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誡子:玉不琢,不成器

歐陽修誡子:玉不琢,不成器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繁富,在文學、史學、農學、書法、金石學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開創性的突出成就,對宋代乃至後代學術的影響甚巨。他所著《朋黨論》《醉翁亭記》等,是歷代傳誦的名篇佳作。

歐陽修的家訓《誨學說》也流傳至今,影響廣泛。他在《誨學說》中對兒子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意思是說,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則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會放棄修煉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歐陽修以此來告誡兒子要經受雕琢磨礪,努力學習,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內涵,進而有所作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出自《禮記·學記》。歐陽修特別重視這句話,他在早年的國子監考試中曾經就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為題,寫作了一篇轟動一時的賦文,文中寫道“性雖本善,不學則弗至於道;質雖至美,不琢則弗成其飾”,他一生都以此來激勵自己和教育子弟。

歐陽修認為,從個人角度來講,學習是一種修養,是去除遮蔽,發揚良善本性之道。人如果不終身堅持學習,就可能變壞,危害社會。正如北宋進士袁採對子弟的教育一樣,他認為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學習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學習“自有所謂無用之用者存焉”。這個認識與歐陽修相同,都認為不讀書學習易使人走向墮落。

歐陽修誡子:玉不琢,不成器

從社會層面來講,“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乎學”,學習是改進社會風氣的重要手段。宋代初年,浮豔文風風靡一時,貴族文人追求辭藻,講求聲律,統治文壇數十年。隨著北宋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政治上和文學上改革派與保守派的鬥爭也越來越激烈。

慶曆三年,范仲淹等人提出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十項改革主張,即“慶曆新政”。歐陽修除在政治上堅決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外,他還在文學領域大力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雖然范仲淹倡導的“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先後失敗,但文學革新運動取得了勝利,這其中歐陽修功不可沒。

後來,歐陽修因支持上書諫官為范仲淹鳴不平而被貶至滁州任官。在這段時間,他刻苦砥礪,曾作《贈學者》一篇與學界共勉:“人稟天地氣,乃物中最靈。性雖有五常,不學無由明。輪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繩。堅金礪所利,玉琢器乃成。仁義不遠躬,勤勤入至誠。學既積於心,猶木之敷榮。根本既堅好,蓊鬱其幹莖。爾曹直勉勉,無以吾言輕。”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的堅守,學習的不輟,歐陽修在滁州寫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仁宗嘉二年,歐陽修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當時在士子中流行一種“險怪奇澀之風”,號稱“太學體”,歐陽修對寫作這類文章的人,一律不予錄取,而對那些平易通達的文章給予肯定和讚賞。蘇軾曾說自己的文章“生於草野,不學時文,詞語甚樸,無所藻飾”,在這次考試中,他的文章被拔為上等,考中進士。後來,蘇軾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讀著蘇軾的信,“不覺汗出”,感覺自己也該避讓這後生三分。他對蘇軾獎掖有加,蘇軾也沒有辜負歐陽修的期許,後來成為繼歐陽修之後的又一位文學巨匠。

歐陽修晚年,還經常拿出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來修改。夫人心疼地規勸道:這麼大歲數了,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生笑。

歐陽修誡子:玉不琢,不成器

歐陽修取得的非凡成就,得益於他一貫堅持的為學之道,也離不開自幼母親對他的良好家教。歐陽修出身於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親歐陽觀是一名小吏。在歐陽修出生後的第四年,父親就離開了人世,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

眼看歐陽修到了上學的年齡,可是因家貧買不起紙筆,歐陽修的母親就用池塘邊生長的荻草稈當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練字,這就是後來流傳的“畫荻教子”的故事。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快愛上了詩書,每天寫讀,積累越來越多,很小時就已能過目成誦。

母親還經常跟歐陽修講述他父親生前的事蹟,教導他學習父親做官時關心民間疾苦,正直廉潔,不謀私利,去世後沒有留下一間房、一壟地。歐陽修的母親說,他的父親常在深夜秉燭審讀官府文書時發出長嘆。母親問為什麼,父親說:這是個死刑案件,我想辦法給犯人找個活路而不得,所以嘆息。還說,在審理時儘量為犯人找生路,避免冤案錯案的發生。父親的事蹟深深影響了歐陽修,在一生的仕宦經歷中,歐陽修一向主張對百姓以寬簡治理,不擾動百姓的生產經營。

歐陽修的長子歐陽發繼承了父親的勤學精神,喜歡研究古學,《宋史》說他“自書契以來,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歐陽修的另一個兒子歐陽棐,博聞強識,善寫文章。他十三歲時,看到父親在寫《鳴蟬賦》,站在一邊不肯離開,歐陽修摸著他的頭說:孩子,他日能寫我這樣的文章嗎?英宗治平四年,歐陽棐中進士。

歐陽修去世,歐陽棐代歐陽修寫遺表(古代大臣臨終前所寫的章表,於死後上奏),神宗讀了以為是歐陽修自己所寫。歐陽棐做地方官時,宰相曾布的大舅子魏泰到處霸佔土地,指名要把一塊官邸廢址當作無主之地索取。辦事官員拿著辦好的手續請歐陽棐審批,他堅決不同意。歐陽棐因此被罷官,但他堅持不改,在日後的經歷中,也都保持了為民請命、剛直不阿的氣節,這與歐陽修的教導有著密切關係。

歐陽修誡子:玉不琢,不成器

歐陽修還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晚輩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蘇軾、蘇轍、曾鞏等文人學士,皆出其門。

蘇軾在其編撰的《東坡志林》中曾寫道,近年來孫莘老結識歐陽修,曾經問他怎樣才能寫好文章,歐陽修說:“無它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其實,無論在什麼時候,想做好一件事情,都沒有捷徑,唯有歷經百般磨礪、腳踏實地地去學去做。

◎本文原載於《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魚宏亮),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