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瘟疫對我國古代的影響有多大?

東臨碣石162


瘟疫是惡性傳染病的統稱。比如:非典、鼠疫(黑死病)、流感、天花、霍亂等。一般來說都是由細菌、病毒等引起的,致死率較高,傳播性較強;且古代醫療條件落後,信息傳遞滯後,一經傳播將會出現大面積的死亡。

瘟疫在中國歷史上早有記載,從上古時期、漢朝、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都有史實記載。

甲骨文中也提到“蟲、蠱、瘧疾”等字樣。《山海經》裡提到了“癘”等,這就是所說的“瘟疫”。

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中的陳琳、徐幹、應瑒、劉楨均死於瘟疫。

公元1580年,《山西通志》中記載,“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早晨染病,傍晚就死亡了,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中國曆朝歷代都設有專門監控瘟疫的官職,用來監控民間是否爆發瘟疫,可見古代統治者對瘟疫的重視。

瘟疫與戰亂是一對孿生兄弟,瘟疫大面積的流行,百姓大量感染死亡,生者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導致戰爭的爆發;同樣戰亂也會導致瘟疫的大流行。

如義熙元年(405年),益州大族譙縱據四川,自稱成都王。義熙二年(406年),劉裕派遣劉敬宣率兵五千人伐蜀。義熙四年(408年)九月,敬宣部隊勢如破竹,到達遂寧郡之黃虎,譙縱請求後秦姚興出兵,姚興遂派遣平西將軍姚賞等率兵增援,黃虎之戰中劉敬宣前進受阻,雙方相持六十餘日,敬宣部隊糧草啖盡,此時疾疫大起,「死者大半」,敬宣下令退出四川。到建康時,士兵十不存一。

大多瘟疫會影響古代統治者的統治,跟隨著改朝換代;瘟疫會影響糧食產量,而糧食產量的降低會導致百姓餓死,也就會出現暴亂。

如崇禎年間,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過半”,疫情傳到河南地區,“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崇禎十六年,天津也爆發肺鼠疫:“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因為瘟疫的大面積流行,致使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明朝滅亡。

綜上所述,古代瘟疫對我國曆史影響非常之大,可以改朝換代,改變文明進程。





小小飛賊


先不論對我華夏國的影響,先看看別的國家怎樣!

1、米蘭大瘟疫(1629年-1631年)

1629年至1631年,意大利爆發了一系列的鼠疫,通常稱為米蘭大瘟疫。包括倫巴和威尼斯,此次瘟疫造成大約28萬人死亡。米蘭大瘟疫是黑死病開始後的所有流行性瘟疫中的最後一次大瘟疫。1629年,德國和法國士兵將傳染病帶到意大利曼圖亞。在三十年戰爭中,威尼斯軍隊感染了疾病,當他們撤退到意大利中北部時,將疾病傳染給了當地人。當時米蘭總人口為13萬,在這次瘟疫中染病而死的人數高達6萬人。

2、美洲大瘟疫(16世紀時)

美洲歷史上本來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大陸,所以美洲大陸的原始土著居民並沒有經受過大規模的瘟疫,但是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人帶給美洲人的不僅僅是槍炮,還有天花病毒,並且老鼠也隨著歐洲人的船來到了美洲大陸。沒經過一點瘟疫折磨的印第安人,哪是魔鬼天花病毒的對手,結果就是美洲500萬土著居民死亡。

3、倫敦大瘟疫(1665年-1666年)

倫敦大瘟疫是指一場於1665年到1666年發生在英格蘭的大規模瘟疫。在這場瘟疫中,有七萬五千到十萬人喪生,超過當時倫敦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它在歷史上被確定為淋巴腺鼠疫引起的大面積黑死病,有人通過跳蚤感染了鼠疫耶爾森菌。

4、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年-1950年)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最早於1855年開始在中國的雲南省內爆發,經過30年的潛伏於1894年突然爆發,殃及到了中國多個省份。這場瘟疫不僅在中國境內流行,還蔓延到了其他大陸,亞洲、歐洲、非洲、美洲,都遭受過這場瘟疫的破壞。其他地區的瘟疫由中國南方省份傳出,迅速蔓延到印度,1900年傳到美國舊金山,此後開始波及歐洲與非洲,在10年期間就傳到77個港口的60多個國家。單在印度和中國,就有超過1200萬人的人死於這場鼠疫。

現在,鼠疫已非常罕見,但並不沒有完全消失,因為它仍然會在鼠類之中傳播,一有機會還會傳播給人。在20世紀80年代,非洲、亞洲和南美洲每年都有發生鼠疫的報導。1996年印度爆發的鼠疫還成了世界性的重大新聞。目前,每年大約有1000到2000人感染鼠疫。即使在美國,平均每年也會有10多人從野外鼠類感染鼠疫,1/7的患者死亡。儘管鼠疫已非不治之症,也容易控制,但是歷史慘劇在人們心中留下的陰影卻難以消除,它仍然被許多人視為最恐怖的疾病。

5、歐洲中世紀的瘟疫(1347年-1351年)

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其中歐洲的死亡人數為2500萬到5000萬。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又稱“黑死病”,是人類瘟疫史上最著名、也最恐怖的一場瘟疫,發生在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歐洲大地上,由當時的十字軍跟波斯商人帶到歐洲,經老鼠傳播,短時間內便奪走了歐洲五千萬人口!這個死亡人數佔到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二。

黑死病的一種症狀就是患者的面板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這種特殊瘟疫被人們叫做“黑死病”。對於那些感染上該病的患者來說,痛苦的死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

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內的蚤攜帶來的。在14世紀,黑鼠的數量很多。一旦該病發生,便會迅速擴散。在1348~1350年間,總共有5000萬左右的歐洲人死於黑死病。

看到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人們是有多絕望。


胡亂看一點東西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瘟疫是歷史的配角,其實瘟疫一直是歷史的主角。大瘟疫的每一次到訪都深刻的改變歷史進程,自從人類開始群居以後,瘟疫就一直在如影隨形的跟隨著我們。由此產生的信仰,巫術,更是長時間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

瘟疫為何如此可怕?在於強大的傳染性,變異性,病毒的變化速度驚人,而人類進化出抗體的速度相對緩慢,瘟疫爆發,大規模的族群死亡,對於任何人都將帶來強大的衝擊和震撼。

這種刺激,是任何人為的戰爭,酷刑,懲罰都無法比擬的。

一、病菌阻礙南北融合

古代中國人為何不愛去南方?因為瘟疫,古人稱呼為瘴氣。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著名的黃帝,炎帝大戰都是在今天的山西和華北地區開展,這裡氣候乾燥,四季分明,不利於病毒的快速繁殖,是那個時代最為合適的生活區域。

司馬遷在《史記·貨直列傳》中曾經提到“江南卑溼,丈夫早夭”,也就是江南氣候潮溼,人不能長壽。從史料上看,被派往南方的官員往往任期很短,而且死亡率高得出奇。

造成人員大量死亡的顯然不是潮溼的氣候,而是居住在潮溼環境中的病菌。在黃河流域,天氣幫了人類大忙,寒冷的冬天殺死了大量病菌,而在溫暖的江南,可以一年四季肆意繁殖,長年累月,這裡就充斥著大量北方人從未經受過的疫病,比如登革熱、瘧疾等等,它們就在這裡等候北方移民自投羅網。

所以自古被髮配到南方都被認為是有去無回的,極有可能病死他鄉,因為北方人沒有適應當地的各類病菌,而當地人已經很好的適應了。

三國曹操赤壁大敗很大的因素就是北方士兵到了長江流域,大量染病,瘟疫流行,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這次打敗而回倖存的士兵也因此有了抗體,所以經過幾十年的適應,當再次伐吳時,瘟疫不在發揮作用,晉軍得以順利進軍。

北宋時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目的就是要讓當地的瘴氣將其置於死地,還不會背上殺才士的罵名。

二、戰勝病菌才能統一中國

長年累月,這裡充斥著大量北方人從未經受過的疫病,比如登革熱、瘧疾等等,它們就在這裡等候北方移民自投羅網。

由於病菌的阻隔,南北融合的過程一直很緩慢,唐代以前南北文化,語言,經濟,差異顯著,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很有可能會形成2個各自進化的中國。

隨著永嘉之亂,大量人口被迫不得已開始南遷。但是直到唐代,也就是8世紀左右,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人口密度都不高,到了400年後的南宋,成千上萬的農民才遍及華中和華南地區。

可以想象,移民的過程是緩慢且痛苦的,人們要面對從未經受過的疾病,然後在漫長的調適期裡和它們逐漸適應、共存。所幸,中國人完成了這個艱難的融合。



三、瘟疫塑造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過去幾千年裡,人們雖然無法用科學解釋瘟疫,但對瘟疫的觀察,卻讓我們總結出一套遠離瘟疫的方法,以儀式的方式流傳下來。比如,有的宗教禁食豬肉。要知道,過去的養殖條件可不像今天,豬的飲食相當龐雜,包括腐爛的動物屍體、糞便,還有各種不乾淨的東西。假如豬肉沒有徹底煮熟,人一旦吃進去,就很容易感染寄生蟲。所以,在麥克尼爾看來,古代禁食豬肉的宗教習俗,本質是建立在對疾病的恐懼之上,它可以減少病從口入的幾率。除此之外,另一個宗教儀式,沐浴,則能夠避免因皮膚接觸導致的感染。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中都有沐浴儀式。

但諷刺的是,年深日久,這些儀式最初的功能在傳播中逐漸被人們淡忘,再後來,儀式被徹底神聖化,反而成了疾病傳播的途徑。比如,為了慶祝宗教節日,成千上萬的朝聖者聚集在一起集體沐浴,這就為疾病尋找新的宿主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你看,疾病對文化的塑造,催生了一套頗為實用的制度習俗,這些習俗以文化的方式留存下來,但有的習俗在傳承和演繹中,卻又漸漸背離了初衷,甚至發揮了反作用。

另外兩大宗教,佛教和基督教,在宗教文化上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疾病的影響。佛教源自印度,與寒冷地區相比,傳染病在印度的發病率顯然更高;基督教形成於耶路撒冷等城市,人口密度比較高,傳染病的發病率也肯定高於人口稀疏的地區,所以從一開始,兩種宗教都把突如其來的疾病看作理所當然。他們都勸導人們說,死亡是對痛苦的超脫,是進入極樂世界或者天堂的必經之路,在那裡,生前受到的所有不公和痛苦都將得到補償。

在公元251年的羅馬大瘟疫中,一位基督教主教曾經寫過這麼一段話,大概意思是,瘟疫對異教徒來說是災難,但對上帝的僕人來說則是一場拯救。

那些死去的人中,正義者被召喚去開始新生,非正義則被召去受刑,所以,這場瘟疫凸顯了正義,測試了人類的靈魂,它暴發的正是時候,而且很有必要。這套解釋對正遭受瘟疫的人來說,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安撫。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疫病,基督教和佛教才建立了一套適用於痛苦、疾病和亂世的思想和情感體系,收穫了大量的追隨者。

除了對宗教的影響,瘟疫對文化的塑造也深入日常生活。在大部分農業社會,早婚和多生孩子都是一種美德,也是天賜福澤的標誌。當然,繁衍後代是生物的本能,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過去醫療條件落後,嬰兒的死亡率很高,生育儘可能多的後代,也可以抵禦疾病帶來的不確定性。


父母年代記憶


古代的瘟疫多是天花、霍亂、鼠疫、血吸蟲病、結核病等傳染性比較強的疾病。

一旦爆發,往往非常突然、非常劇烈,古代醫療條件非常差,人們又不懂得預防,一發瘟疫就死一大片。

西晉時葛洪曾說過,他經歷過很多次瘟疫,只要瘟疫一流行開就控制不住,一個縣的人往往要死亡一半。

南朝梁時,都城建康有40餘萬人口。侯景之亂中建康被圍數月,城中嚴重缺糧,有的人餓死,屍體就隨意丟到秦淮河裡,飲水被腐屍汙染後形成大規模瘟疫,戰後城中僅剩下數萬活人。

不同地域間軍隊碰到一起,又會交換各自身上的病毒,發生瘟疫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古代人口遷移也很頻繁,北方人到南方,極度不適應溼熱氣候,對當地的血吸蟲等物件全然無知,所以往往中招生病。


歷史大八卦


談到-古代瘟疫對我國古代的影響有多大?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得了解一下我國古代發生的那些瘟疫。以及那個時代的背景。我們就能從中看出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史書記載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大瘟疫,這次大瘟疫直接導致死亡的人數,雖未詳細記載,也將近上千萬人死於此次大瘟疫。尤其是北方,是此次大瘟疫的重災區。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最駭人的瘟疫。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東漢的人口急劇下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又加上東漢政權腐敗,民怨四起,從而加速了東漢政權的滅亡。

這次瘟疫雖然帶來諸多不好。但是,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俗話說得好:時勢造英雄。最積極的影響就是造就了一代醫聖-張仲景和他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對後世以及世界其它國家的醫學發展都起到積極的影響。據記載: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症這個瘟神。最終,用他的醫術造福了人民。後世為感激他作出的貢獻,尊稱為:醫聖。

另一史書記載的瘟疫就是發生在明朝的鼠疫。明朝末年,也就是在1633年,從山西開始蔓延,並於1641年蔓延到北京周邊地區。到1643年底,更為恐怖的事情發生了,傳播力和殺傷力更強的肺鼠疫逐漸取代了腺鼠疫。鼠疫在北京城達到了流行高峰,據記載-大約累計已造成北京20-30%的人口死亡,北京城可謂是—人間地獄。

也就在這個時候,闖王李自成藉機輕而易舉地攻陷了這座原本城防堅固、防衛森嚴的帝都。但是,好景不長,很快瘟疫就滲入到他的大軍之中。結果,作戰頑強驍勇的大順農民軍,在鼠疫的侵襲下竟然短時間內戰鬥力大減,慘敗於多爾袞和吳三桂的聯軍,使北京城在短短一個多月就更換了兩次主人。李自成及其軍隊為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突然“腐化”了,一直是歷史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直到近10多年來,鼠疫這個幕後推手才被人推到了歷史研究的前臺。

縱觀歷史上的這兩次大的瘟疫來說,不僅是導致一個朝代的更迭,同時,也造就了造福蒼生的醫聖—張仲景以及他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我國的醫學發展,乃至世界醫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Mr土根


大,因為傳染快,致死率會很高。

古代一般染上瘟疫,基本上大半個城市都得完蛋。如果控制不合理,讓災民流動的話,有可能整個國家都會團滅。

小,因為傳染範圍不會太大,古代的人員流動比較少,流動速度也很慢。如果能夠及時有效控制,隔離的話。只會在一地肆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