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形式的校本研修受教師歡迎?

行者之界


個人覺得,能夠解決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實際問題的校本研修最受教師歡迎。比如,在學校舉行的聽評課活動中,評課時,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聽課教師,都給教師提了一大堆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假問題,只要教師教學中稍加註意就能解決,沒有多少研究價值;而有的問題是困擾教師個人或其他教師的“真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解決這類問題,不僅可以促進教師個人業務水平提高,而且也會給其他教師帶來啟發。對於這類“真問題”,就需要集中教師群體智慧,進行實實在在的“研”,直至問題解決為止。而不是提出問題之後,把問題擱置下來,將評課活動變成了一種形式。
以上是“研”,至於“修”,有修煉、進修之意,是教師個體之事。愚以為,教師要想在業務上不斷進益,仍然要圍繞解決教學的真問題而“修”,以研帶修,以修促研。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煉,教學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反思是促進教師進步的有效手段,葉瀾教授認為,教師教書一輩子,如果不會反思,仍然是一個教書匠;如果能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就的可能成為一個教育家;寫作是對教學實踐和反思結果的總結,也是一種提高教師業務能力的修煉方式,並能為自己的成長和進步留下一道亮麗的風景。因此,學校圍繞教師教學中“真問題”,細心梳理,形成序列,引導教師真讀書、真反思、真研究、真寫作,為每位教師的成長搭建舞臺,鋪平道路,我想這樣的校本研修應當會受到教師的歡迎。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

王營評教育


當前,很多學校的“校本研修”活動均不同程度存在形式化、理論化的問題。有些培訓流於形式,有些培訓的內容理論性過強且與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需求脫鉤。一方面,學的理論要麼用不上,要麼不知道該如何用;另一方面,此類學習培訓大多與學時掛鉤,教師必須學,最終導致教師對此類教研形式產生牴觸和應付的心理。

理論來源於實踐,來源於教師自身實踐的理論更易於被教師理解和接受。學校教研活動中,受廣大教師歡迎且能給教師帶來收穫的是能解決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的教研形式,比如微課題研究。諸如,白板的運用、班級的自主管理、閱讀興趣的培養、厭學學生的轉化、單親及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等問題,這些都是一線教師必須面對並要加以解決的實際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以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為導向的微課題研究教研形式最受廣大教師歡迎的原因。

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但目前很多學校的教研活動並非出於教師自主自發,而是事先被設計好的,教師被動參與,對教研內容沒興趣,並沒有達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預期目的。筆者以為,要想通過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就必須要還教研的主動權於教師,研究什麼內容,採用什麼樣的形式,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需求來決定。教師可以個人或者與同事組隊制定教研計劃,上交學校教研組審核備案後開展教學研究。學校及上級教研部門只需做好服務和指導工作,給與教師所需的專業支持,比如,如何從理論層面對教研活動的成果進行梳理,對科研成果的撰寫進行專題培訓,幫助教師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教師有了豐富的相關實踐經驗在先,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論並用理論來指導再實踐。在教師自主自發的觀察、反思、探究、解決實際問題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是一條值得探索的教研之路。


行者之界


校本教研是學校提高教師行業素質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什麼樣的校本教研會不流於形式而又切合教師實際受到教師歡迎呢 我想從這幾方面做起 一要按學科分類 相同學科 安排一個教研組長 不能一把來 這樣才有具體的指導作用 而且指導老師要對老師的具體教學瞭如指掌 能提出具體的問題 比如提出老師上課最急需的解決的問題 來一起解決 給老師不是一個任務 而是幫老師解決上課遇到的問題 二要安排好固定時間 比方安排星期三下午第二節課後 給老師有具體時間任務 還要鼓勵激發在平時辦公室自發的經常性的交流 但必須有任務要求 有獎勵措施 三要校長重視 提高認識 不流於形式 做到心中有數 有目的計劃 給老師有實際的東西可學可用 總之安排時間 內容 有針對性 真正激發教師興趣 解決問題不流於形式 還給點獎勵 這樣的固定時間和平時時間 靈活時間 結合起來 不死套 不形式的校本教研會好些 同時更會堵住目前校本教研存在的嚴重問題是為了應付檢查只有抄襲 過後就是期末了賣廢品 把備課的資料 研究的資料都通通賣了 要是真的是自己總結的行之有效的老師還舍的賣嗎所以我的想法就是來點真的 給教師切合實際 哪怕一點點 積累起來就是經驗的 有的放矢的老師會感興趣 ……


肖成久


根據俞老闆說法,回家讀幾本書就行了😁


自由自在274470397


貼近實際的,讓人耳目一新的,生動活潑的,高效簡練的。

結合學校實際一一包括校園、教師、學生的現狀和傳統,結合本地區實際一一經濟、社會、人文等發展特色、產業類型。

集思廣益,讓參與者都能找到感興趣的觸發點,願意參與,願意貢獻想法和資源。

通過積累整理,可以形成學校資源庫,其中有學校獨有專屬的資源。

更多的是生動鮮活的實際、實踐,親切可感,少一些長篇大論的理論虛辭。

開放的丶可交流的。資源的發現收集整理提煉是有方法,有章可循的,這些方法理念是可以交流互鑑的。


kkm深海


個人覺得,技術型的研修。

因為現在教材不停在變,教法也不停的變,理念也在更新,唯獨技術,一旦掌握終身受用。

很多老師做課件時不會下載視頻,而且很多視頻也不提供下載。不會剪輯,不會處理圖像等,我覺得這些東西才是最應該讓老師學會的。

因為不管將來怎麼變,課件無非就是要用視頻,音頻,圖像。


一名教師


那種網絡培訓最讓人生厭,枯燥無味,照本宣科,讓人昏昏欲睡,簡直浪費國家資源。

建議多一些集中面對面培訓,零距離交流,通過互動,實踐活動才顯得真實,成效明顯。


旋律2020


校本研究可分為單個教師的研究、學校教師群體的研究和合作性的研究。 合作型的校本研究是目前最佳的一種研究形式。組織學習團隊,分工協作,共同互動研究!


釋懷如風


校本教研就是一塊臘肉骨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細嚼慢嚥還蠻香的,不是俗語有云:臘肉骨頭啃啃有味嗎?

不過當今很多學校的校本教研流於形式,只是聽聽課,走走過場而已,甚至不聽課,補補聽課記錄就更勞民傷財了!

校本教研,教的形式肯定是要保留的,但不要抽籤輪流走過場,我覺得學校要重視要投入,要分不同的人群進行教學評比,要重獎並且真正和職稱晉級掛上溝,讓真正教得好的老師脫穎而出,才會良性循環,大家才會重視,慢慢也會喜歡上它。

校本教研,研的形式要加強,要真正研究在教學中遇到的難題,讓研有的放矢,可採用集體備課,問題沙龍的方式。

教研還可以採用師徒配的方式,隨時隨地手把手的教研幫扶,這就是所謂的青藍工程,青年老師是很喜歡的。

校本教研還有請進來,請大家咖來講講課,來一場頭腦風暴;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教師期待的。

當然有經費的話,教研組利用節假日在一起燒燒烤,踏踏青,在和諧的環境中研討幾個話題也是大家喜聞樂見的。

總之教研,學校要有投入,要重視,不走過場,老師才會認真對待,認真對待了,不管哪種方式都是有益的,有益的就是大家喜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