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奇穆王國,是印加帝國強盛的一個關鍵

印加帝國是印加人(克丘亞人)於11—16世紀在南美洲建立的一個帝國,首都位於今日秘魯的庫斯科。印加帝國的核心區域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其版圖覆蓋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

“印加”一詞在當地的克丘亞語中是“國王”的意思,這個帝國的真正名稱是叫“塔王汀斯尤”,意為“四州之國”。因為該帝國除了首都庫斯科城以外,劃分全國為四個州:東部為安蒂州(安第斯州,首府推測即馬丘比丘城),西部為孔蒂州,北部為欽察州(首府即基多城),南部為科利亞州。


戰勝奇穆王國,是印加帝國強盛的一個關鍵


印加人(克丘亞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魯的高原地區,後來他們在曼科·卡帕克(開國君主)的帶領下遷徙到了庫斯科,建立了一個很小的庫斯科王國。

庫斯科古城位於秘魯安第斯山脈海拔3410米的東安第斯山脈豐饒的山谷中。這裡氣候宜人,崇山峻嶺和蔥鬱的林木圍繞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稱。在克丘亞語中,“庫斯科”,為“肚臍”之意。。11世紀初期,印加開國君主曼科·卡帕克興建了這座城市,以作為王國的首都。

庫斯科王國在帕查庫特克 (1438-1471)的統治之下,開始了印加歷史上非凡的領土擴張。起先,印加人順著庫斯科城東西二側的阿卡利亞河的二條支流阿魯裡馬克河和烏魯班巴河向下遊擴張,一直到亞馬孫平原的拉蒙塔尼亞地區;然後回過頭來,向上遊擴張,翻過分水嶺。來到了的的喀喀湖邊。


戰勝奇穆王國,是印加帝國強盛的一個關鍵

庫斯科附近


到了圖帕克·印卡的統治時期,在北部,離開了阿卡利亞河,翻越分水嶺,印加人來到了馬拉尼翁河流域,然後順河往北發展,到了山區與亞馬遜雨林交界處,離開河谷,置海岸邊的奇穆王國而不顧,順著山脊往北,橫掃今厄瓜多境內的小國與部落。

奇穆王國,位於今秘魯北部沿海地區,都城為昌昌(今秘魯特魯希略市近郊)。約公元850年,奇穆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奇穆王國的都城昌昌佔地約20平方公里,位於秘魯北部海岸,這是哥倫布到達美洲前南美洲最大的城市。奇穆王國的領土順著海岸伸展了1000公里.

奇穆人文化的一個特色是對月亮的崇拜,而不是像印加人一樣崇拜太陽。奇穆人將太陽視為破壞者,這可能是由於他們所處的海邊沙漠地帶太陽過於毒辣的緣故。

1470年開始,印加人開始進攻奇穆王國,到1476年,滅亡了奇穆王國。奇穆王國不僅富有,而且強大。隨著這次決戰的勝利,南美洲剩下的小國中幾乎再沒有能夠挑戰印加帝國的國家存在,更不用說阻止印加帝國的擴張了。

在瓦伊納·卡帕克(1493-1527)統治期間,帝國全力南擴,東南到阿根廷的圖庫曼,南邊直到智利的毛利河邊。在北邊,領土也有所擴大,將瓜亞基爾灣區和哥倫比亞帕斯托地區收入版圖,並建立基多城,並以此來統治帝國的北部地區。在瓦伊納·卡帕克統治時期,印加帝國達到了極盛!


戰勝奇穆王國,是印加帝國強盛的一個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