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從西方人文主義的視角看溥儀動盪不安的一生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尊龍、陳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

這部電影於1987年在意大利上映,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獲准進入故宮拍攝的影片。這部電影無論是從演員、配樂、畫面色彩等多個方面看都值得玩味,於1988年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等九個獎項,成為世界歷史上一部永久的經典。

《末代皇帝》講述的是大清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從幼時繼位,經歷中華民國時期被推翻、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人虜去做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再到抗戰勝利被當作戰犯進行改造的故事。

電影敘事分為兩條線進行:

  • 主線是溥儀被當作戰犯進行改造,在管理所對過去的事情進行回憶核實,後來因為表現良好提前釋放在新時代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 副線是溥儀從幼年時繼位一直到他被俘的動盪不安的青年生活。其中對過去內容的展現穿插在作為戰犯改造的回憶中,整體情節設計很巧妙。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講述的是由一位外國人的視角講述中國的歷史。在影片中,導演不僅展現了溥儀作大清最後一個皇帝的無能、做傀儡皇帝等讓人不恥之事,更是從人文主義的視角展現了溥儀作為一個“人”的無可奈何與身不由己。同時出色的視聽效果與拍攝手法讓影片的表達更加有內涵與深意。

這篇文章,我將從視聽藝術、隱喻手法與電影所蘊藏的人文視角來解析這部經典的電影。

《末代皇帝》:從西方人文主義的視角看溥儀動盪不安的一生

01、視聽藝術:濃郁的色彩和勾人心絃的音樂既是表現了晚清的奢靡破敗,也展現了溥儀這個人物所面對的不可抗拒的束縛和內心的孤獨悲傷

電影用色濃郁,光影交織,音樂總是貼合情景與人物內心,視覺與聽覺的交織中,給我們藝術地還原了一個晚清的面貌,音樂中的悲傷與無奈,也把溥儀沒有言說的內心情感表現出來。色彩的運用在對溥儀宮內生活的展現時運用得最為典型。

①視覺藝術:色彩與光影幫助敘事,同時也微妙地展現人物的內心

這部影片大量運用冷暖色調的對比,光線明暗的對比以此形成反差,增強敘事效果、表達複雜的人物感情。

影片開始,幼年溥儀被慈禧太后召進宮。偌大的宮殿,幾十根金色雕龍柱子佇立宮殿之中,兩側擺放著面容凶煞的雕像,畫面渾濁昏暗。大殿中,慈禧太后穿著雍容華貴的服飾,衰弱地躺在高高架起地座椅上,身邊許多削瘦、膽怯的公公侍女。旁邊巨大的窗戶上光線斜照進大殿中,空氣中的灰塵都能看見。

這個場景是溥儀第一次進宮,宮殿裝飾依舊有華貴的色彩,但是清冷的大殿,空氣中的灰塵也告訴我們,這個皇室現已是破敗不堪、徒有其表了。幼年的溥儀懵懵懂懂,渾然不覺,但是從置身其中的那一刻開始,這破敗的皇家把最後的“權力”給了他,也讓他幾乎一生都受此所累。

隨著溥儀的成長,光影色彩也在不斷地變化。幼年時昏暗渾濁,當他的老師莊士敦出現時,畫面變得明朗起來,也暗示著他的內心在老師的影響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影片以光影色彩襯托人物心理的手法,既豐富了觀眾的視覺效果,又將影片內涵蘊含其中。明黃和暗紅色既是明亮華貴的宮廷和權力的象徵,也是牢牢不可擺脫的牢籠;光和影就是溥儀複雜的一生和糾結的內心表現:當好人還是壞人,順從還是反抗,選擇權都不在他。

《末代皇帝》:從西方人文主義的視角看溥儀動盪不安的一生

②聽覺藝術:背景音樂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情感,展現人物命運

影片的原創背景音樂由坂本龍一、David Byrne、蘇聰三位作曲家共同完成,運用了鼓、二胡揚琴等音色特別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也有西方交響樂的恢弘演奏,悲愴生動、大氣磅礴,很好地展現了溥儀這個人物內心得權力、慾望、糾結與痛苦。

影片伊始,慈禧太后大隊人馬去接小溥儀進宮。背景音樂緊張,扣人心絃,急促的絃樂將觀眾的情緒拉到制高點,在有節奏的緊湊絃樂中,將軍念出詔書,而後二胡聲起,帶起一陣陣哀怨與無奈。交響的絃樂與二胡聲相交織,溥儀的母親哭著將他交給了奶媽。

這段音樂是緊張的,令人害怕的。急促的演繹中我們可以相知道,幼年溥儀的離開,是他這動盪不安的一生的開始,是他命運轉變的開始。而悲情的二胡聲中,我們還可以聽到影片暗含的對溥儀命運的同情。

在溥儀大婚的當日,音樂是略微俏皮輕鬆的。歡快跳躍的打擊樂叮叮咚咚,溥儀在這天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他的皇后婉容。音樂在輕鬆俏皮之中又不乏大氣之感。音樂中的輕鬆把溥儀的愉快傳達給了我們,但是歡快中仍然不缺乏的大氣也提醒著我們溥儀的身份,也表現出宮廷的束縛之感。

影片恰到好處的音樂,既扣人心絃,抓住了觀眾的耳朵,更重要的是貼合了人物的經歷,展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在聽覺的維度上增加影片的內容,豐富影片的內涵。

《末代皇帝》:從西方人文主義的視角看溥儀動盪不安的一生

02、隱喻手法:以物喻人,揭示溥儀悲劇的命運

隱喻手法是電影中常見的手法,以此在敘事中藉助外物來進一步深化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時候一個元素運用得當往往會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中隱喻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穿越時空的宿命感,將溥儀這個人物的無奈的命運含蓄又赤裸地表現出來。

①蟈蟈:超現實主義手法中表現歷史更迭,生命傳承

蟈蟈的出現就是本片的一大亮點。幼年溥儀登基時,群臣朝拜跪在大殿外。他不知此情此景意味著什麼,一路沿著臺階走向下,被一位大臣手中竹筒裡的蟈蟈聲吸引,在“萬人之上”的時候,他最心儀的東西只是一個小蟈蟈。

幼年的溥儀單純無辜又別無選擇,踏入宮殿的那刻起,權力的束縛就跟隨了他一生。多年後老了的溥儀參觀故宮,那曾經是他的家,那個現在只能供人參觀的椅子他曾經站在上面玩。他從這個座椅後面拿出了一個竹筒,裡面跑出了一隻蟈蟈。

穿越幾十年光景還是回到了原點,按理說這隻蟈蟈不會活這麼長的時間,導演這麼安排忽略了時間的流逝。蟈蟈將我們帶回幾十年前,那個被蟈蟈吸引的小孩子,經歷幾十年滄桑鉅變,成為了一個普通的老頭。

世事浮沉,但是在這隻蟈蟈卻絲毫不受影響。超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了一種生命的傳承。年幼時大臣手裡的那隻蟈蟈代表的是溥儀的純潔與天真,那麼都年後的這一隻蟈蟈則代表著故事的終結與新的故事的開始。

《末代皇帝》:從西方人文主義的視角看溥儀動盪不安的一生

②門:象徵著溥儀一生中所受的束縛,無奈在門前一覽無餘

門這個意象在影片中多次出現,溥儀與自己心愛之人,與自己想抓卻抓不住的人一次次地被門分隔開。門代表著溥儀受到的束縛,表現了溥儀的無能為力與絕望。

  • 影片中溥儀想要出宮探望逝去的母親,拼命地奔到宮門前,眼睜睜地看著守門侍衛將門封死,無論他怎麼叫,都沒有人聽他的命令將門打開;
  • 婉容在被日本人送走時,他急匆匆從樓上趕下來,看著逐漸駛向遠處的車輛,他拼命追趕,面對緊閉的大門,只有無力地喊“開門”;
  • 溥儀被溥傑帶著爬牆看到袁世凱稱帝一幕,他走下城牆發現大門被牆堵死……

關閉的門、被堵死的門是為了防止溥儀與外界聯繫,是守舊派作繭自縛想要守護好自己僅有的城池。溥儀作為“皇帝“,卻沒有權力打開一扇門,因為他僅僅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是一個擺設。

門代表著阻絕、隔斷,形象地表現了溥儀所受到的束縛,表現了他面對控制的無能為力,更加立體地展現溥儀作為末代皇帝可能的真實情況。

《末代皇帝》:從西方人文主義的視角看溥儀動盪不安的一生

03、人文主義:影片用具有人文主義關懷的視角講述著溥儀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了溥儀“皇帝“背後的悲哀

我認為這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導演講故事的態度,導演沒有刻畫大是大非,腥風血雨的權力鬥爭,而是把鏡頭集中在溥儀身上,具體地展現他在一生中的遭遇,展示他的情緒與內心。

①溥儀是皇帝,卻更像傀儡,他無法選擇命運,只能被歷史推著走

影片中溥儀做了兩次皇帝。一次是被慈禧召見進宮做了皇帝,而是被日本人騙到偽滿洲國做皇帝,但是兩次做皇帝,都是有名無實。

做大清的皇帝,是守舊派為了留住自己的城池、為了欺騙自己而給他設置的一個虛名,他們需要一個主子來伺候,來延續之前的傳統;在偽滿洲國,日本人為了營造一個假象控制著他。

第一次做皇帝不是他自己的選擇,第二次他以為自己有選擇,可是殊不知即使他不願意去做這個皇帝,日本人可能也會逼迫他去。

所以溥儀這一生前半輩子看似在錦衣玉食中生活著,但是一直都是名存實無的皇帝。電影通過對大環境、對其他人物的刻畫,營造出一種悲傷無奈的氛圍,告訴我們溥儀的命運似乎註定是這樣悲慘的,他是沒有選擇權力的。

《末代皇帝》:從西方人文主義的視角看溥儀動盪不安的一生

②從不平凡到平凡,除了從帝王的角度看待他,我們更要從一個“人“的角度看待他

古往今來,人們都樂於從功績來判斷一個皇帝,但是這部影片從西方人文主義的角度,向我們傳達出了這樣一個信息:對於帝王,我們不僅可以從一個統治者的角度去批判審視他,也可以從一個“人“的角度去看他的遭遇。

小時候的溥儀在宮中,太監告訴他“您想幹什麼都成“,而實際情況是他有名無實被軟禁在宮中,當他想要查看銀兩用度改革宮廷的時候,資料卻被一把火給燒了;在偽滿洲國他想要實行自己的權力,可以一番話說出口,那些官員政客們全都走光了……

影片中正是通過對溥儀幼年時天真單純的描寫,對他自信滿懷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的展現把一個更加立體的溥儀展現在觀眾的面前。通過對他的性格與內心的細緻刻畫,讓我們更加了解他的想法,也讓這個人物離我們更加親近。

當溥儀改造出來過上平凡人的生活後,影片的人文情感更加地展現出來。做傀儡皇帝,在外人看來是背叛國家地事情,但是他依然能夠通過改造提前釋放,成為千萬個普通中國人中的一個平凡安穩地生活著。

當溥儀穿著灰色中山裝騎著二八自行車和無數人一起走在新中國的街道上的時候,觀眾甚至很難從屏幕中將其分辨出來。歷史是永遠前進的,功和過都留給旁人分說。

《末代皇帝》:從西方人文主義的視角看溥儀動盪不安的一生

總結一下:

這部影片從一個西方人的視角講述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更加客觀的。電影視聽俱佳,隱喻出色,淋漓細緻地展現了溥儀的一生跨度60多年,也展示了這六十多年見中國社會面貌的風雲變幻。其中不免有對西方文化的讚美,但是在對溥儀一生的展現中,把他的愛、恨、愁、怨、悲等都展現出來了,讓人看過之後充滿深思。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