鳏、寡、孤、独怎么办,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政策都有哪些?

《礼记》中描绘了孔子构想的理想世界——“大同社会”的景象,其中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废疾者指残疾和患病的人,孔子认为这些人属于贫困人口,他们应该得到照顾,使他们“皆有所养”。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的频发,加之以当时的社会结构,底层人民的生活很大部分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享受生活”。国家以民为本,因此利民、保民在历朝历代都是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和社会一直朝着孔子设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努力着。

而古代时期为这些贫困人口,也有专门的福利制度,一是养老慈幼等匡急振穷政策,二是荒政赈灾制度,同时更是推行礼仪教化。

养老制度,对老年人的福利

养老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都对老年人极为尊重,给予老人优厚的待遇。鳏寡孤独废疾,老年人占了一半,匡急振穷政策养老占主要部分。

《礼记》中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从燕礼,夏后民以飨礼。”对鳏寡孤独废疾者直接进行物质上的帮助是古代国家最常见的做法,例如在《汉书 文帝纪》中:“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三国曹魏时期,“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笃癃及贫不能自存者赐谷。”

鳏、寡、孤、独怎么办,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政策都有哪些?

《礼记》

在汉代,养老制度的一大创举是“赐王杖”,《后汉书 礼仪志》:“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但是不是所有七十岁的老年人都可以获得王杖,获得王杖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认可,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当权者的这种做法其目的很简单,一是表达对老年人的尊重,而更多的是让老年人起垂范乡里的作用。老年人不仅身份地位崇高,而且在赋税、法律方面都有优待。

在汉代,存问制度盛行,存问的意思是慰问,多为存问高年、鳏寡废疾贫苦。《汉书 武帝纪》:“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甚至到了元代,这种存问制度都有记载。在古代,甚至设有“福利院”,即南朝梁武帝年间设立的孤独园,对“单老孤稚”进行帮助。

荒政赈灾制度

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中统计,秦汉时灾荒约为375次,魏晋南北朝约为304次,隋唐约为515次,两宋约为874次,元朝约为513次。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本,灾荒之年便是尸横遍野,饿殍满地,这不仅会造成社会问题,还有可能威胁到政权的稳定,因此救振灾民是必要的。而荒政指的是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赈灾措施,《周礼》就列出了十二条在灾年防止百姓离散的救济政策,不仅要散播粮食,减轻租贷,还要宽缓刑罚,免除劳役,简化丧礼婚礼的流程。

鳏、寡、孤、独怎么办,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政策都有哪些?

《周礼》

汉代荒政制度已经较有雏形,一旦发生灾荒,首先地方进行上报,然后上级官员派人来预估灾情,最后由中央下达救灾措施。

救灾也要防灾,汉代的常平仓是一大创举,《汉书 食货志》:“”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籴是指买进粮食,粜是卖出粮食,常平仓的意义在于,丰年平籴,荒年平粜。

丰年时,农民种出的粮食多,粮价就会下降,此时政府收购粮食,一是可以储存粮食以备荒年,二是可以控制粮价,不会让农民出现有粮卖不出去的情况。荒年时,农民种出的粮食少,粮食不仅不够吃,而且价格还会上涨,这时候政府开仓放粮,一是为了赈济,二也可以稳定粮价,让粮价下调。

常平仓的设置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对后世影响很深,南宋的大儒朱熹就在常平仓和隋代的义仓基础上创“社仓法”。社仓和常平仓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管理人员的设定,常平仓完全是官方调控,而社仓民间成分更大。社仓是民办粮仓,由地方乡绅和政府共同管理,而社仓不像常平仓,背后有国家的财力支持,社仓的运行主要靠租贷,先进行人员登记,春夏时借米给民,秋收时归还,但是要给利息,如果遇到荒年,那就不用归还利息,或者利息减半,等到社仓储量变多是,就不收利息了。朱熹社仓遍行天下的原因是设于民间,效率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义仓、社仓,也都是在常平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万变不离其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穷的问题,还是在于书籍教化。神农尝百草,探究药理医人,而我国古代有多种农学、工学之书,研究工农以富民,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天工开物》,“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终日却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着絲衣,却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明代不仅有《天工开物》,还有一本《救荒本草》。《救荒本草》是一部植物图谱,它展示了我国当时经济植物分类的概况,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书籍。

鳏、寡、孤、独怎么办,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政策都有哪些?

《天工开物》

不仅在明代,早在秦朝,就体现了当权者对工农业发展的重视,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之时,都特意留下“医药”、农家经典”这类书籍。随后有西汉的氾胜著《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宋代陈敷著《陈敷农书》,元代王祯著《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都是经典的农学之书。

而礼仪教化,也是重要的一项,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公孙度令行海外,很多士人流寓辽东,教化一方。王烈,邴原、王烈、管宁、国渊、刘政等人都曾为了躲避战乱而至辽东,这为当时辽东的社会风气的改变,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处理文盲这一项,我国是一个优良典范。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我国的成人文盲率高达80%,国家意识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大力推广识字运动,扫除文盲,在50年后,我们看到了这项措施的重大成果,我国共扫除文盲2. 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从目不识丁到人人认字,这是殊为不易,难能可贵的。

管仲有一句话非常著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华为总裁任正非央视在面对面采访中说道:“如果我们农村的孩子,二三十年以后,好多都是博士硕士了,这会为国家在新的创新领域去搏击,争取国家新的前途和命运。”教育是基础,知识创造财富,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