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混戰,為何戰敗者只要下野就能全身而退?看看張勳就懂了

提起民國,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軍閥大戰,大大小小的軍閥為了爭權奪利,經常發動戰爭,比如直皖大戰、直奉大戰等。後來老蔣雖然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許多地方軍閥對他並不買賬,因此又先後爆發了蔣桂戰爭、將馮戰爭和中原大戰。這些軍閥混戰,儘管主體不同,但卻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那就是戰敗的一方只要發一個下野的通電就可以全身而退,個人性命和私人財產都可以得到保全。


民國軍閥混戰,為何戰敗者只要下野就能全身而退?看看張勳就懂了

民國時期著名的軍閥幾乎都曾通電下野過,比如段祺瑞、吳佩孚、馮玉祥、閻錫山、唐生智和老蔣等人。這些人在戰敗後只要通電下野就沒有人再為難他們了,過一段時間又可以東山再起。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有人說這是軍閥間不成文的約定,對戰敗方不能趕盡殺絕,以防止對方魚死網破,也即所謂的“盜亦有道”。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卻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民國軍閥混戰,為何戰敗者只要下野就能全身而退?看看張勳就懂了

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其實我們只要看看張勳就明白了。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出任大總統,但實權卻掌握在段祺瑞手中。黎元洪不甘心當一個傀儡,二人之間矛盾不斷,最終形成了“府院之爭”。時任安徽督軍的張勳藉機以“調停”為名率領辮子軍進京,將黎元洪趕下了臺,擁立已經退位了的溥儀登基,史稱“張勳復辟”。


民國軍閥混戰,為何戰敗者只要下野就能全身而退?看看張勳就懂了

張勳此舉引起了軒然大波,段祺瑞稱張勳為“逆賊”,並在天津組織了“討逆軍”對張勳開戰,張勳的辮子軍不是對手,一觸即潰,這場復辟鬧劇僅僅持續了12天就結束了。按說,作為這次復辟主謀的張勳應該在戰敗後受到嚴懲才對,但他僅僅發了一個下野通電後就跑到天津當寓公去了。不論段祺瑞還是馮國璋都沒有對他進行追究。不僅如此,徐世昌出任大總統後還任命張勳為林墾督辦,但張勳認為這個官太小,有失自己的身份,竟然拒絕上任。


民國軍閥混戰,為何戰敗者只要下野就能全身而退?看看張勳就懂了

那麼段祺瑞和馮國璋為何對張勳如此縱容呢?溥儀在自己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段祺瑞和馮國璋本來是要對張勳追責的,但張勳警告他們說:“你們不要逼人太甚,把一切都推到我一個人身上,必要時我會把有關的信電和會議記錄公佈出來的。”段祺瑞和馮國璋一聽這話,立馬就焉了。原來張勳在準備復辟之前就在徐州召開過相關會議,當時段祺瑞和馮國璋都派了代表,而且聲言支持張勳,這些都被張勳記錄了下來。正是手中有了這些東西,所以段祺瑞和馮國璋才不敢拿張勳怎麼樣。


民國軍閥混戰,為何戰敗者只要下野就能全身而退?看看張勳就懂了

窺一斑而見全豹,通過張勳這件事我們就可以推測出其他戰敗的軍閥為何只要發個下野通電就能全身而退,因為他們手中都握有一些對手不願意示人的東西。比如馮玉祥就曾多次和老蔣開戰,也曾多次下野,但老蔣不僅沒有對他追究,還讓他當了軍事委員會的副委員長。老蔣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收攬人心,另一方面是因為馮玉祥作為他的結拜大哥,手中肯定有老蔣不願意示人的東西。那些在軍閥混戰中失敗了的一方,之所以發個下野通電就能全身而退,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著者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