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雙城故事》,其後的陳可辛式愛情片及其他

以“歲月流聲港影港樂”為主題的第七屆香港電影展,今年陸續在北京、上海、重慶、深圳等多個城市亮相,從7月持續到年底。像歷年一樣,本屆影展志在通過集中放映內地香港合拍電影風潮到來之前,香港本土製造的10餘部影片,讓影迷重嘗地道的港片味道。


不過在列本屆影展的《如果·愛》與《武俠》,雖然都出自香港名導陳可辛之手,卻並非純粹的香港電影。前者屬於陳可辛短暫推行過的“泛亞洲電影”計劃的產物,由他和製作班底帶著濃郁的香港思維,在內地首度大量取景拍攝完成,後者是他順應內地影人拍攝《英雄》式的武俠大片風潮,不得已的跟風之作。

兩部影片除了表明,即便是後來被公認為香港眾多“北上”的導演裡最為成功的陳可辛,也經歷過對內地市場的摸索與適應過程,《如果·愛》的不俗口碑與《武俠》的兩極分化,亦說出陳可辛擅長處理現代情感故事,而非古裝快意恩仇。前者的證據遍佈他導演及監製的大部分影片,後者可從他翻拍自張徹《刺馬》的《投名狀》,或者監製的《血滴子》等中找到近似的佐證——即使他讓古裝武俠動作片裡的主人公於打打殺殺中闖出一條情感的血路,觀眾也不買賬。

電影《雙城故事》,其後的陳可辛式愛情片及其他

《如果·愛》的多數場景在北京完成拍攝

細看陳可辛現代題材的情感電影,又有個體愛情與友情、家庭親情及社會情愫層面的區分。但無論感情的天地是小或大,屬於何種類型,陳可辛考察流變的方式不曾變過,均用跨年代作為度量衡。其中他的愛情片,又常常設置階層、年齡、價值的分歧或差異,讓愛情身披悲苦、嬉鬧、歌舞、恐怖,甚至反串、同性的外衣,既在友誼的邊緣行走,帶出不確定性,又深入生活的心臟,與社會現實發生不為地域所囿的關照。

電影《雙城故事》,其後的陳可辛式愛情片及其他

《甜蜜蜜》劇照

從導演處女作《雙城故事》到最負盛名的《甜蜜蜜》,從性別迷亂的兩部曲《金枝玉葉》到用驚悚包裝真愛的《三更之回家》,從試水內地的《如果·愛》到最新監製的《喜歡你》,莫不如此。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既由陳可辛自身的性格與經歷決定,也是香港或內地大的創作環境使然。而追溯他的創作,《雙城故事》成為不會斷流的源頭。

電影《雙城故事》,其後的陳可辛式愛情片及其他

《三更之回家》劇照

三角戀愛糾糾纏纏,靠死中斷

陳可辛對電影的最早認知來自父親陳銅民。作為泰國華僑,陳銅民曾在香港做過電影導演。陳可辛1962年在香港出生後,兒時受父親影響觀看過大量影片,也有深入片場體驗拍片氛圍的經歷。但他並沒從小便立志要做導演,相反父親事業的並不順利,讓他養成始終審慎看待電影行業的眼光。

1974年,陳可辛12歲時,陳銅民決定結束看不到前路的導演事業,帶著家人回到泰國,陳可辛無奈告別他熱愛的香港。不過他時常以獨自回港度假的方式,一解思念之情。成年後他遠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歷史專業,與電影的交集幾乎中斷。

不過1986年的暑假期間,去泰國拍攝《英雄無淚》的吳宇森需要一名會說泰語、英語及中文的翻譯,陳可辛經父親推薦成為劇組一員,陰差陽錯進入電影圈,並在摸爬滾打幾年之後,得到心中“一輩子的大哥”曾志偉的鼎力相助,於1991年交出導演生涯首部電影《雙城故事》,並在曾志偉飾演的同名角色志偉身上,投注自身經歷。


電影《雙城故事》,其後的陳可辛式愛情片及其他

初進電影圈時的陳可辛與曾志偉

片中在香港度過愉快童年的志偉,10歲左右時跟隨生意失敗的父親去了舊金山,多年後回港投奔譚詠麟飾演的兒時夥伴阿倫。兩人雖然多年未見,情誼有增無減。女主角張曼玉的出現,讓志偉以為他在友情、事業之外,又能收穫愛情,但事實卻是他的養雞場隨一場颱風化為烏有,還沒向美人表白,美人已被朋友抱走。遭受多重打擊的志偉再度出走香港,成為一名四處漂泊,偶爾回港的海員。


《雙城故事》裡除了埋有陳可辛的經歷,他後期電影的要素,比如為了夢想在世界各地遷徙的異鄉人、不期然遇到但有一定懸殊的愛情、情感暫時讓步事業、糾糾葛葛的三角戀情等等,均顯現雛形。而三角戀愛的最終結果,往往是後來插入的一方以死亡的形式“退出”,起初相愛的兩個人迂迂迴回重又牽手。陳可辛自稱他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並非虛言。

影片中阿倫如願以償成為歌手並迅速走紅,與普通上班族張曼玉的愛情裂痕越來越大,可是一度成為張曼玉情感寄託的志偉,卻缺乏趁虛而入的興奮,他自知大限將至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是撮合在舊金山陪著他的阿倫與張曼玉重歸於好。到了《甜蜜蜜》,在香港討生活的兩個內地人黎明與張曼玉,一個只求安穩的工作,一個要幹出一番事業,愛情之間隔著野心的鴻溝,幾經波折後的街頭對視一笑,靠曾志偉在美國另一座城市紐約的街頭死亡間接成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