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小学生的元旦汇演都是自编自导自演

一年一度的元旦节即将来临,在迎接新年的喜悦之余,老师、同学和家长们却又多了一份紧张,因为元旦文艺汇演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随着“起跑线”之争,现在的小学生已经不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学生,才艺水准也完全不是我们那个年代可以比拟了。许多小朋友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已经参加了各种专业的培训,甚至开始了各种考级的辛苦历程。

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业余文艺汇演,即使是小学生层面的,也在设备、服装、道具、内容等方面都向专业化迈进了。老师和家长们也必须忙碌起来,要比孩子们更加积极。倒不是说现在的孩子就不如以前聪明或者说独立,而是因为现在的竞争,如果单纯靠孩子们自发,做出来的东西实在拿不出手。不是我们太弱,而是对手们都太强大了。

那个年代,小学生的元旦汇演都是自编自导自演


往事如烟,我们的小学时代,对儿童节非常重视,儿童节的文艺汇演都是全校统一、乡镇所有学校统一演出并评比。因此都是大型节目,可以说是完全官方化的。元旦则就轻松许多,一般都是学校自己组织,各个班都要出节目,学生自己报名参加。整个汇演的时间长度相当灵活,只要报名都可以登台,也不需要彩排,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

班主任老师一般会根据全员参与的原则,先组织一个大合唱,然后再指定有特长的学生准备一两个拿得出手的节目撑门面。其余的,就由学生自由组合,自己排练了。

那时候,除了上学,就是帮家里做家务,干农活,电视也很少,阅历和眼界都很有限。而且,大家的家庭背景几乎清一色的农民,你会的东西大家都会,所以也实在谈不上有什么特长。唯一比较容易想到,并且有一定趣味性的,也就只有小品了。于是,大家通常找几个玩得好的小伙伴一起,搭伙演个小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的小品,第一步当然也是编剧。

有些小朋友实在没啥想象力和编剧能力,就直接使用现成的。那时候课外书资源也很匮乏,现成的资源主要是课本,于是课文故事就成了小品题材的一大类。比如:《乌鸦喝水》、《狐假虎威》之类的出镜率就非常高。虽然,重复率很高,但是因为大家都很熟悉,小演员随便怎么比划,大家都能看懂,反而容易引起共鸣。


那个年代,小学生的元旦汇演都是自编自导自演


那个年代,小学生的元旦汇演都是自编自导自演


还有一类小品的内容是课外的,但基本上以警察抓小偷为主。不知道怎么回事,男生一般就想演警察抓小偷。情节也非常紧凑,其实就是超级简单:小偷先东张西望,然后找到目标道具,好开心,然后过去撬锁,然后演警察的小朋友们冲上去,跑,追,然后抓住,押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简单吧,但每当演到这个时候,总能收获最热烈的掌声。

那个年代,小学生的元旦汇演都是自编自导自演


有了剧本当然就得选演员了。虽然,是几个小伙伴一起,人员已经事先确定了,但角色分配也是个大问题呀。有些小伙伴就不喜欢演乌鸦,说是妈妈不让演;也有的不想演狐狸,觉得狡猾是贬义词;更多问题是全都演警察,小偷的演员太稀罕了。

具体角色的分配方式,大体上有三种:

剧组的组织者,一般都是比较有想法的,也是更有说服力的,通常会把老虎、警察这些正面角色留给自己和自己认可的小伙伴。

有资源、道具者,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角色,比如有的小朋友自己有一顶小警察的大盖帽子,而他是不愿意把帽子借给别人的,只能他当警察喽。

如果实在是吵吵闹闹,解决不了,班主任老师只好进行外部干预了。老师会耐心地讲:演小偷又不是真的小偷,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你是好孩子呀。因为你的眼睛很有神,只有你才会转眼珠子,其他同学根本就演不了狐狸呀!

导演?没错,演员角色确定以后就是导演了。谁?所有演员都是导演呀。虽然闹着玩一样,但是也要有点专业精神的,如果演得实在不像样子,也会被其他导演给“咔”掉的。

虽然没有彩排,但是班主任老师还是要亲自把把关的,毕竟到汇演那一天,每个节目也代表着集体的荣誉呀。这时候,老师就成了场外导演,也会帮着修改台词。修改台词主要是得文雅一点,因为那时候普通话并不十分普及,有些台词实在上不了台面,老师得帮着修饰修饰。

道具,当然要有啦。既然是上台表演,至少也得有个三分像呀,道具当然不可缺少。那个条件下,道具是绝对不可能花钱买的,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DIY(Do it yourself)。比如说:需要三名小演员演警察,至少一名戴大盖帽,一名穿上军绿色的上衣,另一名拿支玩具枪,虽然不是很齐整但意思也到了。比如演蝴蝶,至少也得从家里找一条花花绿绿的头巾披着才像个样子嘛。

看了现在小朋友们的乐器、歌舞、脱口秀,我们那时候的节目的确很初级,但也留下了一丝美好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