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世界將更緊密地擁抱全球化,還是更積極地去全球化

近幾年,隨著我們的人工成本和其他生產成本的上升,部分企業外遷至東南亞等地。最近兩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為規避美帝的相關政策,部分內資企業和部分國際企業也號稱要轉移製造基地。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人開始驚呼“去全球化”趨勢形成,製造業要撤離我們。投降派更是以此為重要依據,呼籲向美帝妥協再妥協。

原本,如果沒有本次疫情,絕大多數人應該沒有辦法去深入地思考一下,世界發展的趨勢到底會更緊密地擁抱全球化,還是因為一點歷史進程的小插曲而積極地“去全球化”。但是,本次疫情給了全世界一個不可複製的直觀機會,現場直播加親身體驗一次近似“徹底去全球化”和全體閉關鎖國的經歷。想一想,等疫情徹底結束之後,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會怎麼選?

疫情之後,世界將更緊密地擁抱全球化,還是更積極地去全球化

宇宙中主宰一切的最大的東西是什麼?不是智慧生命也不是物質世界,而是四個字:自然規律。因此,從一切的源頭,即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入手去分析,應該是可以獲得一個準確的定性結論。在這裡,我們要參照的一個自然規律叫做“水往低處流”。

水往低處流對應的自然規律本質上叫做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會朝向阻力更低的方向進行。經濟學上有個概念,說企業存在的真正價值是降低經濟運行的成本。仔細深入地思考一下,真的是這麼回事兒。生產企業存在的終極價值,是降低原材料變成實用產品的成本;商貿流通企業存在的終極價值,是降低產品到最終用戶手上的流通成本;金融企業存在的終極價值,是降低企業獲得融資的成本。哪怕企業的科技研發活動,終極目的也是降低產品的單位使用價值的生產成本。整個經濟社會運行發展的終極目的,是降低全體社會成員獲得幸福體驗的成本。

那麼全球化的根本意義是什麼?全球化是通過原材料的全球調度、生產流程的全球協調、流通分配的全球優化,降低產品和服務到達全球最終用戶手中的綜合成本。

疫情之後,世界將更緊密地擁抱全球化,還是更積極地去全球化

拿汽車產業舉個例子。對於一輛中等發達國家普通家庭使用的中檔轎車,售價一定是實惠的,也就必然要求生產成本越低越好(事實上對於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商品,都是成本越低越好的)。全球化意味著:可以全世界找橡膠原產地,用相對最實惠的價格買橡膠來製造輪胎;全世界找鐵礦石,用最實惠的價格採購來鍊鋼鍊鐵;全世界找汽車鋼板的生產廠商,用最實惠的價格買到符合中檔轎車質量要求的車用鋼板;全世界找到最實惠組裝整車的工廠所在地,用最實惠的價格僱傭熟練的汽車工廠生產線員工;全世界找運輸公司,用最實惠的價格將製造好的整車運到目的地市場。

以上內容都是極簡化的過程描述,實際汽車產業比這個複雜得多得多。而汽車生產過程中的環節越多、越複雜,能夠優化的環節就越多,能夠降低成本的地方就越多。如果沒有全球化,汽車廠商只能侷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去完成從原材料到整車生產組裝的整個流程,哪怕本區域以外的地方能夠輕鬆獲得成本低得多的同等品質產品(原材料、部件、員工等),他們也無法利用起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生產“單位產品品質”的成本直線上升,進而反饋到產品的價格上,更進一步反饋到產品的有效需求和銷量上。

因此,基於“萬物發展朝向阻力更低方向進行”的自然規律,全球化代表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而不是一個由跨國資本人為創造出來的專門有利於某個特定群體的東西。再強調一次,人為製造的東西都有壽命,唯有自然規律伴隨宇宙的存在而永存。

疫情之後,世界將更緊密地擁抱全球化,還是更積極地去全球化

因此,從定性角度分析,世界的發展會朝向更緊密擁抱全球化的方向進行。那麼為什麼近兩年會出現“逆全球化”方向的發展苗頭,且有不少人開始試圖“去全球化”呢?

很簡單,全球化本質上就是一個資源配置的優化過程。什麼叫優化?就是引進更好的,淘汰較差的。“更好”的意識就是:同等價格成本下的技術更加先進、品質更加優良,同等技術和品質下的成本更低。同理,“較差”的意思就是同等價格成本下的技術更落後、品質更差,同等技術和品質下的成本更高。

這樣就顯而易見,反對全球化和試圖去全球化的人,就是一群代表落後技術、更低品質、高昂成本的集體。請問,他們能夠抗衡自然規律和歷史趨勢嗎?當然不行啊!我們曾經的老大哥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嘛,怎麼沒有人提這個呢!

冷戰是由前蘇聯為主導的華沙條約組織(負責軍事政治)和經濟互助委員會(負責經濟生產)與美國主導的西方陣營之間的軍事經濟全方位對抗。經濟互助委員會可以理解成前蘇聯和東歐小夥伴組成的一個封閉的經濟體,內部搞生產和消費的循環。當然,眾所周知,國際貿易不是可能完全徹底掐斷的,日本著名企業不就在八十年代因為賣機械設備給蘇聯而受到美帝制裁了嘛。

經濟互助委員會這樣的搞法,能夠維持六十年,既證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又顯示出其沒有永久持續性。在這樣一個封閉環境裡,由於有老大哥這樣一個強力機制的保障,經互會內部的成員及其民眾,被迫生產和消費低品質的各類商品。由於生產和消費形成了循環,這樣的經濟倒是可以正常且持續地運行下去。但是,由於外界存在品質更好、成本更低的產品和服務,一旦強力機制消失,那麼人性使然必定驅動消費者選擇更好的商品。最終結果要麼是經互會內部的經濟體提升自己競爭力,要麼因為自己無法提升競爭力而消失在市場上。

今天提倡所謂製造業迴流等口號的試圖去全球化的那些人,本質上就想重新創造“經濟互助委員會”那樣一個形式。短期看來這種做法是可行的,只要“生產消費”的循環得以順利進行,你自己生產多貴的產品也逼迫內部成員不得不買。但是,只要外部存在同等品質價格更低、同等價格品質更好的產品時,你的內部就必然產生一種“胳膊肘向外拐”的力量。而外部的產品競爭力越強,內部反水的力量就越強。這時候,如果像老大哥那種強力機制能夠維持,那就不會出事兒;要是強力機制靠不住了,那內部反水力量遲早要衝破障礙,導致這個新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消失。地球人都懂的,那個強力機制就是美軍。

那麼,從理論上證明了去全球化是不可行的,那麼現實世界會如何發展呢?

2020年3月上旬,國際油價暴跌。撇開沙特美國俄羅斯三方之間的各種版本的陽謀論不談,國際油價暴跌的直接原因就是資本認為在疫情的影響下,世界經濟活動會減少,從而影響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費量。

由於病毒的傳染性,各國從一月份我們這邊兒爆發開始就採取了一些減少互相往來的措施。直到現在世界範圍內的爆發,封國和封城已經是家常便飯,世界範圍內的運輸行業肯定日子沒法兒過了。因此,今天的疫情本身就是一次近似徹底的去全球化演習。

疫情之後,世界將更緊密地擁抱全球化,還是更積極地去全球化

隨便舉一個例子: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報告,2015年全球航空公司共送旅客36億人次,約佔全球總人口的48%,運送貨物5220萬噸,貨值超過6萬億美元。航空業實現直接收入7090億美元,提供了261萬個就業崗位;帶動相關經濟活動產生了2.7萬億美元價值,間接帶動6300萬就業人口。各位,今天是2020年,去年的數據只會比這更多。

有人一定會提出一個問題:人家擔心的是某些人威脅的“去全球化”導致我們的產業外遷,又不是全世界閉關鎖國老死不相往來。因此,發達國家將先進產業甚至不那麼先進的產業搬回自己國家,又不是不和我們做其他生意了,這樣受害的是我們呀?

首先,這種行為的本身,就會導致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減少。發達國家產業回遷,就算他們能夠搞到原材料、能夠有足夠的產業藍領工人、能夠順利地建設廠房最後把產品生產出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除了我們真的沒有技術生產的東西,只要我們能造的,那就是全世界成本最低的。這樣一來,發達國家產業回遷的配套政策必然會包括一個:提高進口關稅。各位,今天雖然是庚子年,但是真的不是1900年了!哪個國家敢抬高對我們的進口關稅,我們也能對等地抬高他們產品的進口關稅。

這種互相傷害的做法的終極較量,就是拼誰的市場更大。誰的市場大,誰的銷量就越大,就有越多的銷售收入反饋到產品研發投入的源頭上,進一步地提高產品競爭力。

因此,終極閉關鎖國形式下的最大贏家,這個星球上倒是可能有兩個而不是一個:我們和印度。如果做不到終極形式的閉關鎖國,對於絕大多數產品而言,我們的產品質量和成本優勢是全世界最強大的,而且遠遠甩開第二名(雖然我根本不知道誰是第二名)。(詳細分析見文章: )

疫情之後,世界將更緊密地擁抱全球化,還是更積極地去全球化

對於我們來說,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世界最大統一單一大市場。在這個絕大多數產業都產能過剩的世界裡,誰掌握市場也就是需求端,誰就是說了算的。

疫情來了,石油價格下跌,對於中東一群土豪國的日子是極其艱難的。連沙特這樣的大戶,都連續幾年財政赤字了。他們強烈需要全球化,需要進口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來保持內部人員生活穩定;需要全球化帶來的人流和物流的持續增長,來消費他們生產的能源。否則,他們真的就轉不下去了。

疫情來了,對於歐洲也一樣。先是各種截胡的新聞出來,再加上現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眼睜睜地看著自己人因為醫療資源不足而離去,所謂的盟國們還幫不上忙。這樣的歐洲在疫情結束之後能更加緊密地統一起來?這記憶力得多差啊!

那麼歐盟不能更緊密地在一起,就憑他們各自那幾千萬人口的體量,無論是消費市場的大小,還是生產製造能力的水平,要想繼續所謂發達國家生活水平,除了繼續更加緊密地依靠全球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自己關起門來玩兒試試,有本事嘗試一下自己過日子的所有東西都自己家裡生產試試!

大洋洲那個地方就更加有意思了!別看他們經常反我們,咱們最嚴重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看到一條新聞,哪怕是假新聞我都認:新西蘭捕撈的大龍蝦因為東方大國的需求斷了,又重新放回大海了。澳洲的鐵礦石,我覺得可以指望各個發達國家把製造業搬回去之後,賣給他們在自己家裡大鍊鋼鐵。

其實對於“製造業迴流”或者“去全球化”這些概念,很多人思考的時候只考慮了一個方面。而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即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世界上不存在只有一面的東西,哪件事情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或者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呢!不要覺得我們在很多技術方面被別人卡脖子,我們就一定輸了。

疫情之後,世界將更緊密地擁抱全球化,還是更積極地去全球化

來,單說高端呼吸機這個東西:世界上最好的呼吸機,起步幾十萬人民幣甚至更貴的那種,據說只有德國和瑞典兩個國家能夠生產,我們姑且理解為勞斯萊斯級別吧;好的呼吸機,是美國、瑞士、德國生產的,我們姑且理解為BBA級別吧;一般的較高技術含量呼吸機,我們就能生產,也別管其他多少國家能夠生產了。這樣看來,呼吸機這個東西真正的產能集中在美中歐三地。

疫情期間,呼吸機這個救命的東西可以生產多少賣多少,拿鎮家底的戰略黃金儲備付款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都沒問題。請問,疫情結束之後,呼吸機還能賣多少?賣給誰?

因此,疫情結束之後,選不選全球化,對於絕大多數國家怎麼選,大家能想明白了嗎!所以,現在雖然眼看著整體經濟形勢越來越難,但是,我們還得活下去不是嗎。既然生活不得不繼續,那就用樂觀的精神鼓舞我們堅定地向前走,堅定地走我們的產業升級道路。我們雖有各種優勢,但我們也不是無敵的。既不悲觀投降,也不驕傲自滿,堅定地去升級吧!無論民族,還是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