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記心間,詩詞永留傳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曾經是多少背井離鄉之人的心聲。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交通方式的變革,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越來越小,一些原來的傳統節日味道越來越淡,以至於有人不知道有那些個節日。傳統不能丟,不能讓外國節日在中國大行其道,而我們的子孫後代反而忘卻了幾千年的優良傳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盤點一下古人是如何過節的,詩詞達人們又是如何記載的呢?

1、清明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人在清明節有掃墓祭祖、郊外踏青的習俗,與現在基本上沒有差別。古人傳承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非常重視清明節,因此常常出現在詩人的作品當中。其中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最為經典,全詩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傳統記心間,詩詞永留傳

2、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重大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相傳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漸漸地衍生出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插艾蒿、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這個節日也是詩人吟詠不斷地題材,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明朝湯顯祖的《午日處州禁競渡》,全詩如下: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傳統記心間,詩詞永留傳

3、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而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是一個充滿祝福與喜悅的節日,現代人多用來走親訪友,古人的節日內涵好像更為豐富,蘇軾《水調歌頭》就有懷人之用,全詞如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傳統記心間,詩詞永留傳

4、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話說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貌似很多年輕人知道有這個節日,但是不知道如何過這個節日,加上不是國家法定節日,相信很多人都忘記了哪一天是重陽節。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詩人的傳世作品是最好的歷史印記,其中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其中翹楚,全詩如下: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傳統記心間,詩詞永留傳

5、春節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過春節歷史悠久,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時至今日,人們把春節侷限於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或許與國家法定節假日有關吧。古人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春節主要內容,宋代詩人王安石《元日 》有過客觀記載: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傳統記心間,詩詞永留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