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坛中的于右任,他的书法怎么样?

文艺之城


于右任先生行书有很浓的魏碑味,自由奇拙,雍容大气。结构中宫紧密,变化多端。

于右任先生草书笔酣墨饱,内含骨力。姿态优美。他还创立了"标准草书″,于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集字编了《标准草书千字文》,然后自己手写一遍,再刊印出版发行。

今草是在章草基础上演变过渡而形成的,省略了章草中的"雁尾″,将外肆的笔画如波画、挑画,变化为收笔,以便和下一字的呼应。提高了书写速度。使章草的每字独立变为流畅贯通形式。书写更自由潇洒,更能表情达意。

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字诱人。陕西三原人,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中国近代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

1922年10月,他创办了上海大学并任职校长。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于右任先生所书。)


神韵轩书法


这几天正整理于右任先生的作品,已经整理了将近200幅作品发表到个人头条号“书法有云”中了。个人觉得看一个书家的水平如何主要还是要多看其作品,从不同的作品中查看其章法以及技法的运用和神采的表现,如此,方可比较客观。现在,列举以下10幅不同格式或字体的作品供大家品鉴。

一、于右任先生像

二、作品一

二、作品

三、作品三

四、作品四

五、作品五

六、作品六

七、作品七

八、作品八

九、作品九

十、作品十

由于篇幅的关系,就先上传这10幅作品供大家品鉴,若需看其他作品请关注我:头条号“书法有云”并前往查看,谢谢。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书法有云


在民国书坛,于右任(1879~1964年)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极高艺术造诣,同时又身居高位的书法家。其书法造诣、艺术主张与他的革命经历、政治思想息息相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清代中期以来,碑学渐成主流,碑派理论家、书法家辈出。理论上,以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为先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光大之。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在实践上多有贡献。



与诸多碑学前辈不尽一致的是,于右任并不是一开始即选择碑学。至少在1919年之前,他还处于帖学时期。1919-1932年是其碑学时期。1932年,于右任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此后,他不遗余力地推广标准草书达三十余年,《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池修订九次出版。这一阶段可算是其标准草书时期。

01、于右任对于碑学书法的继承

于右任对于碑版的学习分两个阶段,先是墓志,然后是碑碣、摩崖和造像记,如《广武将军碑》《石门铭》《爨宝子碑》《龙门十二品》《姚伯多造像记》等,这些成为于右任书法的根基,《楷书胡励生墓志铭》(1925)可谓其碑派楷书的代表作。

其笔法并不完全取北碑峻利一路,与赵之谦的方笔有别:也不全是康有为浑厚恣肆的圆笔一路,而是方中带圆;更与李瑞清用抖索之笔模拟刻石效果不同,而是重视书写性。其结体大多横向取势,重心较低,外部轮廓趋于圆形,较为接近赵之谦一路,颇显温厚稳健。

于右任书法的碑学背景,固然与清代以来的碑学风尚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拜谒孙中山先生之后,受孙中山的影响。


他曾告诉友人,孙总理提倡魏碑,他也提倡魏碑,因为魏碑有“尚武”精神。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愈加腐败,国力日衰,中华民族受到列强侵略,就是因为缺少“尚武”精神。

而“尚武”不但可以増强个人体质,而且可使国力强盛。对魏碑的崇尚与学习,也传达了他们期望实现“强国梦”的心愿。

02、于右任的行草书筑基于北碑

于右任的行草书筑基于北碑。清代中期以来,北碑行书化的大家代不乏人,如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等,他们的碑派行书大多是在碑派楷书基础上进行笔画的简省和连接,与其楷书一脉相承。于右任与他们不同的是,其碑派行草书不仅有北碑楷书的根基,而且另有专属的草书依凭,即怀素《小草千字文》,或者说,他将北碑与怀素《小草千字文》做了独具个性的简省和嫁接,从而形成自己书法简古雄厚的风貌。



碑派行草的另一路数,是北碑与章草的结合,代表书家有沈曾植、王世镗、王蘧常等,他们追求的是雄奇高古,与于右任的简省雄厚有别。同时,于右任碑派草书中的字法大多简省,与他致力多年的标准草书有关。

而这些,都基于于右任“书法为民众”的理念。他曾在其《标准草书序》中谈到,文字使用之难易,关乎民族前途;广草书于天下,可以节省时间,故而是当务之急。如此看来,于右任是出于民族存亡的危机感,迅速提升民众文化交流的紧迫感来创立标准草书的,试图借此达到强国和兴邦的目的。

03、于右任的草书成就

于右任对草书实用化的改造,一是简化,二是标准化。然而草书在演进过程中,不单有简便实用的目的,也存在草书家个体风格和审美趣味的不同追求。他是要编写面向大众的“实用书写”而非书法启蒙的教材。他更注重这部草书教材的公共性,而非个人性。

整体而言,他使用了草书的“符号”性质,挑选了字字独立的草书,而不是多字联属的连绵草,同时兼顾实用和审美的功能。



其《标准草书千字文》字帖具有如下特质:

一是双钩字形,更便于学习者观察字形的外部形态,便于钩摹;

二是双钩的空心字消除了笔迹,不如墨迹本那样更能显露笔锋和笔法的行进路线和运行方法;

三是更重视字形,而不是笔法,或者说,对辨识字形的重视,超过了对如何学习、完成书写的重视。

因此,严格说来,在不重视书写方法的情况下,“标准草书”似乎更应该称为“标准草字”。

于右任临写标准草书千字文用的显然是自家的笔法和风格。这种笔法来自于碑派而非帖派。具体而言,是用圆笔藏锋起笔,中锋运行,圆笔藏锋收笔这样就能保持线条自始至终的匀称和浑厚。


这种草书笔法更为直接的来源,应该是怀素的《小草千字文》,提按相对较少,粗细相对均匀,这就使范本中从王義之、智永、怀素到文微明、董其昌、邢侗等千姿百态的笔法趋于统化且平实。笔法和风格“标准化”的草书为困惑的学习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当然,浑厚和凝练是于右任草书的精华所在,非一时一日能达到。

04、结语:对于于右任书法评价

无论是“标准草书”还是于右任自家风格的“非标准草书”,都带有鲜明的章草、北碑元素。于右任书法的碑学核心,受到孙中山关于北碑具有“尚武精神”的理念的影响。

此外,北碑中浑厚的中锋,在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论之后,就被赋予了与个人品格相对应的含义,之后又被清中期以来的碑学家赋予“强其骨”“壮气魄”的含义。而晚清民国以来书坛的碑学和中锋的推广显然跟积贫积弱的时局以及风行的改良思潮有关,直指强国的理念。


青栀姑娘


于右任老先生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大家。師古而不拘泥于古,笔法流畅,自然,讲究欹侧中正,笔势圆韵。特别是草书,更有建树。








一叶小舟82704


于右任是近代大书法家,擅长草书。

他的书法特点,第一是笔力雄健有力,笔法非常丰富。第二是线条工整硬朗,平稳中蕴含着求险。

于右任早期书法多用方笔,后来渐用圆笔,再后来随着结体上的放逸纵恣,在用笔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变。他融篆、隶、草、楷笔法于一炉,以中锋为主,综合运用折锋、断笔、顿挫、波磔,于圆润浑厚中多具波势,形成他的行楷作品独具的笔法特征。在结字方法上,于右任首先取法北魏碑刻文字严谨扁方的体势,建立了平正的骨干,然后放纵变化,似斜反正,以气贯、神足、结法奇险取胜。

1927年前后,于右任开始研究草书,对草书进行收集和整理。到1940年,于右任开始对草书的创建完善阶段,“碑体草书”基本完成。1950年以后的于右任书法则为自然升华阶段。“碑体草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于右任对清代碑学做出的最大贡献,也有人将于右任称为“草圣”。



淡水河边207


民国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书名极高,他书法的特点一是笔力雄健,笔法丰富。二是骨干平正,稳中求胜。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之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陕西三原人。

于右任最初学书从赵孟頫入手,写得熟而肥,后专攻北碑。其书法早期多用方笔,稍后渐用圆笔,后来随着结体上的放逸纵恣,在用笔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进,熔篆、隶、草、楷笔法于一炉,令人得到赏心悦目的美感!








弄墨人3476384831199


草书一大家,创标准草书。


韩少缓


于右任先生是现代一位书法大家!很早就看到过他编撰的《标准草书字帖》。于老的书法造诣也非常深!总体印象是:看上去轻飘飘、软绵绵,实则骨力内含,笔精墨妙!若不经意的随意点、划,自显闲适、散淡之趣。确为历经无数探索、磨砺之后的锋芒不露,看淡一切的超然心态的写照!所谓书如其人矣!



墨客书艺


于右任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草书的先驱,草书讲究笔画连绵不绝,似断非连,洒脱的艺术形象,作为一名初级书法爱好者,这个不能断定你的书法欣赏水平,有些书法讲究线条美,有些书法讲究布局美,而于右任的书法恰恰就是这样,讲究了一种布局,传统的来说,我自己也觉得论单个字,于右任的书法确实不好看,但是整个篇幅去观,尤其是远观,则缠意绵绵,曾经我在我的书法历程中总结了一句话“书法,不在于形,而在于意,更在于欣赏的角度,意到,则形到,形到,则美矣!”这只是我个人观点,谢谢



俏花旦


于右任创立了当代举世瞩目的“标准草书”,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草书进行了比较研究,集合“名家聚会,各献其长”,便于名迹之间的比较而择优汰劣.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合成一套,书写便捷,字迹清晰,字体流畅的标草书。可以说,于右任是我国书法的一个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