戰略,需要根除和杜絕六個低端

第一,要根除和杜絕低端思想。認為外國什麼都好,外國人什麼都好,認為我們的什麼都不好。言必稱向外國學習,言必稱和國際接軌。這其實是頭已經進入了新世界,身子還停留在了舊世界。這還是戰敗國思維,還是殖民地亡國奴思維,這還是奴隸思想。這是非常低端的思想,這是西方殖民體系的殘餘。如果我們裡面的一些人,還是這麼低端的思想,來思考未來的世界潮流,思考我們的人才戰略,它一定會犯錯誤,一定會失敗。甚至會最終走向亡國亡種的悲慘末路。

因為人才戰略,必須面向未來,面向新世界,必須得從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利益出發,要讓我們的利益最大化。低端思想的危害極其嚴重,我們一定要杜絕低端思想。

第二,要根除和杜絕低端領導。新的時代,就會出現新的任務。要解決新時代的歷史任務,就需要新的思想。領導幹部,要面向新世界新時代,用新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用新的理論來武裝自己。如果腦子依然還停留在殖民體系,用被殖民者的頭腦來思考新時代的問題,他一定會走向失敗。

孟子說:“不賢者而居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可見,用低端思想武裝自己的低端領導,他們的危害比低端思想還要大。一定要杜絕這件事,全方面的肅清低端領導,我們才能走向成功。

第三,要根除和杜絕低端機構。有了低端領導幹部,他就會設置一些低端機構。這些低端機構的存在,他們每天都要輸出錯誤的東西,必然會造成惡劣的影響。所以一定要全面取締廢除肅清低端機構,才能消滅它們帶來的危害。

第四,要根除和杜絕低端智庫。常言道,一流的人用一流的人,二流的人用三流的人,三流的人用不入流的人。因為有低端領導的存在,所以他能看得上的智庫也一定是不入流的智庫。而且,更可怕的是,還有可能是間諜滲透進來的所謂的智庫,來破壞我們的國家。我們必須得肅清這些到處惡意傳播低端思想的智庫,才能杜絕它們妖言惑眾,影響國家決策,以至於禍國殃民。

第五,要根除和杜絕低端戰略。因為有低端領導,低端機構,和低端智庫的問題,那必然會已經形成了一些低端戰略,方向上都是錯誤的戰略。我們得徹底排查一遍,這些低端的人和機構,都形成了那些低端的戰略,然後徹底的廢止這些錯誤的低端戰略。如果已經出現偏差的,要進行及時的糾正和補救。

第六,要根除和杜絕低端政策。低端的戰略落地,就會形成低端的政策,政令傳達下去,下面開始執行,整個國家都會遭殃。所以,我們要堅決的廢除,任何低端領導、低端機構、低端智庫、低端戰略,所形成的低端政策。對於已經形成錯誤的結果,和釀成大禍的工作,要趕緊的調整佈局和工作部署,及時的消除錯誤的結果和貽害無窮的低端效應。這六個低端,都是我們民族復興大業的敵人。

有了正確的人才戰略,我們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我們一定能夠建設好一個新的世界體系。同時,我們也一定能夠粉碎舊世界殘餘勢力和任何敵人的阻撓。以上就是中國人才戰略的千年大計。願吾國吾民萬世昌盛。我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打碎一箇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