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考察邢臺旅遊文化歷史,當自從文明起源開始。文物工作者在邢臺區域內的沙河、臨城、內丘、邢臺等縣(市)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35處,其中沙河市19處,臨城縣3處,內丘縣3處,邢臺縣11處,邢臺縣北小莊鄉發現的舊石器早期遺址,距今約有20餘萬年的歷史,文化層中各時期遺物非常豐富,對研究太行山東麓冀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1976年5月,在邢臺市東南二公里百泉村一帶發現了大量的“龍骨”並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來自北京、天津的專家對武莊、華莊、樓下及百泉村一帶進行大面積的科學調查,通過重點發掘,出土大量完整的哺乳動物化石及石器、陶器等文物。後來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專家回京進行科學鑑定,認為這批動物化石分別屬於古代披毛犀、菱齒象、獅子、野馬、斑鹿、羚羊、野豬、巨駝和原始牛等九種動物,被稱為“邢臺動物群”。是遠古華北地區常見的種屬,從生態劃分研究,這些動物絕大多數屬於草原性和沼澤性種屬;從地質年代研究為晚更新世末期,即舊石器晚期,原始社會母氏族的前期,距今約二萬年至十萬年。邢臺百泉古動物化石的發現對於研究邢臺乃至華北地區的古氣候、古地理、古動物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北小莊遺址出土的石核

新石器文化在邢臺區域有很多發現,其代表是仰韶文化中的磁山文化類型。磁山文化因首先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發現而得名,是黃河文明的早期文化之一。在遺址中發現在長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積有粟(黍)灰,層厚為0.3至2米,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近2米以上,數量之多,堆積之厚,在我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是罕見的。學者普遍認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農業的穀子文化,尤其是在探索黃河文明起源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西黃村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文物

磁山文化主要分佈在太行山東麓地區的冀南地區。在邢臺區域都有發現,柴家莊遺址位於邢臺市柴家莊村七里河南岸臺地上發現於1960年代初。遺址高出地面2-3米,北端自七里河岸起向南延伸228米,東西寬約208米,面積約4.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斷崖處暴露有文化層和灰坑,上層為龍山文化期,下層為仰韶文化期。出土有彩陶及灰陶。文化內涵與磁縣下潘旺、界段營、邯鄲百家村等地文化有很多共同特徵。

小裡村新石器遺址是近年發現的最重要遺址之一。遺址位於柏鄉縣城西南10公里的小裡村,處於東汦河古道東西兩岸第一臺地上。遺存面積兩萬多平方米。文物部門在遺址內進行考古發掘,出土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主要器物組合有:釡灶、缽盆、鼎盂、壺罐及石磨棒、石磨盤、石鏟、骨錐、骨針等。發掘灰坑49個、窯1座、半地穴式屋址5處、窯穴4處,遺址內現存的灶臺燒火痕跡非常明顯。部分房屋地面經過火燒處理,柱洞密集排列周圍,有的單體建築周圍有排水設施。在房子及周圍遺蹟中還出土了較多魚骨、狗、鹿、鳥(雞)、龜、牛等動物骨骸。在編號H45灰坑中出土一枚完整桃形指甲紋紅陶壎,有1個吹孔,2個音孔,可吹出3個完整音階,經吹試,陶壎音色保留完好。專家研究分析遺址距今約5700年至6300年。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仰韶時期紅頂缽、陶壎

這些舊石器文化和新石遺址的發現代表著邢臺區城的文明開端,同時也是邢臺旅遊文化起點。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集,作品為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詩歌描述背景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在《詩經》中分《風》《雅》《頌》三篇,其中《風》篇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也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詩經》是記錄中國旅遊文化的源頭邶風與衛風有許多描寫冀南地區的早期旅遊活動,可以根據《風》尋蹤古人旅遊的足跡,從中可以瞭解到冀南地區人文歷史與風光。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即是描寫古黃河的景色,和鳴的雎鳩鳥,站立在古河水中的洲頭,少男少女在河岸上相互傾述著愛情。邢臺正處於古黃河西岸的太行山山前臺地上,東部為古黃河流域的最大湖泊大陸澤,在先秦著作中說古黃河“至於大陸,播於九河”,說的是古黃河之水流到冀南一帶後注入大陸澤,並在冀南平原上形成了漫流狀態,形成數條河流,在這些河流的之間有很多的灘塗,細細黃土泥沙灘上有茂密的水草和各種水鳥,呈現了古邢臺一帶大自然賦予的秀麗風光。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大陸澤一景

堯山是太行山的餘脈,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堯山平地突起,呈東北――西南走向,與內丘縣接壤,在隆堯境內連綿起伏形成了帶狀的山陵,由堯山、宣務山、茅山、幹言山、臥牛崗等組成。歷史文獻說:堯始封於此因以名山。文物史料最早見於東魏孝靜帝武定三年(545)殘碑,其中有:“陶唐採風”的記載。其中幹言山,在文獻中有明確的記載,《隋書·地理志》:內丘縣“有幹言山”。《太平寰宇記》卷59堯山縣:幹言山“在縣西五里。李公緒《趙記》雲:柏仁有幹言山。衛《詩》雲:‘出宿於幹,飲餞於言’是此山也”。近來有學者考證說,幹言山即為軒轅山。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北幹龍脈-堯山

旅遊一詞最早使用於南北朝時期,已經有1500年的歷史,當時有詩句“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而“旅”與“遊”二字的本義最初和軍事及研學有密切的關係,在甲骨文中是這樣解釋“旅”字的,甲骨文=+,是旗幟的象形寫法,也是古代軍隊的標誌,表示許多人或士兵追隨著飄揚的幟旗下行進,金文寫作,增加了,強調出行的人或部隊行軍遠征,有的金文中還增加了,代表著部隊除了步兵行走,還增加了戰車設施。“斿”是“遊”的本字。斿,甲骨文,是+,合體字,就像飄揚的旗幟引領一隊學子,西周時的金文,與甲骨文字形相比較沒有太大的變化。到了秦代統一文字時,增加“水”(河)寫成了今天的“遊”字,表示古代學子打著族旗,過河越境,四處參觀學習。

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當時在中原地區古冀州發生了一次大戰,這就是有名的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黃帝徵師諸侯,軍旅遍地,旗幟召展,最後黃帝在涿鹿之野將蚩尤殺死。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五帝之一堯帝

堯帝是上古五帝之一,是千古傳頌的聖賢名主。相傳堯少年的時被封為唐侯,封地就在堯山一帶。他做唐侯時,帶領堯山一帶百姓治理河水,在大陸澤一帶開荒種地;築土為柏人城,聚集而居。在堯山上,原有魏武定三年(545)所立的《彭樂碑》,記載:“惟斯宣務,陶唐採封”,說明了堯山為帝堯始封之地的傳說由來已久。堯山下的柏人城,文獻說“堯所都也。”堯在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削柏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尚書·堯典》中說:“堯之時洪水為患為甚”。四嶽推薦鯀治理河水,至今在冀南的邯鄲、邢臺遺留有鯀堤。後堯帝又對舜進行了考察,試舜於大麓,並在楊紆(寧晉)之地的堯臺舉行禪讓之祭,將帝位傳於舜。為了傳位於舜,堯帝將兒子丹朱流放,故《史記·五帝本紀》說:“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今南宮市有丹朱墓。這些史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旅遊文化密切相關。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南宮市的丹朱墓

《禹貢》是中國最早的地理名著,是《尚書》中的一篇,科學的記錄了當時的地理環境,並囊括九州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這部書也是研究旅遊文化的最早的文獻之一。

“至於大陸,播於九河”是《禹貢》中描寫冀州一帶的河水狀態。大禹接受父親鯀治水失敗的經驗,沿河水進行踏察,“導山”“導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對古黃河進行治理,先治理的壺口,後來到衡漳,再“至於大陸”將浩蕩的黃河水分流於九河之中,歸入了大海。並且“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分天下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在冀州的描述時說:“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厎績,至於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恆、衛既従,大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意思是說在治理河水時從壺口開始,先考察了梁山和它的支脈,治理好太原,又治理了太嶽山(太行山)的南面。隨後對覃懷一帶的治理也取得了成效。就來到了橫流入河的漳水,也就是今後的漳河,這裡的土壤是白色的,貢賦是第一等,也有二等的貢賦。而田地是中等的。恆水、衛水已經順著河水而流,對大陸澤也治理好了。島夷用皮服來進貢,河水流經碣石山,然後導入了大海。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威縣境內的鯀堤

從《禹貢》記載看,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時,也是對中華大地的一次旅遊,而這旅遊自冀州開始,涉及邢臺地域的有太行山、漳河流域及大陸澤。

夏代時有一支遊牧部落活動於太行山山前臺地上,學術界稱與之為先商族。有學者研究說,商字是“漳”演變而來,《史記•殷本紀》說:“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先秦史專家丁山進行考證說:“商之為商,得名於滳水。”並說在甲骨文中的“滳”字,“當如葛毅卿君《釋滳》說‘讀為漳’。”

漳,古水名。《尚書・禹貢》:“覃懷底績,至於衡漳。”衡是“橫”的意思,當時的古河水自南而北流經今河北南部,漳水經太行山的陘口自西來東流注之,故稱衡漳。

契是跟隨大禹治水有功,封於漳(商)為此契的部落被稱為商族,在建立商王朝之前的這段歷史稱之為先商。昭明是契的兒子,契死後昭明繼承部落酋長,文獻中有“昭明居砥石”的記載,很多專家研究說,砥,即今天的邢臺北部與石家莊交界的泜水,源出臨城縣,經隆堯、任縣入大陸澤。昭明時的先商族尚處於遊牧時期,經常在山前臺地走廓活動,為此自河南至河北的北部易水一帶都有先商族活動的遺蹟。

昭明之後有一個商王名叫王亥,他十分重視畜牧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國畜牧業的創始人。正史文獻中說他“亥作服牛”,他不僅會飼養豬羊,對馬牛進行了馴服。通過放牧和飼養,改善了部落人的生活,增強了抵禦自然災荒和野獸侵襲的能力,使先商族得以壯大。王亥對牲畜的馴養不僅壯大了本部落,還有了剩餘牛羊,通過“日中為市”進行交易,史料記載說王亥沿太行山東麓山前廓道,遠遊到今天保定的易水一帶進行交易活動,並與有易氏部落發生了衝突,因此王亥被殺,有易氏部落搶奪了先商族的牛羊。後來王亥的兒子上甲微帶領族人滅掉了有易氏。

先商族繼承了王亥的貿易活動,沿其傳統進行商業旅遊貿易活動,後人形成了專門進行販運貨物貿易的商賈,王亥也被人尊為“商業”始祖。

邢臺太行山臺地上有豐富的先商文化遺址,如曹演莊、東先賢、葛莊、尹郭村等,根據出土物學者稱為漳河型先商文化,被專家譽為“先商之源”。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先商文化陶器

商代建國之後,曾多次遷都,在商代中期有一個叫祖乙的商王遷都到“井”地,即今天的邢臺建立了都城。相傳,商代傳到十四世祖乙時,在一個叫井的地方,發現了一條魚龍,大臣報給了祖乙,巫師說龍在則興,那條預兆商朝興盛的魚龍派專人飼養,魚龍的出現都認為井地必將成為商族的龍騰之地,於是就把都城遷到了井地。在井地建立宮室,修建城池,利用太行山臺地的土地進行農牧業生產,使商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後來魚龍死了,巫師說龍亡則水淹,祖乙就把都城遷走到庇的地方,後來,井果然被淹了。“祖乙遷於邢”為商都的事被司馬遷寫《史記》時所記錄。

邢為商都是先秦最為鼎盛的時期,從目前考古發現中得知,當時的農業、手工業十分發達,如制骨、製陶、紡織、制玉、冶銅等,這些手工業所生產的產品,不僅滿足於當地的生活生產使用,還有了一定屬性的商品交易,人們通過太行山前臺地,經過天然的文化走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雖然說當時人們沒有特意的旅遊形式,但在一定意義上進行了旅遊活動。

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政權,周人根據“滅國不絕祀"的原則,保留殷人的祭祀。封紂的兒子武庚於殷商故地。將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守在殷地周圍,史稱“三監”。周武王不久死了,周成王尚幼,周公攝政引起了三監的猜忌,武庚見機發動叛亂,周公平叛並進行東征,戰爭打了三年之久。

平定“三監之亂”後,周成王將商王畿的北土分封了邢國,由周公之子為邢侯。在今天的北京封召公於燕,由召公之子代為監國為燕侯。據《邢侯簋》記載:封建邢國時周王將“州人、重人、庸人”家臣賜給了邢侯為奴隸。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西周 邢侯簋

西周時期中是先秦邢臺旅遊的高峰,當時邢侯多次出遊,第一次出遊時,是邢侯繼位後,來到宗周都邑,這次旅遊活動全文記載於《作冊麥尊》中,據記載:周王命周公之子出朝,封侯於邢。在二月,邢侯朝見周王於鎬京。正值周王舉行祭祀,在辟雍與周王一同乘舟,還舉行了射禮,後來又換乘插有紅色旗幟的大舟跟隨周王遊覽。禮畢後,周王讓邢侯在王宮中就寢,並賜給他玄周戈,鼓勵他征戰。還賜給邢侯屬臣二百家,允許邢侯使用周王的車馬服飾。回到邢國後,邢侯感恩鑄造銅尊以告周王和先父周公。作冊麥尊銘文中記載一次完美的旅遊活動,這也是邢臺歷史上第一次載於歷史的旅遊事件。

《穆天子傳》又名《周穆王遊行記》,為西晉咸寧五年(279)在今汲縣西戰國墓中發現的竹簡,是一部記錄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書中詳細記載了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師南征北戰的盛況,出巡時邢侯是其中重要的一員。

在《穆天子傳》中有關於北巡河北一帶的記錄,有“漳水”“鈃山”

《穆天子傳》卷一:

飲天子蠲〔音涓〕山之上。

戊寅,天子北征,乃絕漳水。

庚辰,至於□觴天子於盤石之上,天子乃奏廣樂載立不捨,至於鈃常之下。

癸未,雨雪,天子獵於鈃山之西阿。於是得絕鈃山之隊。

其意是在戊寅日,天子北征,乃絕漳水。絕,即為橫渡的意思,《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用現代的話是講,在戊寅日周天子北征,渡過了漳水。漳水,即今天的漳河,源在山西境內。

庚辰,至於□觴天子於盤石之上。戊寅日至庚辰日,中間用了近十三天,北征來到了盤石關。盤石關在山西平定縣,《平定州志•關梁志》記載:“盤石關在州東北七十里,一名石門口,通正定府平山縣界。”自盤山進入鈃地,到癸未這一天,天氣有雨雪,天子狩獵於鈃山之西阿,於是得絕鈃山之隊;鈃山,郭璞注:“即井鈃山也。”顧實疏:“井銒即井陘山,在今直隸正定府井陘縣。”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井陘古驛道

庚辰至癸未,中間又用了近十八天的時間在鈃山一帶狩獵,第二天,也就是癸巳日,登上了贊皇縣的壇山,舉行了祭祀之禮,揮劍在壇山上刻下了“吉日癸巳”。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檀山刻石

在《竹書紀年》中也記載,在周穆王時期“王十二年北巡狩徵犬戎”,並記載說“十二年,毛公班、共公利、逢公固,帥師從王伐犬戎。冬十月北巡狩徵犬戎。”這次征伐中的共公利,即為井公利。前些年清華大學得到新出土的簡書《祭公之顧命》第九簡中也有“井利”的記載,專家們研究說,“井利”即為邢侯,是周王室的三公之一。西周時有《利鼎》上鑄有銘文,記載著“井利”受封的情景:“唯王九月丁亥。王格於般宮。邢伯入右,利立中廷,北向,王乎作命內史冊命利。”邢侯“井利”隨穆王徵犬戎見於《穆天子傳》中:“辛丑,天子西征,至於廫人。河宗之子孫廫柏絮且逆天子於智之□,先豹皮十、良馬二六。天子使井利受之。”據文獻中記載,穆王在今天的贊皇縣建立祭壇,登壇伐戎,並揮劍書寫了“吉日癸巳”,後世稱為《檀山刻石》。在回師時遷戎於太原。

在今天的贊皇縣槐泉寺院保存有一塊古碑,上面的“吉日癸巳”四古字,有說是西周周穆王北征犬戎時獲勝,為紀其功、志其日,因刻於贊皇縣檀山世稱《檀山刻石》。

《吉日癸巳之記》高1.10米,寬0.80米。“吉日癸巳”四字,在石左側的上中位置。字徑0.15—0.20米。上有橫排“吉日癸巳之記”的題額。李中祐寫了一篇記文說:“贊皇縣檀山上,有周穆王刻石四字,曰:‘吉日癸巳’。筆力遒勁,有劍拔弩張之狀。地荒且僻,歷數千年,鮮有知其奇古而往寓目者。雨激風射,日銷月鑠幾何,其不遂堙滅。廣平宋公,皇祐四年秋九月,自亳社之鎮。鎮陽,趙其屬郡也。過趙日,嘗訪此字於士大夫間爾。後,郡守王君使縣人尋訪得之崖石之上。令劉莊者,因督工鑿取輦置歸。我□時,人始驚□,觀者日盈集,又從而摹寫者亦何可支哉。噫!在寒山絕壁,昧昧然人不知識,埋沒數千年。因宋公一言,今遂出幽晦取愛重。於時,石雖不能言,其亦感公之知□□之德矣。中祐昔聞其妙,近幸權守於此而覩其真,且懼経歷久遠,一旦圮剝,或墜於地,□前古妙絕之跡,迺俾闢石糊灰,括以堅木劖廳事右壁,而陷置之,覆蓋固護庶永存而無他。時五年孟夏二十一日。權郡事李中祐記並題額。匠人任和刻字。”

北宋嘉祐乙亥年(1059),因為贊皇縣撤縣為鎮,劃歸鄗邑,為了保護便將該石移至鄗邑。志文曰:“嘉祐已亥歲秋七月下未望日,移石於鄗邑之廳壁,令趙庠誌□吳東書”。而此鄗邑非今天的柏鄉故城鄗邑,實指是今日的高邑。

後來歐陽修以“周穆王刻石”收入《集古錄》。王安石看到此石後,寫下了篇詩文:“唯知造文字,人惑鬼愁懾。秦愚既改皐,新眊乃易疊。六書遂失指,隸草矜敏捷。誰珍檀山刻,共賞蘭亭帖。”

周穆王北征出巡既是一次征戰,也是一次旅遊活動。這次活動涉及到祭祀、獰獵,以及太行山山陘及山名,河水名等,完美記錄了出巡的路線、時間、氣候等情況。

旅遊與軍事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在石家莊市元氏縣西張村出土的西周墓中有一件青銅器叫臣諫簋,上面有關於邢侯搏戎歷史事件,銘文說

惟戎大出(於)軝,邢侯搏戎,誕令臣諫以□□亞旅出於□,從王□□。諫曰:‘拜手稽首,臣諫□亡,母弟引庸又(有)長子□,餘□皇辟侯,令□服。’[作] 朕皇文考寶尊。惟用□康令於皇辟侯,□□□。

文字譯成白話即為:當戎人大舉出現軧地時,邢侯即與戎人搏戰,同時邢侯命令諫率亞旅居於地,並命諫為國的執政大臣。諫則稟告邢侯,其子早亡,請邢侯允許其胞弟引之長子(即諫之長侄)入朝,繼承他的官職。諫的這個請求得到了邢侯的應允,故作器以記之。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臣諫簋-元氏縣西張村出土

除邢國的旅遊資料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邢地流傳最廣的是趙武靈王夢遊大陸女的故事。相傳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乘船到大陸澤,一方面勘察水情,一方面觀光遊覽,行至大陸澤腹地,見有一個小島突出水面,便下船小酣,不覺昏昏入睡,夢見一個仙女鼓瑟而歌,飄然而至。他醒來感慨萬千,就賦詩一首:“美人熒熒兮,豔苕苕之榮。命乎,命乎,曾與我贏?”第二天,趙武靈王在信宮宴請群臣,講述自己遊大陸夢神女之事,並希望再現當時美景。有一個大臣聽後,認為這是討好趙王的好時機,就把自己府中一名姓贏名夢姚的女子,進獻給趙武靈王。趙王見到贏氏女,果然與自己所夢神女一模一樣,於是龍顏大喜,這位女子從此受到趙武靈王的無比恩寵,被封為惠皇后。

先秦-邢臺旅遊文化的肇始

戰國“柏人”銘狹援三穿銅戈

先秦時期的旅遊,除王的出巡,田獵、遊畋、觀光、遊娛、託志、瀉憂、伴隨等類型,也時常伴隨著公務等活動,如對天子的朝聘、諸侯間的相會、使者的出遊,諸子的遊學等,在這些活動中有對各地風情的觀覽,名山大川的登臨等旅遊活動,這些都是探索先秦旅遊活動的寶貴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