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在书法方面有哪些成就?风格怎么样?

文艺城堡


弘一法师(1880-1942)堪称20世纪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研习西洋画、戏剧和音乐,并将其引入中国,堪称文艺领域潮头浪尖人物。

然而在38岁的盛年,他毅然抛弃在外人看来如火如茶的世俗生活,遁人空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终成一代高僧。他出家后,“诸艺俱废,独留书法”。他遗留下来的大量写经、信札、日记给我们探讨佛教与书法、日常书写与仪轨书写等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01、弘一法师早年的书法,没有脱离清代中期以来碑学大潮的影响

弘一早年的书法并没有脱离清代中期以来碑学大潮的影响,大抵从碑派入手。从遗留下来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其来自汉隶、北碑的师承,尤其是《张猛龙碑》和《始平公造像记》。如同大多数碑派书法一样、方笔、硫朗的中宫以及仲展开张的外部线条,是其早年碑派书法的特点。

在用笔方面,弘一并不像李瑞清那样,通过抖索的线条来还原碑派书法石的剥蚀感,而是线条边廓光洁,清爽挺拔。他也不像张裕钊等北碑书家那样,通过“重、拙、大”来显示碑派书法的雄强霸悍,而是在北碑方峻整饬的外表下,蕴含着温和文秀的内质。这正是弘一取法北碑所形成的风格特色、也成为他书法不断沉潜,井最终形成“弘一体”的底色。

02、在1918年出家之后,弘一的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1918年出家之后,弘一的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结体上,由相对扁方、到逐渐修长。以往他北碑书法中常見的上小下大的结构,变为上大下小。由舒展外拓之势、变得含内敛。在保持中宫紧湊的同时,笔画之间紧密的组接关系也逐渐变得松散疏朗,具有虚和之美。

笔法上的重要变化,即是由方笔变为圆笔。起笔、收笔处,不仅很难见到方笔所带来的明显圭角,甚至很难见到显著的笔怿起伏。线条中段以中锋运行,饱满浑厚。转角也由方峻变为圆转。

清代中期以来的碑派书法家,有碑派方笔”和“碑派圆笔”之别可以张裕钊和康有为为代表。

不同的用笔方式对应的,还有力度、节奏、审美趣味和心性的不同。弘由方笔到圆笔的转变,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变化。


03、弘一法师书法风格以及特别之处

弘一的圆笔中锋与康有为的不尽一致。康有为的圆笔强调力度、速度和情绪的表现性,弘正好与之相反,他在书写中尽量将这些特征隐含在笔毫锋颖之内。而且,康有为常将行草书笔意灌注在其碑派圆笔之中,其书作更显雄奇恣纵。

我们在弘一的圆笔中锋中只能偶见不经意的细微的行书和章草笔意,这来自马一浮和沈曾植的影响。其笔画收笔处常见颇具裝饰趣味的弧形摆动笔触,具有天真稚拙的趣味。

弘一的线条厚实、凝练而含蓄,如果往上进一步追溯,这种特质见于王宠和八大山人的书法之中,他们的书法都属于凝练含蓄的圆笔中锋类型。王宠、八大山人这种类型的笔法,是从晋唐笔法而来,而自晋唐至明清之间,这种笔法并不多见。尽管弘一未必直接师承王宠和八大山人,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笔法在历史中的隐秘传承。


弘一书法的特别之处,还在于结构中笔画的组接比较松散,由北碑中紧密如榫卯结构的笔画组接,变为若有若无的断点,因而显得虚和含蓄。这种笔画组接的方式,见于祝允明、王宠等人的小楷,也是从魏晋小楷而来。弘一与他们相比,笔画之间的连接更为虚和,几乎到达松散的边缘。在这种审美特征对应的形式处理方面,弘一几乎抵达极致。


04、弘一法师晚年书法,平淡、冲和、含蓄

弘一晚年的书法,基本上放弃了饱满、厚实的圆笔中锋,线条纤细、抖索,但筋骨内含、力度不减。平淡、冲和、含蓄是他晚年书法的重要特色,正如马一浮所说:

“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在书家当为逸品。”

弘一的书法反映了佛教与书法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佛教书法大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书写内容与书写者身份。北朝造像、摩崖刻经等属于佛教内容层面,但刻凿的工匠未必能完全传达赞助人的虔诚或修为。

敦煌佛教经卷的书写者大多都是佛教信徒,书写所规定的仪轨以及修为者的素养在写经书法中多有体现。而具有佛教和书法双重修养的书法家的书法,与其佛教修为、个人心性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判断呢?

怀素的《自叙帖》和《小草千字文》这两种在笔法、速度、节奏、风格等方面迥然不同的作品,反映了这位佛门书法家不同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前者的激越与后者的古淡,分别反映的是怀素对外部世界强烈的表现欲与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审视,那么,其所呈现的,是怀素不同生命时段的自然递进,还是其佛学修为的日益精进呢?同理,我们容易把弘一晚年日益古淡的书法,与他日益高深的佛学修为联系在一起。

05、结语:弘一法师并不注重书法源自个人心性的表现性,而更注重外部的规定性

与怀素不同的是,作为律宗高僧的弘一,对佛门清规的坚守,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坚守,远远多于对外部世界的展现。他在致马冬涵的信中说道:

“朽人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獬除。”

可见,相对而言,弘一并不注重书法源自个人心性的表现性,而更注重外部的规定性。或者说,其书法,是长期冰霜自守、平和内敛的心境的自然流露。其书法,也为“逸神妙能”的价值评判体系提供了新的标准。


青栀姑娘


书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没有专靠书法来做立身之本的。以书法名世的人,都是其从事的职业中有超于时人的成就。他的书法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说,弘一法师在书法上并没有什么成就。

我们现在对书法的成就认识,无非就是获得过什么奖,有多少润格。因为开宗立派,字体创新根本不可能。虽然口号喊了几十年,创新成功的人一个没有。很多人用这样的认识去看弘一法师的书法成就。他是民国时期的人,那时候还没有国展,也没有书法协会。自然不可能获得比赛奖项,也没有书法家协会里的头衔。

如果硬要说他在书法上取得什么成就的话,在他出家以前,他的书法取法魏碑,有非常好的书法功底。而他出家以后写的字,我只能说,我不是出家人,没有出家人的慧根,理解不了出家人的禅意。


子衿书法


弘一法师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佛家书法的代表。


我和弘一法师“近距离的接触”,是在泉州开元寺"弘一法师纪念馆"。

现在我以非书法专业人士的身份来谈点对弘一法师书法的感受,也不失法师"普度众生"的意愿。

中国有句话: “字如其人",这确是一条捷径。今天我们就从弘一法师的人生轨迹和字体发展变化的两条线中去体会认识吧。

这是送给俗友也是挚友夏丏尊的书法:


李叔同(离弘一还有19年),生于1880年,天津名门旺族。5岁时,父73岁去世,然后生母25岁去逝。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中,留下了寡言敏思的习惯。

他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并与诚子建立了美满的家庭。多年后,也是这两个相亲相爱的人,对舟西湖,发出了百年感叹:

妻子:“弘一法师,何为爱?"

弘一:“爱即是慈悲"。

这是弘一向爱妻的诀别,也是向俗世中李叔同的毅然诀别。

"放下",似其心中的写照。


李叔同走的是中国文人传统的学以致仕致业的路子,他在人才辈出的年代像一颗头冠上的明珠,闪闪发光。他是著名的美学教育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拓展者。

他的书法以魏碑为基础,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弘一法师卒于1942年,他的一生是国家最黑暗的时期。

他的身世阅历与曹雪芹有很多相似之处,早年优越,晚年凄苦。但他的"凄苦"是佛爱的播洒,他看到全国百姓流离失所,凄惨无比,再也无心做“高高在上"的老师,毅放弃事业和家庭,走上了以佛度生的道路。

他的悲悯之心为世人所感动,他的律己向佛(百姓)近百年来一致感动着世人。


弘一法师晚年在杭(州)厦(门)泉(州)附近讲学布法,最终仙逝于泉州。

1942年9月5日圆寂,9月1日写下了其一生中最让人喟叹的绝笔---


弘一法师最得意的学生是丰子恺,他继承老师在教育界的衣钵,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绘画家,漫画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和作家等。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吟唱《送别》,来纪念我们心中永远的弘一法师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三亩石院


首先,咱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此问题的主人公: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教育,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篆刻,文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奇才。

那么,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如何?风格咋样呢?浅见如下:

一,成就

弘一法师早期时候,也醉心书法,但好像名气不大,没有像他的文章,歌曲那样深入人心。但是,凡事贵在坚持。特别是剃度出家后,他放弃了诸多艺术和所有的身外之物,但唯有书法,他还在坚持,勤习不辍,心得颇多,成就也颇大,渐入佳境,自成一体:他的书法,融入了谦恭,自然,静穆;他的书法,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别致的淡雅;他用书法书写佛语,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心存仁厚;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语),把我国的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遗憾的是,弘一法师的墨宝存世量很少。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他的书法成就低,这是没有道理的。

二,风格

弘一法师的书法,早期脱胎于魏碑体,笔势开张,飘逸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朴质,温婉;出家后,他更是得书法之精髓,平淡,文静,拙朴,犹如浑金璞玉,拙朴中见风骨,富有乐感和美感。

这是一种升华,一种超脱。

艺术本无止境,对于这样一位僧俗两界都建树颇丰的大家,我们都该心怀景仰,去怀念他,学习他,以此来促进我们自身的进步。


登攀


深入的欣赏一位名人书法作品,对于非专业人士人来说,有些难度。我就从最简单的人物背景和书法知识做一个简介吧!

弘一法师的大名,对于文化界和佛教界都是如雷贯耳的。普通群众可能有些人就不是很了解,但是有一首歌,家喻户晓,那就是他填词创作的《送别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见字如闻乐,读着这段文字,脑子里就响起了熟悉、忧伤的曲调了。


我用两句话来描述弘一大师:浊世一才子,佛界一高僧。

弘一大师的俗名叫李叔同,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未出家之前,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我们讲《道德经》中就常提到“一”,一就是“道”,弘一的意思就是弘道。

知道了弘一法师的“名号”之后,我们再来看他的书法作品。世面上他出家之前的作品不是很多,流传的多为出家之后关于佛法的作品。

他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符合传统的书法法则;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这和他的人生修行是分不开的。

我们来看几幅作品:

“放下”二字,坚劲有力,用墨浓重,似有决绝之意。不禁想起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后与他的日本夫人在西湖对舟绝别之景。

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弘一:“爱,就是慈悲。”  

上面这幅字,就是他典型的佛家书体了,从用笔到字的结构,都能看出此时的心境是那么的平易、安详、明净。我们看这幅字的署名是“晚晴老人”,就知道是他的晚年作品。


上两幅字,都是和《华严经》有关的,第一幅“仁慈估物”是《华严经》中的句子,体现出弘一法师的慈悲心。第二幅的“华香扑鼻”,显然也是指《华严经》,本来“华”和“花”就是互通的,这是一语双关。

“以戒为师”,这幅字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佛教的“戒”和儒家的“克已”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戒为师”,就是要自已管好自已,做到“慎独”。

上面这幅字,从落款上看,是送给他世俗好友夏丏尊的,“勇猛精进”四个字出自《无量寿经》,原意是勤奋修行,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进。

这幅字,是弘一法师的绝笔:“悲欣交集”。是大师一生所悟的总结。这幅字写于一九四二年九月初一,大师圆寂于同年九月初五。有机会,我单独写一篇文章。有兴趣的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一起学习、弘扬国学文化。


广老师讲国学


弘一法师,出家前叫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名文涛,字叔同。1918年出家后,释名演音,法号弘一。

弘一法师具有诗词、书、画、篆刻、戏剧、音乐等多方面成就。在出家后,他五艺俱废,只保留了书法一项,并用它弘扬佛法、广结善缘。

弘一法师书法成就斐然

1999年,《中国书法》杂志评选“中国近代十大书法家”,李叔同榜上有名。这十人是: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李叔同。

中国古代美学对书法的品评,分为:神品、逸品、妙品、能品四个等级。我们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属于神品。李叔同的书法作品,被归入“逸品”,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可谓“无法之法”。

弘一法师在世时,其人品和书品已经被人景仰。据说,连鲁迅、郭沫若这样的文化名人也以得到大师的一幅字为荣耀。

前年,在一场专场拍卖会中,弘一法师的作品《楷书佛三身赞》,以759万元价格成交,成为该专场拍卖价格之冠。

叶圣陶等人把弘一法师的书法归为“释书”,而《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将其归为“禅书”。果真如此吗?

我们试着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其书法作品风格。

一、纵向看,观其一生,弘一法师的书法包含儒、释、道三种精神因素。

青年时深受儒家影响

弘一法师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四书五经教育,青年时期甚至还奔波于仕途。

他的青年时期,恰值晚晴,“北碑南帖”争论甚嚣尘上。此时的李叔同,从儒家“中庸之道”视角看书法,在碑帖间做了较好的平衡。

于碑,他临习了40多种,如《张猛龙》《张黑女》《史平公造像》等,取其雄健峻利之势;于帖,魏晋则追摩二王,唐宋以下则着力于临写苏、黄手迹。

加之他又工诗词、油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修养深厚,横跨诸多领域,这正是儒家要求的“六艺”在李叔同身上的体现。因此,其书法内涵丰富,无人能比。

中年受道家影响

37岁以后,李叔同又开始研究道。他的弟子丰子恺在《怀李叔同先生》一文中说:“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放着道箴。”北宋书法家黄庭坚说:“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因此,弘一法师又把道融入了书法之中,即“道法自然”。

出家后受佛教影响

38岁那年,李叔同出家,变成了“弘一法师”。他保留了唯一的爱好——书法。皈依佛门后,他的书法为之一变。与一般僧人相比,他的书法既具有温文尔雅之外形,又具有内蕴扩张之生命力,最终超越技巧,臻于化境。

所以,他的书法不能简单称为“释书”。更不能叫“禅书”,因为弘一法师不修也不崇尚禅宗,而是修的“律宗”,所以叫“禅书”是常识性错误。

二、横向看,弘一法师书法风格突出,具有五大显著特点——

第一,具有“静和”之美。每个字、每件作品,都是平和、恬静,内含不露。例如他的《法常首座辞世词》。又如他的《佛说阿弥陀经》,楷书,布局平稳,静和极了。但是,其作品又静中有动。

第二,具有平淡之美。弘一法师的书法,不贵显露,贵自然不做作,能在平淡中见到清远的意境,蕴藉之味丰富。他的作品达到了《诗品》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境界。例如,1937年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证明。

第三,具有冲逸之美。其作品具有谦和、淡泊意味。你仔细看,他的作品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一些对联、手札,追求自然之趣味,外在的所谓“法”已经荡然无存。

第四,具有闲雅之美。清闲是其外衣,但是字里行间又能找到北碑的金石味和阁帖的温文尔雅。越到后期,大师的作品越是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半点俗气。

第五,具有法在字内之特点。你看他的字,似乎一味最求情趣,其实是有内在法度做支撑的,笔法、章法、墨法均不懈怠。他的弟子刘质平回忆说:“(弘一做书)聚精会神,落笔迟迟,一点一划,均以全力赴之”。所以,大师做书,看似随性,实则是以理性做罗盘。他的书法,正应了古人的话:“无法而法,是为真法。”

综上所述,弘一法师是一位顶尖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儒、释、道三者精神支撑,具有静和、平淡、冲逸、闲雅和法在内之特点,风格卓绝,为后世范。


#泛文化写作营#


王鲁直


按柯文辉先生的观点,弘一大师的书法成就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1.前期:弘一法师39岁出家,之前的书法创作称为前期。这一时期书风特征:主要由碑字脱胎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笔锋锐利,用笔多侧锋翻转,点画凝重厚实,方折劲健,逸宕沉稳,富有质感和力感,反映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才华横溢和蓬勃朝气。弘一法师先习篆隶、再楷行,最后作草书。虽有多种书体的操练,然其书风仍是古哲风范,显示出扎实的功底,为其书法独开流派打下了坚实基础。

2. 中期:弘一法师50岁左右的书法创作称为中期,是其书风转型并且渐近佛法的过渡期。总体上肉渐减,气渐收,楷书之法渐融其中,并且逐步跳出碑帖影响,字的结体一改从前的矮肥, 变为正方俊挺,笔画也不似从前那么厚重,而是更显瘦硬,力在骨中,平淡冲和,与世无争,佛心流于笔端。中期作品内容多为佛家经典。法师写的佛经不下20部,大都装帧成册,原作成了凤毛麟角,仅有少数影印件传世。遁入空门后,他写了《地藏本原经》向普陀山印光法师求教,印光法师的话令他进行了一次深刻反思,从而使书法的艺术风格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化。他摒除了表面技巧, 用笔犹如儿童般稚拙,逐渐地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清淡宁静,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禅意,“弘一体”日渐形成。

3. 晚期:弘一法师晚年是其书法事业的成熟期。此时的作品一改旧貌,火气尽消,从“绚烂之极”转为“平淡是真”。心境的超脱宁静,成就了“圆润含蓄、和颜悦色” 的书体。书写没有棱角,没有波挑,也没有起笔收笔出锋,点画简洁,线条平来直去,书体狭长偏瘦,稚拙中有些羸弱,返璞归真,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摄于天津市河北区,李叔同故居纪念馆】











落魄江湖一书生


弘一法师在书法上的天赋极高,主要体现在他一生出了两种书法风格。一种是魏碑,一种是他出家以后形成的“弘一体”。

弘一法师出家前魏碑作品

弘一法师出家后作品

魏碑

魏碑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书体。到了宋朝才逐渐受到重视。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从中汲取营养,加入到帖学之中。但真正以魏碑风格为主体的创作风气还是自清朝开始的。自此以后,名家辈出,但真正将魏碑风格写到登峰造极的只有李叔同,即弘一法师。

赵之谦、何绍基、康有为、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于右任、孙伯翔等人都是魏碑大家。但赵之谦有了习气,何绍基仍是以颜体为主要架构,康有为没有魏碑的庄重,沈曾植结构失于变化,张裕钊帖学味道甚浓,李瑞清抖笔书碑过于做作,于右任相比魏碑过于媚气,孙伯翔70岁以前魏碑味道纯正,惜未成风格。只有弘一法师,用笔上完全碑化,真正脱离了传统帖学笼罩,而且结构变化万端,形成了纯正的独具特色的碑学风格。

赵之谦作品

何绍基作品

康有为作品

李瑞清作品

于右任作品

孙伯翔作品

弘一体

书法自两晋完全艺术觉醒以来,书家无数,但都打上了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的烙印。道家风格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儒家风格是颜真卿,而释家的风格则是弘一法师。

据传说,弘一法师出家以后,仍然写着魏碑书风。师父见了以后认为他仍然没有放下凡尘俗世之物。于是弘一法师解散魏碑笔法和结构,形成了一种空灵散逸的新书风。

这种“弘一体”带着其深厚的魏碑功力,线条看似不着意起收,却浑圆劲健;结构看似疏散,却气贯神连。恰将佛家空与静的旨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之,历史上书家无数,但多数终其一生只有一种风格。弘一法师却能出现两种极具特色的风格,而且出家前的魏碑风格达至巅峰,遁入空门的禅意风格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明之书苑


弘一法师在书法方面有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我从事书法艺术40载对弘一法师崇拜至极,是每个书法爱好者学习的楷模。





和志刚两袖清风


弘一法师是令人敬仰的一代高僧,他的书法是佛教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光辉。弘一法师的书法之所以被视为佛门至宝、为世人所珍重,全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太虚大师称:“弘一律师在中国僧伽中可说是持戒第一,其道德与品格为全国无论识者和不识者一致钦仰,为现代中国僧伽之模范者。”“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朱光潜语),这也正是今天的佛门弟子以及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们所应当深思、最应当学习和效法的。

弘一法师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取法于魏碑,笔势开 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 是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 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己表述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 致也。”

弘一法师书法风格独特,这与他出家修行研佛有关,佛学占据了他的整个灵魂,又体现在他的书法世界,字里行间充满着佛学、佛缘、佛意和佛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弘一法师的书法。一、“字如其人”。我们通常都说“字如其人”,把书法与道德和人格等同,这与古人的“以人喻书”不一样。赵壹在《非草书》说:“凡人各具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指出了书法与人的“气血”、“筋骨”、“心手”等有密切关系。

弘一法师的书法就是心手合一的典型代表。点画线条去繁就简,筋骨内敛,绵里藏针,看似润糯,实乃遒劲。可以用三个字高度概括:“简”、“静”、“清”。这也形象地体现了弘一法师弘佛法、除邪念、戒浮躁、求淡然之人生境界。

二、中和之美。明学者、书法家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这是传统儒家精神的理想道德人格。

而这也正是弘一法师一生所追求,体现在他的书法风格中,字形修长、疏秀,收放自如。叶圣陶先生有一段话:“许多字是非常亲和的,好比谦恭温良的君子,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甚为恰当。

三、弘一法师书法呈现“恬静”、“淡然”、朴实无华、自然本真的艺术风貌。证明了书法风格不是一夜能成就的,也不是凭空臆造或一味地创新获得,而必须建立在传统之上、建立在学问、涵养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