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著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媽媽卻說:“不行”

很多家長抱怨,現在教育孩子咋這麼難啊!到底有多難。前幾日,一位母親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竟然被氣得跳河輕生。而這位母親說了一句“不要救我,我太累了”,聽著就讓人感到心酸,這事被報道後,引起了大多數父母的共鳴。

孩子哭著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媽媽卻說:“不行”


“媽媽,我餓,我要吃飯”孩子犯錯後,媽媽卻說:“不行,說話要算數”

有一個混血兒叫託比,在美國居住。爸爸是中國人,媽媽是美國人。有一天中午,託比耍起小性子,不肯吃飯。媽媽就批評了他幾句,他反而把盤子推到了地上,食物灑了一地。於是,媽媽對託比說:“看來你是真不想吃飯!記住,從現在到明天早上,你什麼都不能吃。”

孩子哭著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媽媽卻說:“不行”


下午,託比媽媽和婆婆商量,晚餐由她做中國菜。因為託比從小就喜歡吃奶奶做的菜。那天晚上,託比奶奶又一次大展廚藝,做了油燜大蝦和糖醋里脊。她原本以為是讓孫子飽餐一頓。

沒想到,晚飯開始後,託比興高采烈爬上椅子,準備大吃一頓時,卻被媽媽制止了。媽媽說:“我們已經約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飯,你已經答應了。”

託比看到媽媽態度如此堅決,便“哇”地一聲哭了起來,並且哭著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可媽媽卻說:“不行,說話要算數。”

奶奶看到這一幕,心疼孫子,就想替孫子求情。這時,她想起了兒子囑咐的話,在美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別人千萬不要插手,長輩也不例外。

孩子哭著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媽媽卻說:“不行”


就這樣,小託比就只能望眼欲穿地看著他們吃。此時,奶奶才明白兒媳的良苦用心,她相信,託比有了這一次教訓,下一次再不吃飯時,可就要掂量掂量了,餓著肚子的滋味可不好受。

其實,在我國,孩子挑食不吃飯,耍脾氣的情況也非常多,但大多數父母往往是妥協,端著飯碗追孩子,喂他們吃。或者給孩子做喜歡吃的,要不然就是買零食吃。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任性,以後教育起來更難,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也可能會讓父母心力交瘁。

託比媽媽這樣教育孩子,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1、說到做到,不能食言

父母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自己說的話,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不能食言。做不到的話不要說。比如孩子犯錯時,有家長嚇唬孩子說,要整死他。這不僅做不到,還會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古代曾子殺豬的典故,就說明了這一點。做人要以誠相待,說一不二,不能欺騙人。

孩子哭著說:“媽媽,我餓,我要吃飯”媽媽卻說:“不行”


2、不給孩子養成惡習的機會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也是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父母絕不能姑息。必須及地進行批評和教育,甚至採取一些必要的懲罰措施。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孩子養成一些惡習,從而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

事實上,孩子犯錯後。家長是不會不管的,但怎麼管,怎麼教育尤為重要。有些家長可能採取非打即罵的方法,有些家長以死相逼。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妥。作為家長應該善於發現的軟肋,有的放矢。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做“延遲滿足”。也就是說,用孩子的愛好做誘餌,從而達到教育牽制孩子的目的。

我們要知道,​溫水泡不出好茶葉,溫室養不出好兒女。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既要有耐心,又要講究方法和策略。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