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讨厌白起,将其踢出武庙?

小马谈古今


古代统治者为表彰历代名将,专门设立了武庙祭祀,例如武成王以姜子牙为主祭,到了唐萧宗年间,武庙名选基本就已经成型了,有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等十人被尊为“武庙十哲”。



白起作为继孙武、吴起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大家,在战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之时,白起的战功是有目共睹的,他征战30余年,斩首百万,拓地千里,为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长平之战一举击败东方六国中最强的赵国,一下歼灭了赵国45万大军,从此成就了他一代杀神之名。

赵匡胤很反对屠杀平民和降兵,而白起还一次性将赵国,45万大军杀害,其中还有不少平民遭殃,赵匡胤怎能不生气呢?因为赵国的赵和赵匡胤的赵同属一个字,赵匡胤就非常的不喜欢白起,甚至发展到整个宋朝都不喜欢白起。宋朝建国以后,宋太宗赵匡胤,就开始重文轻武,文官的地位一度超过武官。


古今名将不计其数,宋朝立国初年,赵匡胤游幸经过武庙,看到武庙的廊下有历朝历代武将们画像,就指着白起的画像说,白起曾经杀过降人,还有什么资格享受武庙的待遇呢?于是就当场将白起从武庙里出名,然而就因为白起有杀神之名,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而惨遭除名。

宋太宗赵匡胤时期,武庙十哲又重新有所微调,将张良抬为武庙配享,将白起除名,又增加了管仲和范蠡二人。要想配享武庙,可不光是能征善战就行,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场问题和道德有瑕疵的武将肯定不行,不然历史上的项羽和伍子胥早就有资格入选武庙了。


吴起因为投奔楚国被除名,韩信也差一点被惨遭淘汰,因此白起为杀俘被除名也是可以理解的,宋太宗赵匡胤做的也不算错误。

入选武庙要有拿得出手的军事理论和战绩,还要有中兴之举,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皇帝最为看重的一点,一定要忠君爱国,古人都讲究忠臣不侍二主。武庙的设立,意在表彰历代劳模,肯定要树立正面典型,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统治,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能弃君。

白起被除名后,赵匡胤就下令另选功业品行无瑕者配享武庙,选来选去,也没有选出一个能和白起相提并论的人,最后无奈只好让管仲入选,顶替白起武庙配享。然而管仲只是齐相,还是一位文臣,虽然辅佐过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但是入选武庙,还是有些不相搭的。


其实赵匡胤除去白起武庙之位,就再也选不出哪位名将能入选武庙,估计后来赵匡胤也很后悔,除去白起的武庙配享。但作为一国之君,后悔又能怎样,又怎么能做出言而无信的事情呢?


萍儿文史局


在赵匡胤的赵宋朝廷之前,历朝历代都是崇尚强者的。大秦名将白起,最为辉煌的一战当属长平之战,以最小代价取得胜利,俘虏赵军四十余万,虽然其坑杀俘虏的行为被后人所诟病,但谁都不能否认,是他将歼灭战术发挥到了极致,是当之无愧的名将。

所以,在唐肃宗要建立武成王庙时,姜尚作为“武圣”当之无愧的居中,而同时又设立了“武庙十哲”,武安君白起在赫然在列。

此后白起与姜尚等人一起,享受了人们二百余年的香火,一直到了北宋立国,赵匡胤来到武庙的那一刻。

赵匡胤看到了武庙中白起的画像,说:

“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

意思是说白起杀了40余万赵军俘虏,不配在武庙中供人祭拜。

皇帝金口玉言,白起就这样被请出了“武庙十哲”,现在的我们不禁会想,同样是出身行伍的赵匡胤,更应该是对这位战术大师倍加推崇才对,何以将其在十哲中除名呢?

其实这和赵匡胤的政治意图有关,经历了五代十国,包括他自己在内,武夫篡国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了,所以他想要给大宋制定的国策便是:偃武修文。

不过他哪曾想的,偃武修文最终发展成了废武重文,大宋富而不强,被北方游牧民族辽、金、蒙古轮番欺负,不知道在靖康之变、崖山海战之时,有没有人会有此叹:若有白起在世,我华夏何至于从?


明离子


武庙的由来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唐肃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

武庙也如同文庙祭祀体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礼。武庙倡导“忠义”、“尚武”精神。

白起的生平

白起,秦国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年少时投军,一步一脚印,从基层士官成为大秦第一名将,历时40年,期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功赫赫,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打破了秦国和关东六国的战略平衡局面!一举打败韩魏联军,随后夺取了魏国大小六十一座城池,让魏国从其一蹶不振!他攻破楚国国都郢,楚国半壁江山被秦国夺取,从此楚国只剩下苟延残喘!他在长平之战中打败赵国,赵国已经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的背后也是尸山血海,在他亲自发动的战争中直接死亡的人数就不下一百万。白起是“战神”,也是“屠夫”, 让不计其数的无辜生命死去,家庭破;但他又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英雄,在他死后仅仅三十多年后,秦国就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多年的战乱局面!

赵匡胤的生平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如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等过人的人格魅力,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踢出武庙的原因

宋朝建立后,也学着唐朝建了武庙。某天宋太祖赵匡胤来了兴致,跑去武庙“膜拜”一下历史上的同行,结果看到了白起的画像。

初,上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胡为受飨於此?”命去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匡胤认为白起,杀了投降的俘虏,残暴无情,没有一点武德精神,这样的人是不能享受百姓的供奉的。

秦赵长平一役,四十余万赵卒俘虏一夜之间被杀灭殆尽,血流淙淙有声,江水为染,白起聚集头颅,堆积成山。白起的残暴,弑杀让人胆寒,但也就是白起,“以杀止杀,以暴止暴”,“快刀斩乱麻”,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多年的战乱局面。

秘书郎梁周翰就上书反对这个政策:“凡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异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恶,似非允当。臣心惑焉。”

当然,反对无效,白起还是被踢出武庙十哲之列。

八十万虎贲长戈所向,白骨丘山百万亿浩土战祸绵延,血流成河家国狠,生民苦七尺儿郎孰能忘愿长安,祈太平,谁怜?康宁还需青锋剑,不做忍气苟且人今朝绝尘出五关,是非功过后人说


花奈


因为在赵匡胤看来,屠杀降兵,太过残暴,所以把白起从武庙中除名。所以白起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都说乱世出英雄,在战乱不休的战国时期,被称为战神、杀神的白起,更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从最初不起眼的小卒,但他拥有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因此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步步成为秦军统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军事奇迹。在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保持了不败战绩,立下赫赫战功,为秦帝国的统一大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他在长平之战中围歼了赵军45万,并尽数坑杀之。就当白起以为赵都邯郸已经是掌中之物时,应侯范雎却嫉妒他的战功,从中作梗,最终导致功败垂成。后来白起在范雎的谗毁之下,被迫自杀于杜邮,就这样一代名将未得善终。虽然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推崇强者,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功显著的将领,哪个不是踏着尸体赢得敌人的胜利,赵匡胤自己也是如此。不知赵匡胤是否有考虑过,若是昔日长平之战,白起不杀那些降兵,那他该如何去处理呢?释放无疑是放虎归山,而留下却足以把秦国给吃穷,甚至还可以作为内应,所以说,虽然残酷,但白起那时真的别无选择。

到了后世,人们对白起的评价是相当矛盾。对于秦人来说,白起是带领他们走向胜利的英雄。听闻他自杀后,“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但对于秦地以外的百姓来说,白起乃是不折不扣的恶魔。


湖南小伙小唐


白起,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屠”,跟小说悍刀里的“人屠”不同,他这个称号是实实在在屠杀了百万人挣来的,这个数字也没有夸张的成分,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下面是他屠人的战例: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

公元前279年,鄢郢之战,淹杀楚国鄢城百姓数十万人;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斩首魏赵联军15万;

公元前264年,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人;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斩首坑杀赵军45万人。

白起一生七十余战,从无败绩,上面这些是历史有载屠杀记录,凭这老哥血性,其他战役肯定也没闲着。

再看看赵匡胤,虽然是兵变夺权,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有崇高追求的纯情汉子,他极度痛恨晚唐以来纲常崩坏、战火连绵、杀人如麻的乱象,也立志结束这种乱象。看看这老哥战绩和仁义:

公元963年2月灭南平,国君高继重降,赵匡胤封为荆南节度使;

公元963年3月灭湖南,节度使周保权降,赵匡胤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

公元965年灭后蜀,后蜀皇帝孟昶降,赵匡胤封为秦国公;

公元971年灭南汉,南汉皇帝刘鋹降,赵匡胤封为恩赦侯;

公元975年灭南唐,南唐皇帝李煜张,赵匡胤封为违命侯;

怎么样够不够仁义,灭了你的国善待你的人,不搞斩草除根,不搞政治清洗。对待功臣也只是杯酒释兵权,子子孙孙荣华富贵。对待被夺了权的柴氏子孙,同样保证其富贵平安。

这样的人能看得上白起这个“人屠”才叫奇怪。


赫连一航


赵匡胤去武庙祭拜,看到白起时为何勃然大怒称其不配?

宋太祖赵匡胤做皇帝期间,对武庙七十二将进行了一次大清洗。不但罢去白起,还罢去关羽等人。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非“功业始终无瑕者”!

武庙是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的庙宇,始置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以姜太公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秦武安君白起正是这十人中排名第一!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巡幸武成王庙看到白起的画像时,突然指着白起的画像说:“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然后就命人将白起的画像摘除了,白起就这样被赵匡胤踢出了武庙,而他的理由就是白起杀过降兵,这是为人所不齿的,白起也就不配在这武庙里受人祭祀。

就因为赵匡胤说功业有瑕疵者不配受享武庙,导致了武庙的一次大洗牌,有22人被踢出了武庙,分别是魏吴起、齐孙膑、赵廉颇、汉韩信、彭越、周亚夫、后汉段纪明、魏邓艾、晋陶侃、蜀关羽、张飞、晋杜元凯、北齐慕容绍宗、梁王僧辩、陈吴明彻、隋杨素、贺若弼、史万岁、唐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这些人都是他们认为功业有瑕疵的人,然后就都被踢了出来。

有人出来自然就有人进去,经过商议,有23人被升进了武庙,分别为汉灌婴、后汉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王浑、周访、宋沈庆之、后魏李崇、傅永、北齐段韶、后周李弼、唐秦叔宝、张公谨、唐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梁葛从周、后唐周德威、符存审。

其实,赵匡胤之所以要这么做,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其主要原因有三。

1、收买人心

虽然赵匡胤兵不血刃就篡夺了后周江山,但是想要统一天下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统一天下,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投降了之后呢,杀降的先例又不是没有,所以谁心里也没个准。而赵匡胤在这个时候将杀降的白起踢出武庙正是给那些仍想做困兽之斗的君主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只要你们来降,我大宋一定予以优待!我想这正是赵匡胤这个武将出身的皇帝的智慧吧!

2、为祖雪耻

白起出庙,“赵”字是关键。敢杀“赵”卒40万,能不让“赵大”震怒!没有白起,赵国不会亡。杀祖之仇不共戴天,面对国仇家恨,赵匡胤当然不会让人祭拜祖先死敌!

其实人屠白起在秦国立场看也没错,10万敌国兵士放下武器是俘虏,拿起武器就是敌人,当时各国战事不断就是吃了这亏。

3、为手下立威

宋太祖这么做无非是给当朝武将一个警示,做武将的一定要安分守己,别做出格的事情,哪怕你功劳在高,一但做了不该做的事那我也照样搞你,黄袍加身这事只能做一次,不然即使是战神武胜我宋太祖也能把你拉下来。


小马谈古今


说到这个必须了解一下白起这个人。

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的大将。白起作战特点“稳、准、狠” ,平生作战大小70余战,从无败绩,被称为“战神”。

白起杀心太重,作战讲究赶尽杀绝,一生斩杀敌军100多万,被称为“人屠”。因此被世人唾骂。

说一说他的几场战役

  • 崭露头角——伊阙之战

吞并六国,韩赵魏三国是秦军东进的第一阻力。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了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与韩、魏和东周共24万联军对峙。

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

白起针对这种情况,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先以少量兵力钳制主力韩军,再以强兵猛攻较弱的魏军。两军没有防备,仓促应战,溃败而逃。白起乘胜追击,全歼联军24万人。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门户洞开,秦国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 名扬天下——鄢之战

鄢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残酷的战役之一。公元前279年,白起率秦军攻打楚国。决战于鄢(今湖北宜城)。白起攻城不下,就掘开堤坝,以沔水(今汉江)灌鄢城。鄢城汪洋百里,楚国军民溺死数十万,尸体随水飘往城东,城东臭不可闻。

楚国因此一蹶不振,北边门户洞开,危在旦夕

以下是白起的杀人名单(不完全统计)

1、长平之战杀降兵四十五万。

2、攻韩、魏于伊阙斩首敌军二十四万。

3、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军民数十万。

4、攻魏于华阳斩首敌军十三万。

5、与赵将贾偃作战沉卒二万。

6、攻韩于陉城斩首敌军五万。

要说长平之战,是他杀的最多的一次。后来秦国也遭到了赵国复仇,当时白起正病着没好,秦昭襄王派王陵出战,结果屡战屡败。派人叫唤白起出战,白起拒绝了。秦王又派王龁出战,又惨败,于是强令白起出战。白起出战发了句牢骚,秦王有些不高兴,加上范雎的煽风点火,行至半路,被秦王赐死。他的遗言说这是长平之战带给来的报应,没有向秦王求情。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常胜将军。赵匡胤不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杀了太多的人,还是投降的士兵,违背了道德,不应该接受祭拜。


卫一堂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前身是唐玄宗时设立的太公尚父庙,主祭周朝吕尚,即姜子牙。唐肃宗时尊姜子牙为“武成王”,武庙正式出现。

武庙与文庙的规格是对应的,文庙有亚圣、十哲、七十二子等,武庙也有副祀、武庙十哲、六十四良将,白起就是武庙十哲之一,居左列第一位。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来到武庙祭拜,看到了白起像。他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胡为受飨於此?”命去之。

白起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褒贬不一的武将。喜欢他的人称他为战神,因为秦统一六国白起立下了汗马功劳,讨厌他的人则认为,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太过残忍。赵匡胤看重的是将军的仁义,他认为杀俘不祥,也深以为耻,直接命人把白起踢出了武庙十哲之列。

------------------------------------------------------------


观雪一壶酒


成王败寇、撑权者说了算!现在所有者何解要去否定前期所有者。?无古人何有来者?!


21eb2c-OKC


历史记载,赵匡胤看到白起的画像后,赫然怒道:“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言罢,遂令人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的画像清除出庙。

与白起同为职业军人的赵匡胤之所以对其如此反感,根源就在于白起的杀降,更何况白起的坑杀乃是用欺骗的手段完成的!通过批判白起,赵匡胤正好借此机会向天下臣民宣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治国理念,明确和平统一的非暴力战略。

1.其中“受享于此"的此是否有其他含义呢,当时白起的位置,位于武庙主殿左起,古代以左为尊,白起此时相当于,除主祭太公,配享张良之外的第三人,或许对于赵匡胤看来,杀降的武安君不适合呆在这个位子,下诏将之换成管仲,可见当时赵匡胤对于管仲的喜爱,从十哲之外一下子,提到十哲之首,浓烈的个人情感因素,不得不让人怀疑,此为有预谋的操作。

2.再看当时由吏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商定“功业始终无瑕者”二十二名单中,退魏吴起、齐孙膑、赵廉颇、汉韩信、彭越、周亚夫、后汉 段纪明、魏邓艾、晋陶侃、蜀关羽、张飞、晋杜元凯、北齐 慕容绍宗、梁王僧辩、陈吴明彻、隋杨素、贺若弼、史万岁、唐 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二十二人,并没有白起,可见白起只是不适合呆在第三的位置,并不是不能待武庙,所以说赵匡胤只是在找借口。

不知赵匡胤是否有考虑过,若是昔日长平之战,白起不杀那些降兵,那他该如何去处理呢?释放无疑是放虎归山,而留下却足以把秦国给吃穷,甚至还可以作为内应,所以说,虽然残酷,但白起那时的选择似乎颇为正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