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出道前,智慧和心态是怎么修炼的?

苦味大叔



先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吧!我小时候应该是95年左右,因为家里在一个山旁边办了一个石子厂,不知道什么原因没生产,所以当时没上学的我就跟爷爷去看厂子,厂子在山旁边,因为我在那前前后后住了有十几天,所以跟山旁边放羊的小孩混熟了,有一天放羊的小孩给我说有一个石台,非常的神奇,据说是姜子牙钓鱼的石台,有一个小孩在台子旁边玩,捡到了一分钱(当时一分钱能买到一些东西的),还有一个小孩听说后,也去石台旁玩,期望自己能捡到钱,当他爬到石台上后,竟然一下流鼻血了。这个故事很神奇,不论放羊小孩讲的故事是真是假,不过这确实是我童年时期的记忆。并且,当时我确实见到了一个长方体的四平八稳的石台摆在那。当然不论这个地方是不是姜太公钓鱼台,首先,这个台子肯定不是,姜太公他老人家与文王相遇的那个地方。

大家都知道姜太公70多岁的时候才被文王所发现,而后被重用。姬昌在某一天突然想外出狩猎,当时文王已经年近70,姜子牙当时72岁。这么大年纪了,还带着子孙出去狩猎,也是令人费解,不过此次出去狩猎前,文王特意占卜了一卦,卦辞还挺特别:“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随后果然在狩猎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奇人。遂后姬昌又对“巧遇”的姜子牙说了这么一段话:“先君太公曾说,定有圣人来周,使周从此兴旺,先太公一直盼望的人就是您吧!”“太公望”因此而得名。因为这么一句卦辞,所以有人认为二人的“渭水一遇”是事前商量好的,只是姬昌想重用这位当时社会地位不高年龄又长的姜太公而合谋演绎的一段千古佳话而已。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但今天的问题却来了,他老人家70岁当帅,怎么样才积累了这么深厚的人生智慧和积极乐观的处世心态呢?

我仔细了解和思考了一下,首先,记载太公年轻时候的故事并不多,我们只能零碎的了解到太公年轻时候是“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屠夫出身,不被人所重视,甚至他的原配马氏,还嫌弃他,最后还弄了个“覆水难收”的典故。但是,就实际的情况而论,姜子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不容置疑的。人们常说“文人多寿”即孔子曰:“智者乐,仁者寿”。姜太公学识自不必说,“天下三分,周得其二,太公之谋计居多”。这其中的智慧当然是太公“凿壁偷光”甚至是“引锥刺骨”由学所得。

其次,就姜太公的心态。姜子牙与老妻有一个覆水难收的故事,说马氏对姜子牙非常嫌弃,后来离他而去,等姜子牙飞黄腾达之后,马氏又寻回来了。这故事讲的大快人心。马氏对姜子牙的不满肯定是因为姜子牙的贫困潦倒,就姜子牙前70年,一直受马氏冷嘲热讽,而一直忍气吞声,如果心胸不宽阔,人生格局不大,那么他如何能长寿呢?

不论怎么说,学识对一个人的智慧和心态的影响都很深,人不学不知义。总之,“活到老学到老”就是一个人积累智慧和保持心态的人生修炼准则。


读史思辨


一是,曾经的荣耀与骨感的现实。祖上曾是部落首领。后来家境败落,迫于生活压力,干过屠夫,卖过酒。这个反差还是有点大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会让人的想法成熟的。心态自然会找到一种平衡。


二是,势利的老婆与饥渴的求知。太公是个爱学习的人,跟现在的学霸有一拼,不然不会有那么广博的知识。但是普通生活中是用不上的,在老婆马氏看来,纯属不务正业。实际生活中的苦恼,老婆的不理解,市井小人的想法,还有自己的不自信与动摇,到最终自己的幡然醒悟,坚定自己的信念。这个过程是无比痛苦的,对于太公的智慧与心态是种大磨砺。


三是,多年的不遇与内心的火热。太公后来应该当过商朝的小官,不然有些东西不是看书就能搞明白的。也应该四处游走过,不然不好得知天下大事,周边情况。更不会与西伯侯相遇。长时间的打击,长时间的积累,让太公的智慧与心态有了巨大的变化。


Lucky


姜太公出道前勤苦自学,积累了大量知识,无奈机缘未至,穷困潦倒。至于有人说他为纣王监造鹿台,看到珍宝装饰,琼楼玉宇,认为过于奢侈,这是没有的事,因为据考古发掘,以商朝的建筑水平,宫殿的房顶也不过覆盖茅草,何来珍珠玛瑙装饰?

姜子牙怀才不遇,垂钓渭水滨,其心态可用一句话形容:直钩钓鱼,愿者上钩,不愿者去!说得明白些,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要待时而动,要是时机不到,强要出仕,只会徒费精力。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大部份人都是急功近利的,长时期达不到目标就会灰心丧志,甚至借酒浇愁,作践自己,结果早早死去。殊不知人生境遇,正如梁启超所说,是顺逆交替,早成功不如晚成功,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上天很公平:如果早早让你功成名就,在这方面给了你好处,就会从另一方面拿走你某些东西,往往拿走的比你得到的还多!不信?让我们举几个例:

甘罗十二岁当上了秦国的上卿,但不到二十岁就死了。这样的"好运气"你要吗?

光绪被慈禧看中,四岁进宮当了皇帝,后来一生坎坷,死于三十八岁盛年;

所以姜子牙早岁贫苦,晚年出仕,活到百岁开外,沒有什么不好!一个人的寿命长了,福祿自然要来得迟一点。

有些人看不到这一点,拚命挣钱,透支了身体,结果早早一命呜呼,如王均瑶身家几十亿,却不到四十就撒手人寰,真是何苦来哉!

还有些人一时看不到希望,就作践自己,以酒色伤身而死,如李白晚年充军发配,借酒浇愁,死时不过六十四岁,但死了不多久就来了圣旨:唐代宗召他入朝去任左拾遗!但他已死了还说什么?杜甫也是如此:不注意健康,饮酒食牛肉过量而死,年仅五十九,一生默默无闻。身后几十年,韩愈、元稹、白居易把他推上了诗坛首席!

所以年轻的朋友们不要被一时的逆境所困惑,要向姜子牙学习,心平如水,笑对顺逆,坚信活着就有希望!即使一辈子得不到富祿,只要无病无痛,衣食无亏,活到百岁以上,不已在这方面出人头地,获得非凡成就了吗?上帝已经给了你充足的补偿啦!


大华273557151


太公望吕尚,东海上人,四岳伯夷之后,姜姓吕氏,吕尚避乱,隐居辽东三十年,七十岁的时候,屠牛朝歌,卖食棘津,七十余主,请他做事,他不去,人人都说他是个狂人。吕尚以为不遇明主而不事呢。

周昌将出猎,卜之:所获非熊,非罴,非虎,非豹,得伯王师,然后斋三日而行,在渭之阳,遇姜尚坐茅草而垂钓,姬昌上前问道,你老喜欢钓渔么?姜尚道,君子乐其志,小人乐其事。我虽在钓渔,并非乐于钓渔。只恐志不行,故逍遥于渭滨呢,

周昌大喜,道: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曰太公望,立为師,且以三子学于吕尚。其后辅周灭纣,不述。

其出道前,能隐忍,不小就,择明主而事,故而终成大业。


钱君史话


就是不甘心,直到七十多岁还想证明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