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麼回事?

事件介紹

二二六事件,又稱“二二六政變”或“帝國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在日本帝國的一次失敗兵變。日本帝國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千餘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直接參與者被處以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被調離中央職務,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減,而同時增加了日本帝國軍隊主流派領導人對日本政府的政治影響力。

“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麼回事?

事件過程

1936年2月26日,數位青年軍官率領士兵分別前往東京各地展開刺殺,並取得相當成果,其中有兩名前內閣總理大臣被刺殺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然而叛軍並未成功殺害時任內閣總理大臣岡田啟介和佔領皇居,他們也並未成功爭取到高級將領的支持,加上天皇對於本次“事變”行動的憤怒等因素,進而導致叛軍無法實現政權的替換,最終於2月29日繳械投降。

事件起因

20世紀30年代日本的農村,辛辛苦苦一年勞作除去租稅,往往很難維持一家人的溫飽生活。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日本的向外侵略,日本廣大勞動者的生活卻愈益貧困化。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麼回事?

與日本勞苦大眾相反,一些日本社會上層人物及其政黨,卻不時地相互攻擊,爭權奪利,把廣大民眾之疾苦置於腦後;

此時的日本也存在著資本主義初中期那種貧者越貧、富者更富兩極分化和資本壟斷等嚴重的社會問題。面對著日本社會的各種病態,因而也就產生了改變這種社會現實的各種主張。以軍隊為主的激進分子主張最為突出,醞釀的時間也最長。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麼回事?

1934年之後,統制派的主張得到日本陸軍大多數中上級軍官的支持,與皇道派的鬥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

1931年12月荒木貞夫就任陸軍大臣後,皇道派的青年軍官曾期待他實施“革新”,荒木也成為這些人的後臺。阻止青年軍官卷入血盟團事件和五一五事件。這也造成了這些軍官有恃無恐、言行動輒越軌的後果。

1934年1月,荒木貞夫辭職,由林銑十郎大將接任陸軍大臣。得到宇垣派和南次郎派的支持,至此,統制派取代皇道派,確立了對陸軍的絕對支配權。在制訂日本全國“統制化”的計劃時,永田鐵山就是這個接觸網的中心人物。也成了統制派的核心。

為保持軍隊上下一貫的統制、爭取合法掌握政權,統制派不斷尋找機會打擊皇道派。1934年8月,混入皇道派內部的統制派間諜佐藤勝郎向憲兵隊告發了皇道派軍官的“事變”陰謀,最後,陸軍軍法會議以“證據不足”為由未起訴這些人,但還是免去村中和磯部的職務。皇道派對此極為不滿,認為這是統制派一手製造的陰謀。

真崎下臺後,皇道派與統制派的關係進一步惡化。皇道派少壯軍官把矛頭指向了永田鐵山。1935年7月19日,被激怒了的相澤遂決定刺殺永田。

1936年1月,岡田啟介內閣因政友會提出不信任案而倒臺,日本政局出現動盪。因此必須在2月底之前發動。

1936年2月26日凌晨5時,9名政變核心軍官帶領千餘名官兵,踏著厚厚的積雪,分頭去刺殺“天皇周圍的壞人”。發動了“事變”。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麼回事?

成功會怎樣

一、“二二六事變”本就是“皇道派”和“”統制派”兩個軍國主義派系之間的內鬥,這兩者的區別是“皇道派”更加激進短視,對英美列強更加的無所畏懼,對於世界規則更加的無視,也無本質區別。

二、“二二六事變”雖表面上以失敗告終,但二二六的“事變”軍人的訴求包括加強軍隊對內閣的控制力和話語權等內容,都全部實現了。無論日本“二二六政變”成敗如何,日本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走向“法希絲”道路已是註定的事了。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麼回事?

三、“二二六事件”如果成功的話,與原來的情況區別並不大,甚至可能更小,按照“二二六事件”的反亂軍官團們提出的7條要求,包括恢復天皇主政,懲治南次郎、元兇逆臣,罷免林銑十郎,任命荒木貞夫為關東軍司令為等等。這些要求即使全部滿足,也還沒有“二二六”失敗之後達到的程度深遠。“事件”雖然失敗了,但目的達到了。走“法希絲”道路的人最終還是當權了!

有不同意見和看法的小夥伴,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拜拜ノBy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