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慶府焦作全國重點文物(二):朱載堉墓


懷慶府焦作全國重點文物(二):朱載堉墓

朱載堉,是明宗室鄭薛王朱厚烷之子,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聖"之稱)、歷學家、數學家

。(1536年--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漢族,祖籍安徽省鳳陽縣,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七代孫,鄭藩王族嫡世。其父鄭恭王朱厚烷能書善文,精通音律樂譜,載堉自幼深受影響,喜歡音樂、數學,聰明過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僅10歲的載堉就攻讀《尚書盤庚》等史書,並封為世子。朱載堉自幼喜歡音律、數學。對古代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創建了十二平均律。這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朱載堉的科學貢獻是巨大的,他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富有創造性的學者,是明代科學和藝術上的一顆巨星,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朱載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懷慶府焦作全國重點文物(二):朱載堉墓

1986年在沁陽市山王莊鄉張坡村九峰寺舊址發掘出土。該碑為其子朱翊錫、朱翊鈦在其父逝世十三年後刻立,因朱載育遺囑死後不立神道碑,或立無字碑。故此碑刻而未立,只陳放在朱載育所住的九峰寺生詞屋簷下。1938年冬,日寇侵略沁陽,火燒九峰寺,致使此碑炸裂數百塊(今存殘碑為其中最大一塊)。事後當地群眾為了保護殘碑,就地挖坑埋於地下,至1986年4月由縣博物館發掘出土,遷至博物館收藏。明代。厚43釐米、寬109釐米、殘高116釐米。該碑為長方體,已殘缺不全,現存碑面為不規則的四邊形,計17行,足行25字,王鐸撰文並書丹,行草體。存文簡述了朱載堉家世、生平、尤其詳載了朱載堉的卒年"距既魄止九月乃薨年七十有六"及治喪時間、地點"壬子三月二十六日葬九峰之源"。

該碑為明代書法家王鐸撰文並書丹,全文1774字,行草書體,記述了朱載堉的生卒年月和一生的光輝業績,詳載了被遺失的八部著作書名,補充和糾正了記述有關朱載堉的部分史料,解決了學術界長期探討的辭爵讓國、隱居著述等重大問題。是研究朱載堉生平和明代科學文化史的珍貴史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書法藝術價值。


懷慶府焦作全國重點文物(二):朱載堉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