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时空“气球”的远端超光速膨胀吗?这是现代“天大”的疑问6-3

在写完上述文章之后,一直在继续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建立一个相对精确地将大引力场条件下的螺旋光线的距离转换为直线距离的数学模型。

上述标题并不危言耸听,尽管这种折算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但是基于大引力场条件下这个前提的情况下,需要这样的距离转换,而现在的总时空天文学并没有考虑这种因素。这种情况成立的前提假设就是奇点大爆炸之后,奇点黑洞依然存在。

标准螺旋的假设


总时空“气球”的远端超光速膨胀吗?这是现代“天大”的疑问6-3

大引力场条件下标准螺旋光线假设模型

上图为在大引力场条件下标准螺旋光线假设模型,蓝色光线为基于这种螺旋模型还可以被观测点看到的那一根光线。

假设的标准螺旋模式是每增加90度,螺旋半径递减为原长的0.618。基于这种情况,计算540度螺旋的长度。

总时空“气球”的远端超光速膨胀吗?这是现代“天大”的疑问6-3

估算的结果为3.567。这是我们基于地球观察奇点黑洞视界边缘的最大螺旋系数。


总时空“气球”的远端超光速膨胀吗?这是现代“天大”的疑问6-3

总时空级别星系的螺旋光年与直线光年的换算表

总时空级别星系的螺旋光年与直线光年的方程为:

螺旋光线长度=螺旋系数*r

鉴于在地球的附近的观测光线接近直线,也就是螺旋系数逼近1,那么从奇点黑洞到地球附近5亿光年半径的螺旋系数从3.567降低到1。而在之后,螺旋系数再度放大。整体上螺旋系数形成上图绿色曲线。

在计算具体的星系的直线距离的时候,可参考上图的绿色曲线对应的螺旋系数进行相对准确的折算。


总时空“气球”的远端超光速膨胀吗?这是现代“天大”的疑问6-3

螺旋总时空俯瞰光路图

图中,蓝色、绿色为螺旋总时空星系的两根主要旋臂,紫色为在不同位置被接收到的螺旋光线的光路图。

这样的结果就是,蓝色旋臂中的部分是观测不到的,光线由于中心引力场的影响,没有可以到达地球的光路。总时空中丢失的理论质量主要在这部分。

观测结果与星系当下的定位

现在观测的深空中心背景辐射图距离计算的奇点30万年,也就是螺旋光线总长约138亿光年。经过折算,奇点黑洞距离我们的直线距离仅仅约39亿直线光年。我们把总时空奇点黑洞当作静止的定位点。

而其他星系,经过螺旋光线转换为直线距离的换算以后,我们就需要为其现在所处的位置的定位了。

定位的方式很简单,用光年数乘以星系相对于奇点黑洞的角速度,经过观测体现出来的年数之后,它实际到达的现在的位置。

而相对于奇点黑洞的角速度现在没有。

只有相对于地球或者某个星系的相对矢量线速度。

如果有这个相对的角速度,计算运动距离,现在的星图该是什么样的呢?


总时空“气球”的远端超光速膨胀吗?这是现代“天大”的疑问6-3

蓝色箭头代表星系移动到的现在实际位置。

例如被观测的星系的相对奇点黑洞的角速度是200公里/秒,乘以观测的时间,例如50亿光年,就是乘以50亿年,从而计算出该星系现在的位置。当然,前提是经过50亿年它依然还在。

除了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这个特定观测点不用动态表达以外,其他观测点均需要动态表达才能定位现在的位置。

由于是基于相对于奇点黑洞的角速度,哪怕是之后奇点黑洞消失,角速度变为线速度,星系的运动也不可能超光速。螺旋总形态会保持大致不变,逐渐模糊化为盘状圆形。

用螺旋总时空解释现在的天文学观测现象会怎么样?

现在观测最遥远的星系结构武仙-北冕座长城,最远端的螺旋光年是200亿年,实际距离地球的直线距离也仅仅100亿直线光年左右。加上它的运动200亿年的距离,它现在实际的位置在蓝色箭头方向所指的位置。由于它的尺度原因、以及丝状结构的星系团晚期特征,它被合理安排在螺旋的银河系外侧。

在螺旋的外侧的运动角速度通常会比在内侧的运动角速度大,这样它才能在螺旋的外侧。虽然这个动量与质量也有关,但是可以简化考虑大爆炸的冲击产生的碎片尺度的差异是相对均匀的。

而且,一旦奇点黑洞存在,总时空形成螺旋时空结构,那么,星系的红移很好解释,而且远端的星系红移不可能超光速,因为星系是沿着螺旋时空的总体方向运动,而现在红移的设定方向是基于奇点黑洞的中心辐射。

这样的螺旋总时空,可以轻易安排现在的所有深空观测结果都是合理的,不用暗物质、暗能量的补充解释,有相对论弯曲时空,有牛顿的引力就足以。

甚至轻易就能解释现在天文理论不能解释的“宇宙观测空白区”的问题,那就是由于基于地球这个特定观测点(也就是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这个特定观测点)的光线弯曲造成的观测盲点。在别的星系复合体上观测也会有观测盲点,但是“空白区”的位置就变了。

而我们银河系所处的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就是总时空旋臂的图中位置,它的尺度没有超过旋臂理论推算宽度。

这种地图有什么用呢?


总时空“气球”的远端超光速膨胀吗?这是现代“天大”的疑问6-3

星际战争,如果地图错了,后果是什么?

星际旅行,想抄近道,并不是沿着光线“直飞”,也不是沿着螺旋星系的方向“直飞”,而是直接迁越星系螺旋臂才是路程最短捷径,当然你的驱动能量需要够用。

而现在的总时空星图是基于大爆炸理论的气球状,在138亿光年远之外,推算的星系红移超光速。这是不是把总时空考虑的太简单了呢?

相对论的光速藩篱错了?还是相对论出现理论巨大漏洞了呢?超光速,对撞机尚且不能解决基本粒子的超光速问题,一个星系就可以超光速了?

现在牵强的解释是时空不是星系,是包容星系的动态空间,那么这个动态空间的哪怕一个光子可以超过光速吗?如果一个光子尚且不能,一个星系可能吗?

换一种说法,运动光子的最远运动半径约等于时空半径,时空就是容纳星系(包括光子)的紧凑弯曲动态空间。

笔者实在搞不清楚基于红移观察现象,西方的天文学为何会产生时空超光速的解释。同时,衍生出至今不能证实的暗物质、暗能量概念。笔者这个螺旋总时空中,无需暗物质、暗能量来弥补相对论的错误,相对论即便在这种级别出现问题也仅仅依然是误差的问题。

霍金的时空有界无限的解释更贴近相对论的解释。而这个笔者认为是螺旋意义的,而是光子运行的螺旋最远方。

最好是笔者的数理逻辑判断是完完全全的错误的,否则西方近几十年的总时空级别的天文学架构,要推倒重来。

总时空真的象气球一样膨胀且远端超光速膨胀吗?这是现在天文学的“天大”的疑问!

如果不超光速,笔者的双臂螺旋总时空,是解读备选方案之一。现在的解读是否少考虑了一个影响因素--在大引力场条件下呢?笔者也想知道!也想知道读者的思考和态度。

虽然这种地图暂时用不上,但是,未来肯定会有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