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春運丨那些與時間賽跑的年輕人,選擇了將父母接到大城市

這幾年,春運似乎出現了一種反向變化。


根據鐵路方面的數據,春運方向客流已經出現了連續4年的增長了,增幅9%。

反向春運丨那些與時間賽跑的年輕人,選擇了將父母接到大城市

新華社發佈消息,2020年春運正式打響發令槍!40天時間內,預計有30億人次出行。


多麼龐大的數字!所以,這也是反向春運那麼備受關注的原因。


在中國,春運是一種“特色”。彭博社稱,中國春運足以讓任何國家的基建癱瘓。


反向春運丨那些與時間賽跑的年輕人,選擇了將父母接到大城市

春運,何時成為了一種“中國特色”?全球規模最大的年度大遷徙在過去數年裡被一場場上演,數千萬中國人擠進火車、飛機和汽車,踏著春節的鐘聲趕回家。


中國春運始於哪一年無從可考,但在國人記憶中,春運是伴隨著“民工潮”出現的。由此,可以推斷出,區域經濟的發展導致了民工外出尋覓工作機會,過年返鄉過節。

檢索《人民日報》數據庫,第一次出現“春節客運”字樣是1953年,消息表示:今年春節旅客將比去年同期增加100萬人,為了解決春節期間人多車少的問題,鐵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節客運。

1954年春節,問題變得嚴峻,1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做好春節期間鐵路客運工作》短評,說春節是“一個客運高潮”。

不過,現代意義上的“春運”第一次出現在1980年的《人民日報》上,從此,“春運”成了年度大遷徙的一個關鍵詞。

檢索1981年至2008年6月的《人民日報》圖文電子版,從那時至2008年3月3日當年春運結束,“春運”在《人民日報》的標題中出現518次,而同期在《人民日報》刊登的消息、通訊、評論和各類文章中,有1621篇出現過“春運”字樣。

總的趨勢是一年比一年用得頻繁。

其中,2008年的春運尤為驚心動魄,因某些區域遭遇大雪和冰凍,導致鐵路幹線大量列車延誤或停駛,廣州火車站有上百萬旅客滯留,整個車站廣場都是黑壓壓的人群。2008年2月25日《人民日報》報道:鐵路旅客發送量達到1.786億人次,相當於每天搬走一座特大城市。


估計將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加起來,也比不上這每年一度的春運。

並且,這種現象越演越烈,2012年,春運首次突破30億人次大關,比2011年增長9.1%。4年後,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出現拐點,春運人次有所回落,這一年,全國流動人口總量為2.47億人,比2014年下降了約600萬人;2016年全國流動人口規模比2015年份減少了171萬人,2017年繼續減少了82萬人。

但是,從近兩年起,隨著年輕人口回鄉的減少,我們對春運有了另一個說法,那就是反向春運。


反向春運丨那些與時間賽跑的年輕人,選擇了將父母接到大城市

中國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李文新曾總結,近年來,鐵路春運傳統高峰的反方向客流,即所謂的“反向春運”,每年有約9%的增長。而也有數據顯示,今年在全國範圍內,預計廣州、北京、重慶、上海等城市的遷入人口將大幅增加。


反向春運丨那些與時間賽跑的年輕人,選擇了將父母接到大城市

對於春運人口流動,在哪過年是人們的權力。不過,從宏觀角度看,春運是處於高速城鎮化中的中國的縮影,出現了一個新面貌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向春運”呢?

經濟學家吳曉波旗下公眾號曾這樣總結:

第一,購買車票更容易了。在春節期間購買返鄉車票,不僅要承受高票價、黃牛票的負擔,還會有搶不到票的風險;而反向春運的票更容易購買,且部分機票價格甚至比高鐵票價還便宜,因此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反向春運的浪潮中。

第二,家庭核心發生了變化。以前有個說法叫做“有父母的地方就有家”,而今天似乎變成了“有孩子的地方才是家”。不得不說,隨著更多年輕人走向職業崗位,他們已經逐漸成長為職場主力,這也使得反向春運成為了可能。

第三,旅行過年正在興起。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新中產階層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旅遊這種方式來過新年。

我們可以將上述的那些觀點總結為觀念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不像以前那樣根深蒂固,回老家過年。相反,他們也樂於接受新事物,擁抱新事物。

今年剛好是春運的四十週年,時間上算,幾乎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步的。

但就在這四十年間,很多春運細節都慢慢變成記憶。

從通宵排隊買火車票,到電話購票、網絡訂票再到現在的移動支付、乃至刷身份證直接進站,都是社會的變遷。我們的體驗是,方便了。

由此,我們可以回到上面那三個論點,可以知道,人們現在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可購票。互聯網包括手機APP售票量,已經佔到了總售票量的6成以上。

而過去一邊倒的“單向流動”格局,隨著便捷的交通,購票等方式,也有了變化。“反向春運”比例逐年提高,接家人來到北上廣深等中心城市過年的現象也越來越常態化。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年輕人成為職場主力後,擁有的經濟能力足夠帶父母家人一起旅遊。


某種程度上,春運可以說是中國人口流動的晴雨表。


據說,飛豬統計了一份數據,那些接父母來奮鬥的城市過年的人們,兩年來保持了平均30%的增幅。


反向春運丨那些與時間賽跑的年輕人,選擇了將父母接到大城市

這一現象也符合近年來春運數量回落的現象。這些年會出現反向春運的聲音,大抵時代的割裂感更濃了。


現在,我們身邊無不充斥著各種高科技產品,幾乎踏入了物聯網時代。但這並不是說就此改變了春運的軌跡,以前有人說過,一個壯麗又悲情的春運時代正在結束!然而,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中國特有的春運現象,還將長時間繼續。

因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沒有解決,那就是區域發展的失衡問題,這需要長期時間的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