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钱——铜钱中“文艺工作者”,原来铜钱也可以当象棋下

铜钱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文化渊源流长,我们把用在正式流通领域的钱币称为正用钱,用于其他领域的叫中国民俗钱【古称为压胜钱(本文仅列举铜钱部分),又名花钱】,用于纪念、馈赠、玩赏、祈福、辟邪、配饰等等领域。

中国民俗钱——铜钱中“文艺工作者”,原来铜钱也可以当象棋下

明代巨型古钱币 “嘉靖通宝”——开业纪念

云南会泽县纪念馆藏有一枚明代巨型古钱币“嘉靖通宝”,是东川府(会泽原为东川府)铸钱局开业纪念币,该币重41.47公斤,被世界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古钱币。

中国民俗钱——铜钱中“文艺工作者”,原来铜钱也可以当象棋下

太平天囯花钱—馈赠纪念

太平天囯酹天义李明成致英国翻译富礼赐书中说“敝国圣钱今已办上大花钱壹元,敬呈麾下取玩,以表友情。”太平天囯花钱,是1853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所铸的非流通性的钱币,有纪念或镇库含义的官方纪念币。

中国民俗钱——铜钱中“文艺工作者”,原来铜钱也可以当象棋下

吉语花钱——美好寓意

中国民俗钱(古称为压胜钱,又名花钱),源于汉代,上面上的文字、图案多涉及传统文化、宗教、艺术、社会风俗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厌胜”一辞最早出于《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的记载:“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厌胜”指的是一种巫术行为,后来则被引用在中国民间信仰上,转化为对禁忌事物的克制方法。所以厌胜钱是人们为避邪祈福而制造形似铜钱,用于纪念、祈福、赏玩、风水、警示等等方面。

在汉朝,压胜钱正式独立于流通货币,汉五铢钱中,有的钱币正面铸有“脱身易、宜子孙”字样,有的正面为“辟兵莫当”,背面为“除凶去央”字样。汉代之后直到南北时期,花钱种类及数量都非常少。明清时期,压胜钱的铸造和流传达到鼎盛时期,称谓繁多,内容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清代厌胜钱的种类、花式、构图、作工都达到了厌胜钱的艺术高峰。

中国民俗钱——铜钱中“文艺工作者”,原来铜钱也可以当象棋下

装饰花钱——挂灯钱

中国民俗钱——铜钱中“文艺工作者”,原来铜钱也可以当象棋下

祝福花钱——吉语花钱

中国民俗钱——铜钱中“文艺工作者”,原来铜钱也可以当象棋下

风水花钱——镇库花钱

中国民俗钱——铜钱中“文艺工作者”,原来铜钱也可以当象棋下

娱乐花钱——象棋花钱

中国民俗钱——铜钱中“文艺工作者”,原来铜钱也可以当象棋下

警示教育花钱——故事花钱,“二十四孝”之一的“田真哭荆”故事

中国民俗钱种类繁多,样式各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枚中国民俗钱都带有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寓意与追求,这些民俗钱为我们展示古人多姿多彩的生活文化,这些也成为中国货币文化中的不可或缺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