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清第一文臣,皇太極的“智囊”,歷4世輔佐3主,全身而退

范文程在滿官、漢官矛盾尖銳的清初朝廷能夠歷經四朝而不敗,在皇權更迭的血雨腥風中能夠穩居高位。而且功成名遂之後能夠全身而退,他是如何做到的?


  “大清第一文臣”范文程,一生歷清四世而佐其三主,為滿清王朝開創基業立下了不朽功勳,可與漢之張良、明之劉伯溫相提並論,乃公認的史上“十大謀士”之一。
  縱觀其在明清政權更迭之機,能夠以遠見卓識讓新生的滿清藉機發展壯大並取代腐朽的明王朝,實為不可多得的奇人。在滿官、漢官矛盾尖銳的清初朝廷能夠歷經四朝而不敗,在皇權更迭的血雨腥風中能夠穩居高位,而且功成名遂之後能夠全身而退,實屬不易,他是如何做到的?


大清第一文臣,皇太極的“智囊”,歷4世輔佐3主,全身而退


  
  皇太極朝:御用智囊的春天
  
  據資料介紹,范文程是宋朝大學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孫,而他的曾祖範鍃還當過明朝的兵部尚書,可見他也算是名臣之後了。但在整個努爾哈赤時期,范文程的官職不過是“章京”,章京這個官銜可大可小,一般小章京指的是那種文書類辦事員,大體上相當於今天中央政府機構里科級主任科員或副處級調研員之類。
  與努爾哈赤時期的默默無聞相比,皇太極朝則是范文程施展才能的春天,而范文程也不負所望,發揮所長、出謀劃策,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心腹,倚之如左右手。
  後金並不是最初就有取代明朝的野心,但是范文程幫助後金通過時而議和時而進攻等手段,並藉助李自成推翻明王朝的天下大勢,積極作為,最終達到了取代明朝的目的。
  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皇太極攻打林丹汗,佔領了歸化(今呼和浩特),林丹汗卻率眾渡過黃河,向西逃走。後金幾萬大軍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繼續進攻敵蹤不明,原路退回士氣必將受損。范文程、寧完我等人主張進攻明朝“當直抵北京決和否,毀山海關水門而歸,以張軍威。”皇太極依計而行,滿載而歸,士氣大振。


  大淩河戰役勝利後,大批明將來降,明朝的遼東防禦土崩瓦解。此時,范文程進言皇太極稱帝,使後金征伐事業走上一個的新起點。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皇太極賜予范文程一等大臣的品級,此時的范文程儼然穩居清政權漢族文臣第一人的位置。
  寧遠之戰後,明朝派袁崇煥督師遼東,蒙古又背叛了與後金的盟約,後金面臨著極大的困境。此時袁崇煥整頓軍備需要時間。提出議和。范文程建議皇太極將計就計,提出以議和對議和以爭取喘息的機會,並提出了徵撫蒙古,恩撫朝鮮,招撫明將的策略,有力地扭轉了不利局勢。在袁崇煥做好充分準備即將攻打後金之時,范文程又向皇太極提出借道蒙古,繞過錦州寧遠攻打北京,使袁崇煥被動地回師北京,造成其引八旗軍入關的假象,遭致殺身大禍。袁崇煥的被殺以及洪承疇在松山之戰之後的被俘及歸降,斷掉了明王朝的左膀右臂。
  整個皇太極時期,范文程雖不在議政大臣之列,但實際上卻能參與幾乎所有重大機密決策及事件。皇太極對范文程的倚重可稱得上是“如魚得水”,據官方史書記載,皇太極每次召見他時,都要議事到深夜才能出宮。有時范文程剛回到家,還沒吃飯休息,皇太極又召他入內。凡是議論軍國大事時,皇太極總要先問範章京是否知道。有時覺得其中有不得當的地方,便說為什麼不和範章京商量。如果回答說範章京也是這樣濫的,皇太極便批准了。有一次,范文程因病請假,政務堆積很多,皇太極乾脆命令等范文程假滿後再行裁決。國家外交文書,都經范文程草擬或審讀。皇太極起先還親自過目,覺得都能符合要求,後來一般的文書就不看了,還對范文程說:“你辦的事不會有錯的。”

  
  定策入關:因勢而成的滿清基業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極在瀋陽突然病死。遺詔由兒子福臨即位,並命濟爾哈朗和多爾袞輔政。以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兩派為首,滿洲貴族圍繞著帝位的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後來由於各派軍事勢力勢均力敵,最終各派妥協,遵照皇太極遺詔辦事。
  福臨在瀋陽即帝位,翌年改元順治。順治元年(1644年)3月底,清王朝決定以多爾袞、阿濟格、多鐸統兵伐明。此時,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已於3月19日攻佔北京,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死。
  當李自成攻破明都、崇禎帝自殺於煤山的消息傳到瀋陽時,范文程正在蓋州湯泉養病,清廷急召他返回瀋陽參與決策。4月4日范文程趕赴瀋陽,即刻上書多爾袞、濟爾哈朗,提出要立即揮師入關,向李白成大軍發起進攻,並強調要改變以往燒殺搶掠的政策,嚴申紀律,行軍務必秋毫無犯,以“安撫百姓”策略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第二天清廷就確定了入關大策。
  清廷定策入關,范文程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定策入關中,他抓住了明朝已亡、李自成農民軍立足末穩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稍縱即逝的機會,平衡多爾袞、豪格等多方勢力,當機立斷,果敢地提出了清兵入關奪取全國政權的決策,而且,這一策略是對以往一味擄掠、嗜殺策略的徹底改變,顯示了他既擅長諜略又能把握時機的過人之處。為了配合入關的軍事行動,他還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爭取民心的具體政策和措施,保證了入關入京,奪取政權的勝利。如親自起草檄文,提出了為大明百姓“復君父仇”的口號,“復君父仇”和聲討李自成,為大清入關找到最堂皇的藉口,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大明軍民的抵抗;進北京後,他提議為崇禎帝發喪;親自起草進軍佈告,曉諭明朝官民,招附官吏;開科取士,贏得士人的歡欣,且他本人還多次親任會試主考官,以示重視,這對爭取漢人地主知識分子對新政權的擁護、支持,起到重大的作用。

  
  全身而退的智慧
  
  范文程為人深自謙退,不矜伐其功。他一生所進奏章,數量驚人,尤其是皇太極當政時期,眾多重要的奏章多出自其手,但是,他卻焚燬了自己撰寫的所有文件的草稿。從不居功自傲,避免了因渲染此等事而致禍。
  其次,君子不黨,謹防禍起蕭牆,范文程巧妙地擺脫了內部爭權奪利的傾軋,顯示了周旋於政治漩渦中的高超技巧。在滿清權力更迭的殘酷政治鬥爭中,他始終保持謀臣的公允地位,從不參與權力之爭。這一點,從刪改《太祖實錄》一事可見一斑。順治五年,攝政王多爾袞大權獨攬,曾命范文程等人刪改《太祖實錄》,范文程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一旦政局有變,恐有殺頭之禍,遂以養病為由,閉門不出。果然,多爾袞死後,曾為之刪改《清太祖實錄》的剛林等被處死。順治帝說“文程在盛京時不附貝勒,後亦不附睿親王,眾所共知。”
  對此,范文程上疏稱謝,同時以體弱多病為由請求退休。順治皇帝福臨溫渝慰勉,同意他“暫令解任”。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八月庚戍,自稱“大明骨,大清肉”的一代謀臣范文程去世,卒年70歲。康熙皇帝親為文,賜葬於北京懷柔縣之紅螺山,立碑以紀其功績,此後,康熙還親筆御書祠額“元輔高風”,以為範氏祠堂的橫額。評價之高,可見一斑。

  范文程面對各種複雜的形勢,能夠識大體、顧大局,言所當言,為所當為,不仰人鼻息,不隨風搖擺。他韜略過人,幾經血雨腥風,仍能急流勇退,實乃有大智大慧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