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丑王”刘赶三传奇

在清末京城优伶界,有一个传奇人物,刘宝山。此人本是天津药材商人家的子弟,家资颇丰,又自幼熟读诗书,年少成名,很受众人推崇。无奈科场运气不佳,屡试不中,于是干脆丢了书本,半路出家,混迹优伶,居然短短数年时间,从天津混到了京城,且成了当时优伶界中扛鼎之人,有“晚清第一丑”之誉。因为一日之间曾经连着赶了三个场子,人送外号“赶三”,他也敬谢不敏,就此,刘赶三书写了晚清优伶界里的一段传奇。

晚清“丑王”刘赶三传奇

“同光十三绝”左4为刘赶三


刘赶三看似半路出家,但因为自幼攻读诗书,以秀才身份投身优伶,在当时算是独一份儿,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应变能力,使他能够在台上借题发挥,嘲讽权贵,抨击时弊,留下许多为世人传诵的趣闻。

说起刘赶三的传奇,首先离不开他的搭档,一头驴。这头毛驴也是一个颜值担当,浑身漆黑乌亮,粉眉白目,唯有四蹄俱是纯白,俗话说的“乌云踏雪”便是。刘赶三对它视若珍宝,取名"墨玉",平日里饲养皆用细粮,出入软屉青韁,脖下还有响铃一串,铃声响处,人人皆知刘赶三经过,纷纷让道,大有仙家张果老的风范。登台时人骑真驴上场,可谓开创一时先河,更兼"墨玉"上台后,两耳贴然,立于柱旁,虽是锣鼓喧然,却毫不惊慌,让一众人啧啧称奇。刘赶三常扮作乡下老妇,得意之作就是《探亲》,手举烟袋,骑在驴上,嗓音清亮,做表传神,风趣幽默,活脱脱的演绎出一个乡下不懂装懂的丑婆,一时轰动京城,据说每逢此剧上演,人人争相往观。甚至惊动了宫里,连慈禧太后也慕仰其名,点名让刘赶三进宫献艺,并且特意传旨“墨玉”随同进宫。等刘赶三骑着毛驴一路摇摇晃晃直奔宫门,管事儿的太监一听铃铛声,就知道这是“奉旨骑驴入宫”,忙不迭的开门招呼,在禁卫森严的皇宫里,炫耀一时。

晚清“丑王”刘赶三传奇

刘赶三和墨玉合影

刘赶三性格诙谐,应变灵活,最让人叹服的还是胆大,临场应景嬉笑怒骂,上至皇帝,下至常人,兴之所至,信手捏来,一一调侃。

市井间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刘赶三为光绪皇帝“找”座儿的事。当时刘赶三时常应召进宫唱戏,按照慈禧太后的规矩,听戏时候,太后有坐着的资格,光绪皇帝却只能站着一旁伺候,一站就是几个时辰,关键还不能乱动,伸胳膊动腿儿什么的,因此每次听戏对于身不由己的光绪来说都是件名副其实的苦差事。多少知道一些宫里底细的刘赶三很是同情光绪皇帝,有一回在为慈禧演出《十八扯》时,借着剧情,刘赶三即兴加了一段台词:“别看我是假皇帝,还能有个座位,那真 皇帝天天侍立,何曾得坐呢?"一语既出,台下听戏的众人面面相觑,鸦雀无声,都知道意有所指。面子上过不去的慈禧太后可能才意识到做得过分了,于是自此以后,光绪皇帝终于也可以坐着听戏了。

还有一次,某权贵家里堂会,刘赶三在《请医》一出中,饰演一名庸医,里面有一则对白,病人招呼他:"留点神儿,别让狗咬了。"不料这句话却逗起了刘敢三的兴头,他手指着台下趾高气扬的一帮子权贵家奴,即兴道:"这门儿里头,我早知道,是没有狗的,不过有的都是走狗!"结果满座闻言变色,又不便发作。

就连同治皇帝也都被他调侃过,同治驾崩后,宫廷对外宣称是天花致死。刘赶三整日混迹市井,荒唐皇帝的小道消息听了不少,于是在戏中就含沙射影的暗指其事。还是在演 《请医》时,他突然即兴打浑,道:"东华门我是不去 的,因为那门儿里头,有个阔哥儿,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还当是天花呢,一剂药下去就死 啦!我要再进东华门,被人家瞧见,那还有小命儿吗?"妄议天子,杀头大罪,当时不仅台上演员琴手,就连台下满座的观众都吓得面如死灰,生怕受此牵连。刘赶三胆子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戊午科场案为清朝咸丰八年发生的一场科举舞弊案,这次科场舞弊案与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列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说起这次科考舞弊的揭露,也和刘赶三有直接关系。当时京城有个富家公子,叫平龄,此人自幼喜欢唱戏,也算当时有名号的票友。按说过过戏瘾也无可厚非,不料平龄却走火入魔,总想着以演员身份登台亮相,方算了了心思。

咸丰八年科举,平龄家人多方走托,花钱打点好了乡试考官的门路,准备为他谋一个举人的身份。八月初九日,正是乡试之期,而平龄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在阜城园登台首演的时间恰恰也挑在这一天!尽管他父亲一再叮嘱他:“这日千万不要出门,也不要与外人见面,”谨防露出破绽。这时的平龄只想着台上亮相的风光,那还顾得上听人劝告。

初九那天,他吃过午饭,带了行头,叫上家人,满心欢喜地直奔阜城门外。《探亲家》是刘赶三的拿手好戏,平龄也在剧中演了一个配角。《探亲》演到备驴一节,刘赶三儿把墨玉牵上台来。又开始了即兴发挥,道:“这孽畜虽不是唱戏的儿子,上台可真不含糊!”众人都知道他又在拿平龄开涮,于是满堂笑声。平龄唱完戏后,心愿已了,因为刘赶三在台上抓哏取笑他,公子脾气上来,就和刘赶三不依不饶,结下了“戏仇”。

乡试发榜,平龄中试第七名。到了十月,是郑亲王端华的生日,朝中亲贵以及大小官员,都去捧场祝寿!平龄父子也在其内,从礼堂退出来的时候,正好刘赶三儿在台上演戏,一眼瞧见了平龄,忙提着嗓子道:“分身法儿,只有新举人平龄会使。我知道他八月初九那一天又是唱戏,又是下场去考,真是个活神仙。”平龄羞的面红过耳,坐不住,只得溜了。众目睽睽之下,消息已是越传越烈,平龄科考舞弊的丑闻迅速传开。

很快,御史孟传金疏劾“中试举人平龄,硃墨不符,物议沸腾,请特行复试。”咸丰帝令载垣、端华等“认真查办,不准稍涉回护。并将折内所指各情,可传集同考官一并讯办。”

载垣等复勘试卷时,发现平龄墨卷内草稿不全,诗中有七个错字。同时其他应该应讯查议的试卷,竟有五十本之多。对此,咸丰帝非常震怒,认为主考、同考各官“荒谬已极”,明确要求“毋得舍混了事,”“按例以严惩办。”不久,又发现主考官柏葰听受嘱托,副考官程庭桂收受条子的证据,于是,由刘赶三引发的咸丰戊午科场大案发生了。

这次科场案,先后受到惩处的共九十一人,其中斩决者五人,遣戍者三人,被罚停会试或革去举人者十三人,死于狱中者二人。平龄即死于狱中。大学士柏葰,成为中国科举史上被斩决的职位最高的官员。

大概刘赶三自己也不会想到,适逢其会的一段即兴表演,却引发了这样一场轩然大波吧。

刘赶三能说、敢说,在权贵当道的晚清,当然了少不了得罪人,为此也吃过苦头。一次进宫演戏,戏里扮演妓院鸨母的刘赶三,见到嫖客上门,高声唤道:“老五、老六、老七,快出来见客呀。”座上还有慈禧和五、六、七三位王爷。见惯了刘赶三即兴插科打诨表演的慈禧和其他人不以为意,知道这是刘赶三又在拿着三位王爷开涮,不但不怒,反而哈哈大笑。五王爷奕誴生性严肃,他顿时勃然大怒,厉声喝叱道:“何物狂奴,敢无礼如此!”立即吩咐侍从将刘赶三拉下去,重重地打了四十大板。

按说刘赶三被重杖四十后,应当略微收敛,但他骨子里的傲气“犹不稍衰,出,尝语人曰:‘贵人之横暴如此,非善征也!且彼辈日以声色为乐,而无所益于我民,我固思有以惩之。’”

1894年,甲午海战战败,震动朝野,船政大臣也是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因此获罪,李鸿章更因为签订《马关条约》成了当时卖国求荣的“国贼”。在上下一片骂声中,出于义愤的刘赶三顾不得自己年老体衰,以78岁高龄上台出演《大名府》一剧。在剧中饰演陷害卢俊义的家人李固,将一腔激愤都转化成了念白,“谓贾氏曰:‘如今这份家私,可要算是我姓李的了!’贾氏曰:‘恐怕未必吧?’赶三曰:‘怎么会靠不住!这不是姓李的连中人酒都请了么?’闻者閧然。”又插科打诨地讥讽道:“我有汗马功劳,奈何夺我三眼翎,褫我黄马褂?”台上骂得痛快,不想李鸿章侄儿正好来看戏,当场就挂不住脸面,等戏场散了,刚出门的刘赶三被李家仆从堵在门外,一顿鞭打,已是78岁高龄的他,受了这顿鞭打和侮辱,没多久就死了。这位伶界怪才,由此落幕。

百年时间,时光荏苒,回首故事,不免叹谓。刘赶三能够在那个时代成名,是因为他敢于直言针砭时弊,言别人所不敢言之事;而他后来的遭遇,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下,每一个忧国忧民人物共同命运的缩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