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收服王辅臣,败察哈尔王,困吴三桂,执掌重兵三十万,却为何被兵部撤去大将军?

历史局中人


周培公,大家最初对他的了解多是来自于《康熙王朝》,笔者也不例外。

按照《康熙王朝》的演绎,周培公先是将一群桀骜不驯的旗人家奴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的铁军,而后率领这支部队平定察哈尔叛乱。之后吴三桂起兵造反,周培公与图海一起出兵平叛,当时陕西提督王辅臣本是吴三桂旧将,吴三桂起兵后,王辅臣夹在中间,叛降不定,图海建议直接围攻王辅臣,以迅速解除他对京师的威胁,而周培公则凭借对局势的掌控和一身的胆气,只身前往游说王辅臣,最终说服王辅臣归顺朝廷,解除京师危机,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

之后便与图海率军南下围剿吴三桂,然而就在大军胜利有望之时,康熙却突然下令召回周培公,最后将他调往盛京。在盛京任职的这些年来,康熙一直对他不管不问,直到郑经威胁东南沿海,康熙才想起周培公,然不幸的是,此时的周培公已经病入膏肓,最终不治身亡。

虽然周培公死了,但他临死之前还是向康熙举荐了能够收复台湾的能臣——姚启圣,在向康熙举荐了此人之后,周培公才算是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

以上便是《康熙王朝》里关于周培公的情节演绎,虽与史书的记载有些许出入,但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周培公并没有参与平定察哈尔之乱,率军平定察哈尔之乱的是图海,周培公正式登场是在图海进军陕西的路上,当时周培公为图海进献了诱降王辅臣的计策,这才得到图海的赏识而被召为幕僚,之后便有了周培公孤身犯险,说服王辅臣归降朝廷,为朝廷解决一个心腹大患。

那么曾为大清立下天大功劳的周培公为何会得不到康熙的重用呢?究其原因,就在于周培公汉人的身份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

俗话说得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清朝入关之初,满人排挤汉人,汉人得不到重用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摄政王多尔衮曾定下的“剃发易服”政策,更加激化了满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满人对汉人的防备之心非常重,汉人对满人更是怨愤多多,满汉之间的矛盾在清朝入关之初被迅速激化,所以江南才会接连出现几次较大的抗清浪潮,而这也是吴三桂起兵后,为何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河北,陕西等各省多位汉人将领都立即起兵响应的原因之一,这些人起兵响应吴三桂,并非都是忠于吴三桂,而是出于长久以来,满汉之间积压已久的矛盾的一次爆发。

而康熙皇帝在面对这次大规模的叛乱时,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汉人力量的强大,若他们团结在一起,足以将自己赶回东北老家,但庆幸的是,他们还不够团结,所以吴三桂在前期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没能扩大优势从而给了自己反败为胜的机会。

可能这就是康熙与一般帝王的不同之处吧,他总会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吴三桂的叛乱让他意识到不能给汉人足够多的兵权,也不能够给汉人足够多的军功,要防止他们在军中和朝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因为,“威信”就是吴三桂最缺乏的品质,也是汉人无法团结的重要因素,假如周培公有了军权,有了军功,那便有了威信,一个汉人大臣有了威信,他所潜在的威慑力及危险性也会随即显现。

基于此种考虑,康熙也只能忍痛雪藏了周培公,毕竟三藩之乱既已平定,周培公也算得到了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至于周培公之才,用与不用也无大碍了。

只能说,生在那个时代,既是周培公之不幸,也是全体汉人大臣们的不幸,这种不幸只能随着汉文化对满人的不断影响而逐渐消失,可惜的是周培公却等不到了。


咸鱼闲聊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名叫周昌,字培公,生于1632年。周培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十岁的时候,母亲在闯王李自成作乱中不幸丧命。从此以后,周培公成了孤家寡人,无依无靠。长大后,周培公从小吏坐起,一步一步开始在官场显露头角。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之后,周培公开始为清朝效力。



当时康熙帝认为藩王权势巨大,如果不及时铲除,恐有后患,于是下令削三番,不料此举逼反了吴三桂等人,他们发动了三藩之乱。吴三桂还说服了陕西提督王辅臣一起跟他造反,并让王辅臣在北方与自己呼应。康熙帝忧心忡忡,心神大乱,这个时候,周培公挺身而出。于是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让周培公随他一起去剿灭王辅臣。然而王辅臣骁勇善战,丝毫不畏惧清兵。周培公审时度势,认为此时最好的计策是劝说王辅臣投降。周培公主动请缨,冒死进人城劝降了王辅臣。平定王辅臣的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违危机,也为剿灭吴三桂等奠定了基础。然而康熙帝论功行赏时,却出乎意料的把功劳都给了图海。康熙为什么会这么做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清朝是满人入关,夺取的天下。他们自然不会给于外族人过高的官位。在当时,满族人的身份是最为最贵的,其次是蒙古族等族,最后才是汉人。所以在朝廷需要满足权贵团结一致的情况下,康熙不得不选择牺牲周培公。纵然他有着很高的功劳。



2. 因为洁身自好,周培公从来不结党营私,更不屑谄媚与当朝大学士明珠等人。而明珠素来就对周培公不满,在这次周培公平定王辅臣叛乱之际,因为害怕康熙重用周培公,于是接二连三在康熙面前说了很多周培公的坏话。一面是刚刚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一面是权倾朝野不敢得罪的大朝大学士,权衡再三,康熙再一次放弃了周培公。



3. 第三个原因是说因为当时周培公手上有三十万的军队,四十门红衣大炮,康熙非常惧怕,而且周培公不像吴三桂等人,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文武全才,害怕周培公一旦造反自己也不是其对手。所以没有给与他更高的官阶和相应的赏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