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小姐》:女兒叛逆期,媽媽必備白皮書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孩子叛逆的青春期了。

青春期裡,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始認識、質疑、探索世界。在以往的生活裡,父母是權威一樣的存在,因此孩子們反叛權威的第一步便是反叛父母。家長們會忽然發現,無法和孩子好好溝通,孩子有什麼事都不願意講了,你想好好溝通結果也是孩子們對你不理不睬。

甚至矛盾變得更密集起來,經常你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好好地說話就會轉變成爭吵。

《伯德小姐》講的便是一個青春期女孩的故事,女孩剛剛邁入高三,一心想要逃離自己的家鄉,去大城市紐約學習生活。她為自己取名伯德(bird 鳥)小姐,把自己想象成一隻遠走高飛的鳥,去青春裡尋找自我,探索自我。

影片從伯德小姐與媽媽的對抗開始,兩人一起去參觀了大學校園,驅車回家的路上,因為一點小問題,兩人大吵一架,伯德小姐打開車門跳出去,媽媽尖叫著趕緊剎車。

《伯德小姐》:女兒叛逆期,媽媽必備白皮書

女兒打的石膏上的話:MOM Fuck you

媽媽的困惑:為什麼青春期裡的女兒無法好好溝通?

這大概是每一個女兒處於叛逆期時的媽媽非常疑惑的事情。

媽媽和伯德小姐去逛街,伯德小姐拖著腳走路,媽媽怕她累了,便問了一句:要休息嗎?立刻引來伯德小姐的炸毛,她稱母親對她消極攻擊,是在指責她沒有好好走路。

青春期裡的孩子像一隻刺蝟,你想要和她溝通,面臨著以下三種可能:

第一種:孩子拒絕與你溝通。

第二種:孩子以為你的溝通是在指責她。

第三種:孩子思想觀念與你有差異,最終又是以爭吵結尾。


《伯德小姐》:女兒叛逆期,媽媽必備白皮書


好像無論你說什麼都是錯的,都能正好掐在她的敏感情緒上。

她的壞情緒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一樣,你根本躲避不了。

你也不懂她。

問題出在了哪裡?

媽媽們充滿疑惑。

女兒的困惑:為什麼你不能誇誇我?

“你看看你那聰明的哥哥,他甚至找不到一份工作。”

“你什麼都不知道,因為你只顧著自己從來不關心別人”

“反正你也申請不到學校,你連駕照都拿不到”

“你能去城市大學就好了,就你這個德性,能去城市大學就不錯了,然後去監獄混混,出來後接著回城市大學。”

母女兩發生了爭吵,比起女兒通過大喊大叫來表達憤怒,媽媽憤怒的表達可以說是層層遞進:

先是拿她和哥哥比較,“優秀”表明了媽媽一直覺得伯德小姐不如哥哥。

接著指責她不關心家人。

再接著打擊她一無是處,是考不上理想學校的,連駕照都拿不到。

最終否定她,你只能去一個很爛的學校,坐牢,繼續去爛學校。

這場戲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在我們的成長裡,“別人家孩子”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每一次比較都是對你的否定,但父母從來意識不到這點,只會沒完沒了地進行比較。

甚至很多人長大後依舊躲避不了被比較,別人家孩子考上公務員了、別人家孩子掙錢多······

這些比較時時會帶起你的愧疚心,你會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對父母抱歉:自己不是那個讓父母滿意驕傲的孩子。

伯德小姐畢業舞會前,和媽媽去挑裙子。試了幾件衣服,伯德小姐對自己失望,問為什麼我看起來不像雜誌裡的女孩。

媽媽回答“我告訴你不要拿第二盤面條了。”

這個時候媽媽沒有安慰伯德小姐。

試最後一件衣服時,伯德小姐很滿意:“我愛這件衣服!”。

但媽媽隨即指出:“是不是太粉嫩了?”

兩人在試衣間裡又爭執起來。


《伯德小姐》:女兒叛逆期,媽媽必備白皮書


伯德小姐:“我希望你喜歡我”

媽媽:“我當然愛你”

“但你喜歡我嗎?”

“我只是希望你努力成為那個最好的你”

“但如果這已經是最好的我呢?”

媽媽語塞,兩人停止交流。

這也許是每個孩子內心的疑問,我知道你愛我,可你喜歡我嗎?你喜歡不優秀的我嗎?你喜歡我的性格嗎?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喜歡我嗎?

而不僅僅是作為你的孩子你愛我。

也許很多父母面對這個問題第一反應都是沉默的,他們從來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對子女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孩子像是附屬品,你願意把你最好的都給他,甚至你沒有的都要爭取給他,但在給予的過程裡,伴隨著否定。

《伯德小姐》:女兒叛逆期,媽媽必備白皮書

前幾天我收到朋友發的一張圖,她說她覺得這張圖片就是她的真實想法。年輕人愛家裡不代表著把家當做他的後盾,因為深知父母對自己的選擇是不贊同的,寧願自己為難也不願意給父母再次否定自己的機會。

母親:我努力做一個好母親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裡一定是有傷痕的,“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父親或母親”這個問題裡,本身包含著個體對於家庭教育的思考,反思自己的成長,希望在小時候得到的理解或尊重,都會投射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這不是說父母不好,只是做父母從來沒有一種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努力做好父親母親,同樣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親母親,大家都沒有經驗,只好摸索著去當好父母,一大部分經驗源於自己作為孩子時所喜歡和缺失的。

伯德小姐臥室裡很亂,媽媽指責她,她反問媽媽:

“難道你沒有過睡覺前把衣服都扔在一邊嗎?”

“難道你也希望你媽媽會這麼生氣?”

媽媽在一邊靜靜地聽著,最終只說了一句:

“我媽媽是一個酗酒的虐待狂,”

《伯德小姐》:女兒叛逆期,媽媽必備白皮書


為人父母想把自己所有一切都給了孩子,包括他們曾經沒有的。

每個媽媽都在努力做一個好媽媽。

伯德小姐的媽媽因為母親酗酒,所以自己不喝酒。

自己經歷的傷害,她不希望子女也會經歷。

看這段時,我想到了新年前媽媽對我說的一番話:

“你們這一代多好,可以出去讀書,以後也能工作,不用像我們一樣必須待在家裡照顧家庭。但我比你外婆又好一點,我和你爸結婚是自己選擇的,你們外婆都是自己家裡安排的。”

我想到了媽媽以前說外婆重男輕女,她和舅舅都要一件新衣服,舅舅很快便買了,她哭了一天也沒換來一件新衣服。

所以在我們這個並不開明的北方小鎮上,在我和哥哥的成長裡,媽媽從來沒有顧此失彼過,甚至因為我比哥哥小,往往我是被滿足多的那一個。

女兒:媽媽,我理解你了

《伯德小姐》是美國演員格雷塔·葛韋格自編自導的一部青春片,這部影片是她長大成人後的一種審視,回過頭去看她的青春時代,對於母親、那個時候的自己有了一種新的認識。

所以影片裡的媽媽即使和女兒經常吵架,但展示的媽媽形象卻令人喜歡,我們能看到她的不容易:


丈夫抑鬱症、失業在家,她一直努力支撐整個家。女兒在家的最後一個感恩節要去男朋友家裡過,她很難過,但還是為她買了新裙子,並動手修改裙子。

《伯德小姐》:女兒叛逆期,媽媽必備白皮書

她善良,不會抱怨生活多麼差,對病人耐心。

而母親的形象來源於女兒的塑造,劇裡劇外聯結起來,我們明白了女兒對母親的理解與愛。

影片裡伯德小姐一直是愛她媽媽的,在前男友說她媽媽是個瘋子時,她會為母親辯解。

並且在與朋友的交談中,她對母親始終充滿愛,只是她們之間缺少了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

結尾,伯德小姐終於如願以償去紐約讀書,她發現自己一直期待的生活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離開家鄉後,她才認清了自己的內心,真正長大了。

結尾,她在宿醉後給家裡打電話:

嗨,爸爸媽媽,是我 克里斯汀,這名字是你們給我起的,是個好名字。

《伯德小姐》:女兒叛逆期,媽媽必備白皮書

嘿,媽媽,你第一次開車覺得激動嗎?

影片裡媽媽與伯德小姐開車從這裡經過的鏡頭交叉,兩人臉上是同樣的滿足與發現。那一刻,母女兩的心是相通的,是血濃於水的心有靈犀。

接受了克里斯汀這個名字,意味著伯德小姐的青春結束了,她叛逆、渾身充滿刺的日子過去了,不再對生活充滿不滿,不再覺得自己是那個充滿孤勇,不可一世的伯德小姐了,她理解了父母與家庭、對生活感到滿足,能在社交活動裡扮演一個成年人的角色,真正接納了一切。

青春結束了。

完成了與母親的和解,也完成了與自己與世界的和解。

許多人在這部片子裡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最終,一個個孩子度過青春期,與自己、與世界完成了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