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么回事?

事件介绍

二二六事件,又称“二二六政变”或“帝国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发生在日本帝国的一次失败兵变。日本帝国陆军的部分“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千余名士兵对政府及军方高级成员中的“统制派”意识形态对手与反对者进行刺杀,最终政变遭到扑灭,直接参与者被处以死刑,间接相关人物亦被调离中央职务,皇道派因此在军中影响力削减,而同时增加了日本帝国军队主流派领导人对日本政府的政治影响力。

“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乱行动,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发展的重要事件。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么回事?

事件过程

1936年2月26日,数位青年军官率领士兵分别前往东京各地展开刺杀,并取得相当成果,其中有两名前内阁总理大臣被刺杀身亡,还一度占领了东京市中心。然而叛军并未成功杀害时任内阁总理大臣冈田启介和占领皇居,他们也并未成功争取到高级将领的支持,加上天皇对于本次“事变”行动的愤怒等因素,进而导致叛军无法实现政权的替换,最终于2月29日缴械投降。

事件起因

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农村,辛辛苦苦一年劳作除去租税,往往很难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生活。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日本的向外侵略,日本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却愈益贫困化。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么回事?

与日本劳苦大众相反,一些日本社会上层人物及其政党,却不时地相互攻击,争权夺利,把广大民众之疾苦置于脑后;

此时的日本也存在着资本主义初中期那种贫者越贫、富者更富两极分化和资本垄断等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着日本社会的各种病态,因而也就产生了改变这种社会现实的各种主张。以军队为主的激进分子主张最为突出,酝酿的时间也最长。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么回事?

1934年之后,统制派的主张得到日本陆军大多数中上级军官的支持,与皇道派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1931年12月荒木贞夫就任陆军大臣后,皇道派的青年军官曾期待他实施“革新”,荒木也成为这些人的后台。阻止青年军官卷入血盟团事件和五一五事件。这也造成了这些军官有恃无恐、言行动辄越轨的后果。

1934年1月,荒木贞夫辞职,由林铣十郎大将接任陆军大臣。得到宇垣派和南次郎派的支持,至此,统制派取代皇道派,确立了对陆军的绝对支配权。在制订日本全国“统制化”的计划时,永田铁山就是这个接触网的中心人物。也成了统制派的核心。

为保持军队上下一贯的统制、争取合法掌握政权,统制派不断寻找机会打击皇道派。1934年8月,混入皇道派内部的统制派间谍佐藤胜郎向宪兵队告发了皇道派军官的“事变”阴谋,最后,陆军军法会议以“证据不足”为由未起诉这些人,但还是免去村中和矶部的职务。皇道派对此极为不满,认为这是统制派一手制造的阴谋。

真崎下台后,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皇道派少壮军官把矛头指向了永田铁山。1935年7月19日,被激怒了的相泽遂决定刺杀永田。

1936年1月,冈田启介内阁因政友会提出不信任案而倒台,日本政局出现动荡。因此必须在2月底之前发动。

1936年2月26日凌晨5时,9名政变核心军官带领千余名官兵,踏着厚厚的积雪,分头去刺杀“天皇周围的坏人”。发动了“事变”。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么回事?

成功会怎样

一、“二二六事变”本就是“皇道派”和“”统制派”两个军国主义派系之间的内斗,这两者的区别是“皇道派”更加激进短视,对英美列强更加的无所畏惧,对于世界规则更加的无视,也无本质区别。

二、“二二六事变”虽表面上以失败告终,但二二六的“事变”军人的诉求包括加强军队对内阁的控制力和话语权等内容,都全部实现了。无论日本“二二六政变”成败如何,日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走向“法希丝”道路已是注定的事了。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是怎么回事?

三、“二二六事件”如果成功的话,与原来的情况区别并不大,甚至可能更小,按照“二二六事件”的反乱军官团们提出的7条要求,包括恢复天皇主政,惩治南次郎、元凶逆臣,罢免林铣十郎,任命荒木贞夫为关东军司令为等等。这些要求即使全部满足,也还没有“二二六”失败之后达到的程度深远。“事件”虽然失败了,但目的达到了。走“法希丝”道路的人最终还是当权了!

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的小伙伴,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拜拜ノBy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