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结果被鱼跃秀了一波

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斯拉CEO马斯克日前表示,他上周从中国购买了1255台呼吸机,并已经安排将它们空运到美国洛杉矶,用以帮助治疗当地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

上周四(19日),马斯克曾在推特称,“如果呼吸机供应短缺,我们(特斯拉)可以制造。”他表示,特斯拉转型生产呼吸机并非难事,“特斯拉可以生产拥有先进暖通空调系统的汽车,SpaceX可以生产配有生命支持系统的宇宙飞船。制造呼吸机并不困难,只是不可能很快制造出来。”

有网友顿时急了,表示“要是有时间给你造,呼吸机还会短缺吗?”“你要告诉一个已经呼吸困难的人说,你正在为他制造呼吸机吗?”

知乎上,有知友提出来:为什么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

小编精选了两个精彩回答的回答供大家解惑,同时令大家没想到的是,点赞数最高的回答居然是国内上市公司鱼跃医疗的知乎官方账号!天秀!

为何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结果被鱼跃秀了一波

不好意思,各位知乎用户。我今天需要短暂地高调一些。

作为中国TOP级的呼吸机研发制造品牌(谦虚是什么,我没学过),鱼跃医疗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马斯克是位商业传奇,特斯拉从某种意义上说再度定义了汽车。

但必须承认的是,行业的差异性在本质上就是限制了不能随便“跨界”

一台医用级呼吸机从研发立项、检测、临床验证、改造升级、核心制造、算法优化、医疗注册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尽管它的体积很小、外形也没有这么酷炫。

为何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结果被鱼跃秀了一波

图为鱼跃医用无创呼吸机

但是作为能救人性命的高端医疗设备,它并无法被简单复刻,更别说达到量产。

没错,特斯拉拥有“超级工厂”,可是汽车机制和人体机制之间是不能划上等号的。

其次,特斯拉生产呼吸机这件事情本身就有点被迫上岗的意思。

3月 19 号,纽约市市长白思豪(Bill de Blasio)直接在 Twitter 上向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喊话:

「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短缺,我们需要呼吸机,越快越好。接下来的几周,这个城市将需要成千上万的呼吸机。我们会竭尽所能去寻找呼吸机,但我们需要你的帮助!」

为何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结果被鱼跃秀了一波

没错,特斯拉旗下汽车有复杂的暖通空调系统,SpaceX 航天器有生命支持系统,看起来呼吸机生产不是很难。

但是!

一部呼吸机的生产,硬件和软件都不能出错
压力驱动系统、患者回路、过滤器和阀门等任何一个零部件发生故障,整个机器就无法运转
算法作为呼吸机的“大脑”,需要不断优化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算你是一级话剧演员,拍电影前都要重新熟悉电影的制造流程。

紧接着,特斯拉选择与美敦力(美国著名医疗集团)联合生产,但真的能这么简单联手吗?

这意味着大型医疗集团花了数十年时间建起的技术壁垒、凝聚几代研发团队智慧的技术图纸,却要轻易地交给别人。

这种信任资本太高了,似乎很难达成。

在常规状态下(现在我们为疫情提高了数倍产能),即便是专业医疗设备制造商(比如鱼跃医疗),生产一台呼吸机也可能要花费多达40天的时间。

从零起步的跨界企业要花上多少时间,无法测算。

无创呼吸机又分为单水平和双水平、低流量与高流量,而全球紧缺的无创呼吸机则是100%的生命支持仪器,没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怎么搭建精准的流量控制系统。

我们不得而知。

另外,这种生命支持不光体现在技术上,更是专业的团队上。

关于这点,马斯克自己都承认:交付、安装、调试才是生产呼吸机里最困难的事情。

假如操作不当,呼吸机则有可能会对患者肺部造成进一步的损伤,甚至还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比如,不同患者的的肺活量各有不同,而操作者则要据此调整呼吸机的相关参数,让机器给人更好的支持。

当然,这个世界从不缺少奇迹。

顶级流量网红吸尘、吹风制造商戴森,就已经用了10天生产出专门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机,并且技术也是源自其主打的“吸尘”技术。

我们敬佩这种勇气与行为,但生命与医疗还是要有最基本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不应当被国界限定。

为何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结果被鱼跃秀了一波

最后,鱼跃医疗希望借助这个问题申明一点:

其实中国的某些细分医疗技术已经开始比肩国际品牌,甚至是超越。

至少我们自信地认为,中国呼吸机不应当被称为“非高端”。近年来,中国在智能化和数字化医疗上迅猛发展,家庭健康领域的医疗设备更是迅速迭代。

更何况,我们在精准打击新冠疫情这件事上充分展现了高效、团结、专业。

截至目前,鱼跃医疗已向湖北驰援了7000余台无创呼吸机,占总量的一半。

  • 怎么针对患者调节压力
  • 怎么优化算法怎么提升高压使用下的设备稳定度

我们更有经验也更具备发言权。

今天,鱼跃医疗接到了全世界40个国家的求援,并向20个国家陆续发出了呼吸机。

这一刻,我们是代表中国医疗制造业去帮助全球抵抗疫情。

相比于用所谓的跨界去安抚公众情绪,我们希望安安静静、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场援助。

______________

知乎用户@龙牙说到:

因为这样更便宜,也更快。

但凡干过几天工程师,都问不出这个问题来。也一眼就能看出,美国大统领川建国同志实际上完全没有任何工程学知识储备,也不愿意低头听工程师们叨逼叨,才会有“制造业回流”美国MAGA的想法。MAGA不是你想MAGA就MAGA,这根本就是违背工程学原理的,属于头铁硬钢科学原理。

为了说明这一点,今天龙哥带你拆解一台最简单的制氧机。注意,制氧机的复杂度远远小于呼吸机,跟着我拆一遍你就知道为啥马斯克“造不如买”了。

任何事情你要是不考虑成本,在现有科技条件下都能造出来。然而不考虑成本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发生,就算是军事装备也是要考虑成本的,唯一不考虑成本的事情恐怕只会发生在实验室里。更何况现在疫情形势那么严峻,这成本里可是要包含人命的,也要包含社会成本,就是说死人多了,东西赶不上,社会秩序崩溃你也要考虑。

综合成本考虑下,当然是造不如买,工程师出身的马斯克可不是美帝大统领,他心里非常清楚。

闲话少说,拆机器先。这台制氧机前几天支援武汉捐出去了,这几天疫情控制住以后人家又不厌其烦的寄回来给我,看来还要陪伴我很多年。我以后爬雪山还要指望着它陪着我,作为保命的手段,所以这里就只来一个不完全分解。这台制氧机是鱼跃的产品,在此无意暴露该产品的设计细节,也无意对该产品的设计提出批评或者表扬,更无意剽窃该产品的设计专利。

为何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结果被鱼跃秀了一波

这是一台家用制氧机,我自己给改成了车载制氧机,扔在车上防止急性高原反应的。在它手下活下来的人,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4个了。它的90%氧浓度下,一分钟有1升的流量,采用面罩式呼吸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缓解急性高原肺水肿导致的呼吸困难,配合咖啡因等利尿剂,能够保证病人存活24小时以上,从而送到低海拔医院治疗。

为何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结果被鱼跃秀了一波

分子筛制氧机原理大致上就是这样:经过过滤的空气在压缩机里压缩,高压空气经过冷却后进入吸附塔,吸附塔里有个东西叫“分子筛”,里面的孔径刚好能够让氧气分子通过、氮气分子留下来。这是第一个循环:分离。然后再用压缩空气逆向去把吸附在分子筛上的氮气分子吹除,实现循环使用。这是第二个循环:吹除。所以我们需要两个吸附塔循环工作,源源不断的提供高浓度氧气。

医用呼吸机比这个复杂很多很多。医用呼吸机一般不涉及到制氧的环节,而是主要控制氧气的流量、压力,监护病人的呼吸状态,按照设定维持病人呼吸。家用制氧机也一样要控制整个机器的工况,提供恒定流量、恒定浓度的氧气。这里只是从工程学上讨论美国“造不如买”的现状,就不详细阐述这个差别了。

为何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结果被鱼跃秀了一波

拆开外壳,上面是控制电路板,那个白铜的环状螺旋结构是压缩空气冷却系统,它下面还有一个风扇。

为何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结果被鱼跃秀了一波

冷却后的压缩空气来到两个吸附塔,分别轮流循环吸附、吹除,提供高浓度氧气。

为何马斯克宁愿从中国采购呼吸机也不愿自产?结果被鱼跃秀了一波

红圈里是三个电磁阀,用来改变压缩空气流的方向,分别在两个吸附塔里实现分离和吹除的功能。最终氧气通过那根长的管子,输入到加湿壶里,供病人呼吸。

我们可以看到,最核心的部件就三个:无油空压机吸附塔(含分子筛)气体缓冲器

很遗憾,这三大核心部件,现在的美国都不能造

就是造不出来,而不仅仅是“不能很便宜的造出来”。事实上,在工程上,成本高就等于造不出来。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是:你成本高别人成本低——产业就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去了——工厂、机械、人才、工人都跑到低成本地区去了——你造不出来。你没有设备,没有产业工人,大批量制造就是一句空谈。也许在实验室里能够弄出来几台,然而根本不可能成规模制造。

无油空压机的核心电动机、碳刷、曲轴、活塞,如果是涡轮式的还有涡轮,从模具到冲压机、铸造设备,电动机铜线的绕线设备,漆包线本身,碳刷的材料与制造,美国现在至少缺少好几样。其中碳刷这一项还被中国卡脖子,中国的稀土材料已经配额出口了,还只能买制成品不能买原材料。

吸附塔里的分子筛,不好意思,国产货早就打垮了美国本地制造商,商标还是3M的,产地已经在中国了。

气体缓冲器,原理有很多种,我这个就是多孔铜材料。把铜弄成多孔泡沫形状,使气体在里面缓冲,原理跟枪支用的消声器是一回事。是用的烧结-脱溶剂原理制造的,不好意思,也是中国的产量最大、成本最低。

一句话,现在早就是中国工业品向美国倾销的趋势了,中国产品又便宜又好用,美国本地制造商竞争不过,要么倒闭要么就转到中国生产。

像川建国同志说的,要MAGA,要制造业回流,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把成本(相对成本,可以笼统的看做最终利润)降到中国的水平以下。简而言之,这不可能。美国人过不了中国的苦日子,他体制还不利于降成本,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马斯克只能从中国采购呼吸机。

马斯克有两条路走:

1、购买原材料与零部件回美国制造;

2、采购原材料与零部件在中国制造,整机出口美国。

很显然,第一种选择完全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美国前几天已经取消了医疗器材关税了,整机出口与回美国组装,因为没有了关税壁垒,很明显整机出口更便宜、更快速。

你想让马斯克把工厂、设备、原材料、技术人员、产业工人一股脑全部搬回美国去,等他那些呼吸机大批量上市的时候,美国已经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