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收服王輔臣,敗察哈爾王,困吳三桂,執掌重兵三十萬,卻為何被兵部撤去大將軍?

歷史局中人


周培公,大家最初對他的瞭解多是來自於《康熙王朝》,筆者也不例外。

按照《康熙王朝》的演繹,周培公先是將一群桀驁不馴的旗人家奴訓練成一支紀律嚴明的鐵軍,而後率領這支部隊平定察哈爾叛亂。之後吳三桂起兵造反,周培公與圖海一起出兵平叛,當時陝西提督王輔臣本是吳三桂舊將,吳三桂起兵後,王輔臣夾在中間,叛降不定,圖海建議直接圍攻王輔臣,以迅速解除他對京師的威脅,而周培公則憑藉對局勢的掌控和一身的膽氣,隻身前往遊說王輔臣,最終說服王輔臣歸順朝廷,解除京師危機,為平定三藩之亂立下大功。

之後便與圖海率軍南下圍剿吳三桂,然而就在大軍勝利有望之時,康熙卻突然下令召回周培公,最後將他調往盛京。在盛京任職的這些年來,康熙一直對他不管不問,直到鄭經威脅東南沿海,康熙才想起周培公,然不幸的是,此時的周培公已經病入膏肓,最終不治身亡。

雖然周培公死了,但他臨死之前還是向康熙舉薦了能夠收復臺灣的能臣——姚啟聖,在向康熙舉薦了此人之後,周培公才算是完成了自己最後的使命。

以上便是《康熙王朝》裡關於周培公的情節演繹,雖與史書的記載有些許出入,但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周培公並沒有參與平定察哈爾之亂,率軍平定察哈爾之亂的是圖海,周培公正式登場是在圖海進軍陝西的路上,當時周培公為圖海進獻了誘降王輔臣的計策,這才得到圖海的賞識而被召為幕僚,之後便有了周培公孤身犯險,說服王輔臣歸降朝廷,為朝廷解決一個心腹大患。

那麼曾為大清立下天大功勞的周培公為何會得不到康熙的重用呢?究其原因,就在於周培公漢人的身份以及當時特殊的歷史時期。

俗話說得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清朝入關之初,滿人排擠漢人,漢人得不到重用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尤其是攝政王多爾袞曾定下的“剃髮易服”政策,更加激化了滿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滿人對漢人的防備之心非常重,漢人對滿人更是怨憤多多,滿漢之間的矛盾在清朝入關之初被迅速激化,所以江南才會接連出現幾次較大的抗清浪潮,而這也是吳三桂起兵後,為何四川,廣西,廣東,福建,河北,陝西等各省多位漢人將領都立即起兵響應的原因之一,這些人起兵響應吳三桂,並非都是忠於吳三桂,而是出於長久以來,滿漢之間積壓已久的矛盾的一次爆發。

而康熙皇帝在面對這次大規模的叛亂時,也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漢人力量的強大,若他們團結在一起,足以將自己趕回東北老家,但慶幸的是,他們還不夠團結,所以吳三桂在前期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沒能擴大優勢從而給了自己反敗為勝的機會。

可能這就是康熙與一般帝王的不同之處吧,他總會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吳三桂的叛亂讓他意識到不能給漢人足夠多的兵權,也不能夠給漢人足夠多的軍功,要防止他們在軍中和朝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因為,“威信”就是吳三桂最缺乏的品質,也是漢人無法團結的重要因素,假如周培公有了軍權,有了軍功,那便有了威信,一個漢人大臣有了威信,他所潛在的威懾力及危險性也會隨即顯現。

基於此種考慮,康熙也只能忍痛雪藏了周培公,畢竟三藩之亂既已平定,周培公也算得到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至於周培公之才,用與不用也無大礙了。

只能說,生在那個時代,既是周培公之不幸,也是全體漢人大臣們的不幸,這種不幸只能隨著漢文化對滿人的不斷影響而逐漸消失,可惜的是周培公卻等不到了。


鹹魚閒聊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名叫周昌,字培公,生於1632年。周培公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人世。十歲的時候,母親在闖王李自成作亂中不幸喪命。從此以後,周培公成了孤家寡人,無依無靠。長大後,周培公從小吏坐起,一步一步開始在官場顯露頭角。清軍入關明朝滅亡之後,周培公開始為清朝效力。



當時康熙帝認為藩王權勢巨大,如果不及時剷除,恐有後患,於是下令削三番,不料此舉逼反了吳三桂等人,他們發動了三藩之亂。吳三桂還說服了陝西提督王輔臣一起跟他造反,並讓王輔臣在北方與自己呼應。康熙帝憂心忡忡,心神大亂,這個時候,周培公挺身而出。於是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讓周培公隨他一起去剿滅王輔臣。然而王輔臣驍勇善戰,絲毫不畏懼清兵。周培公審時度勢,認為此時最好的計策是勸說王輔臣投降。周培公主動請纓,冒死進人城勸降了王輔臣。平定王輔臣的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違危機,也為剿滅吳三桂等奠定了基礎。然而康熙帝論功行賞時,卻出乎意料的把功勞都給了圖海。康熙為什麼會這麼做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清朝是滿人入關,奪取的天下。他們自然不會給於外族人過高的官位。在當時,滿族人的身份是最為最貴的,其次是蒙古族等族,最後才是漢人。所以在朝廷需要滿足權貴團結一致的情況下,康熙不得不選擇犧牲周培公。縱然他有著很高的功勞。



2. 因為潔身自好,周培公從來不結黨營私,更不屑諂媚與當朝大學士明珠等人。而明珠素來就對周培公不滿,在這次周培公平定王輔臣叛亂之際,因為害怕康熙重用周培公,於是接二連三在康熙面前說了很多周培公的壞話。一面是剛剛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一面是權傾朝野不敢得罪的大朝大學士,權衡再三,康熙再一次放棄了周培公。



3. 第三個原因是說因為當時周培公手上有三十萬的軍隊,四十門紅衣大炮,康熙非常懼怕,而且周培公不像吳三桂等人,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文武全才,害怕周培公一旦造反自己也不是其對手。所以沒有給與他更高的官階和相應的賞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