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为何放掉了高句丽俘虏,单单坑杀了靺鞨战俘?

体坛于快嘴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中原王朝强盛时期,南征北战,打下了大片的疆域,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宏伟版图,但是有3个作战方向一直是我们的遗憾:

第一个方向:朝鲜半岛方向

朝鲜半岛与中原地区并无大山大河阻隔,也没有高原沙漠做屏障,但是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以及后来的元、明、清都没有真正占领朝鲜半岛,实现有效统治。

强大的唐朝版图,就剩下朝鲜半岛那一小部分。

强大的元帝国依然没有纳入朝鲜半岛全境。

第二个方向:中南半岛方向,就是越南方向

越南王朝由秦始皇大将赵佗建立,但是长久脱离于中央王朝,同样参照上面两张地图,唐朝、元朝都没有进入中南半岛,后来明朝永乐年间曾短暂统治过越南,后因越南当地叛乱,被迫退出中南半岛。

明朝其实也仅仅是占领了中南半岛很小的一部分。

第三个方向:日本方向

日本与大陆之间有汪洋大海做天然屏障,但是中原王朝并不是没有办法征服。元朝曾经排出水师征伐,但是多次遇到台风,无疾而终。

其实日本能安全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原王朝没有占领朝鲜半岛,如果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征服日本只是时间问题。

说回正题:李世民为什么要讨伐高句丽,还要坑杀靺鞨战俘?

李世民一生三次讨伐高句丽,其中第一次为亲征,坑杀靺鞨战俘就发生在第一次。

为什么要讨伐高句丽?

原因一:在汉朝,高句丽的土地是汉朝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李世民怎么能容忍?

原因二: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都未能成功,甚至因为战事消耗过大,间接导致隋朝灭亡,李世民有义务为中原儿女洗刷耻辱!

这两点在李世民的宣战诏书中都有体现:

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

原因三:当时的朝鲜半岛分为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其中新罗是唐朝小弟,高句丽联合百济想要占领新罗。

原因四:高句丽内部发生叛乱,政治不稳,是削弱高句丽的最好机会。

原因五:有为李治拔掉高句丽这个隐患的考虑。

但是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三次讨伐高句丽,虽然说在战役、战术层面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战略方面是彻头彻尾的失败,高句丽依然雄踞朝鲜半岛。但是到唐高宗时期,在李勣、薛仁贵的努力下,彻底消灭高句丽。

为什么要坑杀靺鞨俘虏?

靺鞨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盘踞在现在的东三省北部区域,与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接壤。

李世民第一次亲征时,靺鞨派出15万军队协助高句丽抵抗唐军,最后被唐军击败,靺鞨酋长投降,3300多人被俘,一向优待俘虏的李世民,这一次竟然下令坑杀这3300多名靺鞨俘虏,而高句丽俘虏却安然无恙。这一事情被史书记载,但是原因并没有说明,我们可以猜想一下。

这一次亲征因为久攻不下,粮草耗尽,北方天气转凉,唐朝退军。在退军途中,李世民生了重病,史书记载是痈疽,一种恶性毒疮,修养了数月才控制住病情。

但是根据高句丽的记载,唐太宗是在阵前中了靺鞨的毒箭,甚至是射瞎了眼睛,我们不排除棒子有夸张的嫌疑,但是结合李世民的作战风格以及战后坑杀靺鞨俘虏的反常行为,中箭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射瞎眼睛就是棒子意淫了,毕竟李世民还活了3年,还接见万国使臣,从来没有相应记载。

所以因为靺鞨帮助高句丽对抗大唐,还射中了李世民,因此李世民下令坑杀靺鞨俘虏。


荣耀历史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李唐是在隋末纷乱的战火中脱颖而出,最后降服了群雄以后建立起来的。几十年的兵燹,真可谓山河破碎,血流成河。

李渊建立唐朝以后,开始修整这个千疮百孔烂摊子。但是还没等收到多大的成效,就江山易主,换李世民来治理了。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励精图治,首先制订了一系列相应的内外政策。

对内,劝课农桑、休养生息,使得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

对外则开始攻灭东突厥、薛延陀,降服西域,设立安西四镇,被北方各族共尊为“天可汗”。

这一番动作之后,他觉得已经为唐朝的百年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伟大的君王从来不会把目光停留在眼前这一点上,必须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才行,而李世民正好具有这种眼光。

此时他的着眼点落到了遥远的辽东,那里是高句丽占据的地区。当年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而不果,现在,李世民要对他进行讨伐了,以建立不朽功业。

公元645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统十万唐军精锐,分水陆两队同时进攻;并且号令新罗、百济、奚、契丹、靺鞨这些归顺的部落,配合唐军的行动,分道进击高句丽。

唐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破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城,打到安市城时,双方在这里形成胶着状态。

高句丽在得知唐军大举进攻的消息后,也组成自己的联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计有高句丽军队,还有其治下的泊咄、安车骨、白山靺鞨等部落,共同抵抗唐军。其中,最为积极的当属白山靺鞨。

靺鞨,又称“靺羯”,是个很古老的民族,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 到了唐代,分裂为七个部落,分别为粟末靺鞨、泊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黑水部、白山部。

相比于其他靺鞨诸部,白山靺鞨居于长白山地区,在地理上,距离高句丽最近。地理上的靠近,加深了他们和高句丽的交往,同时也密切了双方的政治联系。

当时高句丽联军由北部的傉萨(相当于唐朝的都督)高延寿和南部傉萨高惠真合成,总兵力达十五万,驰援正被唐军围困的安市。

而此时围困安市的唐军,却只有六万众。

虽然李世民手下兵力较少,但都是精兵。两军一相遇,唐军表现极为神勇,硬是把兵力优势的高句丽、靺鞨联军,杀得死伤过半。

七月二十二日,双方又发生一场激战,高句丽军被斩首两万余级,另有四万余部被唐军围困。

二十三日,见突围无望,高句丽援军主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士卒三万六千八百人投降。

此役收获颇丰。一下子取得这么大的胜利,李世民有一种成就感。下来就是对俘虏的处理了。

李世民处理高句丽俘虏时,显得非常的宽宏大度。把俘虏中“简耨萨已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也就是说,把他们头头脑脑的,都他们编入自己的麾下,授以武职,然后先带到中原安置;其余人都全部释放,让他们回平壤老家。

高句丽的战俘处理完以后,就该轮到那些靺鞨士兵了。大家以为也会像刚才一样,该收编的收编,该放的就放掉就完事了。谁知此时李世民脸色突变,和平素以豁达著称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新唐书》记载,唐太宗命令“收靺鞨兵三千余,悉坑之”。就是下令将白山、泊咄、安车骨三部靺鞨兵三千三百人,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这在李世民一生的军事生涯中,是很罕见的暴行。

为何李世民做出这种极端决定呢?

他处于以下几种考虑:

一、靺鞨士兵曾经让李世民十分头疼

在高句丽联军中,靺鞨族士兵虽然人数较少,但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的士卒精于弓马骑射,且逞勇好斗。凭借娴熟的骑射和高昂的士气, “每战,靺鞨常居前”,就是说每次攻击唐军他们都一马当先打头阵,死心塌地跟着高句丽,跟唐军血拼到底。

还有就是靺鞨骑兵对唐军的不断袭扰。他们常使唐军腹背受敌,屡遭袭扰。尤其对唐军后勤补给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平时要想消灭这些靺鞨骑兵,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俘获如此多的靺鞨骑兵,唐太宗又怎么会轻易的放虎归山?

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故此李世民才会怒不可遏,对他们下了死手。

二、太宗皇帝要借靺鞨俘虏,杀鸡儆猴、敲山震虎

靺鞨士兵就是再骁勇善战,由于是个小民族,而且还分裂成许多小部落,所以在唐朝和高句丽相争时,说白了他们只不过是双方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太宗贞观二年,乃臣附,所献有常,以其地为燕州。帝伐高丽,其北部反,与高丽合。” (《新唐书·卷235·黑水靺鞨》)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当年的整个靺鞨,很早之前已经归顺唐朝。并且朝廷在他们的居住地区设立燕州,属于唐朝的属地。

高句丽兴兵作乱时,他们其中的一部分看不清形势,悍然跟着高句丽人出兵攻打唐军。因此让李世民非常生气。所以他们对唐朝来说是就是叛臣。

两军对阵,李世民对对垒的敌人,表现出正常的尊重;但是对背叛者,就没有那么多的仁慈可言了。

何况这次征高丽,唐朝治下北狄各族新罗、百济、奚、契丹、靺鞨都有随从唐军出征的士兵,如果不严惩背叛者,就不能使自己的“羁縻政策”得到顺利实施,也无以警告后来者。

三、用刚柔相济的手段,起到瓦解敌军的作用

当时唐军屯兵于安市城下,攻城日久毫无进展。为解困局,唐太宗既想用铁血手腕,震撼敌方的抵抗意志。又想以怀柔手法,收服高句丽的人心,令其感恩怀德。

但是,这个尺度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如果为了震慑敌人,杀掉了高句丽俘虏呢?那就会激起高句丽同仇敌忾的情绪,以及誓死不降的决心。

所以李世民在安市城下,宽宏大度地赦免高延寿、高惠真等降将,释放高句丽俘虏。只为感化民心,让高句丽民众知晓,若降必受优待,可保性命无虞。

同时,唐太宗又无情地活埋了全部靺鞨战俘,就是要瓦解高句丽的抵抗意志,让敌众明白,抵抗唐军,断无生路。

白山靺鞨等部只是高句丽的附属、仆从,并非高句丽本族百姓。即便杀光了靺鞨战俘,高句丽人也不至有丧亲之痛,也不用担心会激起敌众的反抗情绪。

李世民此举确有欺软怕硬之嫌。可谁叫在唐朝和高句丽两雄相争的格局中,寄人篱下的靺鞨人,没有什么话语权可言呢?

可怜的靺鞨战俘,就这样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成为李世民玩弄杀鸡儆猴游戏中的一只样品鸡!

可惜李世民的敲山震虎、杀鸡儆猴计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唐军于安市城下,覆灭高句丽援军,尽屠靺鞨俘虏后,“高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

但坚守安市的城主,并没有被唐太宗的恩威并施吓倒,他们众志成城,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唐军久攻不下。

此后,深秋将至,辽东一带早寒,草枯水冻,军粮将尽。九月十八日,李世民被迫下令,班师还朝。

李世民的高句丽征途,就因一个小小的安市而功亏一篑,从而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但准备回师的李世民是如何对待敌手的呢?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军班师时,“乃耀兵于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迹不出。城主登城拜辞,上嘉其固守,赐缣百匹,以励事君”。

虽未能攻克安市,李世民却由衷敬佩安市城主,临走时赐给他们许多物资,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敌人的敬意。

这大概就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新唐书》宋·宋祁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战高句丽,在安市城之战,其中虏获3000多靺鞨人,随后坑杀了全部靺鞨战俘。其一,靺鞨人彪悍好战,时常掠夺边民,是边境的不安因数;其二、意在警告靺鞨以及其他周边势力,不要来掺和高句丽的战事。

靺鞨人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是在隋文帝时期,隋文帝宴靺鞨朝贡使者,使者与随从为谢文帝恩,起作靺鞨舞。

史载舞者动作“曲折多作战斗之容”,文帝惊谓侍臣曰,此舞“常作用兵意,何其甚也”。

跳舞都是战斗之状,也是天下的奇观!

靺鞨人的战斗本能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可怕!这也从侧面说明,靺鞨人是在不断战斗中,是周边民族不安分的因素。

高句丽之所以能驱使靺鞨人,是因为靺鞨也不是一整体,史书记载靺鞨分为七部,粟末靺鞨与高句丽接壤,时常入侵边境,不得已高句丽以黄金珠宝联合了靺鞨人的其他部落,打败了粟末靺鞨部落。而部分粟末靺鞨迁徒营州,投靠了中原王朝,学习中原文化,后来靺鞨人首领大祚荣趁唐朝虚弱的时候,在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建立渤海国。

靺鞨人大规模入侵中原王朝是在隋开皇十七年(597年),高句丽平阳王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在《隋书》列传第四十六记载:明年,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

而后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中,靺鞨一直在为高句丽出力。

到唐太宗时期,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

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又以李世勣(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向辽东进军。

唐太宗率军连战连捷,克数城,在打到安市城的时候,高句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率高句丽、靺鞨兵十五万来救安市城,被打败投降。

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记载:己未,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上简耨萨已下酋长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内地,馀皆纵之,使还平壤;皆双举手以颡顿地,欢呼闻数十里外。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他器械称是。高丽举国大骇,后黄城、银城皆自拔遁去,数百里无复人烟。

里面有一段: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

胜利之后,唐太宗下令坑杀了靺鞨3300人,但其他战俘,除有3500高句丽的高级官员迁到内地,其他的都释放了。现在很多人眼睛就盯着坑杀的那3300人,可是被释放的那3万人,为什么没人提呢?

至于为什么坑杀靺鞨,其实也很简单,唐太宗本次是征讨高句丽,高句丽兵前来拒战理所当然,而靺鞨兵闲着没事,来干什么?太宗此举,意在警告靺鞨以及其他周边势力,不要来掺和高句丽的战事,也是为了警告靺鞨人不要掠夺边境,做好自己本分。


没有跨不过沟


类似抗美援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