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抚琴,骤然弦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先知先觉!

林黛玉抚琴,为何骤然琴弦断?

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是才女,弹琴作诗是她最喜欢的事情两件事,没有之三。

此时,黛玉抚琴,为何骤然断线呢?

许多同学们对此不解,所以,吴刚老师在进行文学名著教学的时候,重点讲解了老师自己的原创观点,帮助同学们解决阅读名著《红楼梦》时出现的上述疑惑。

一、林黛玉的心弦早已断,琴弦是心弦的代名词。

她预感到了她与宝玉的爱情前途凶险,而她却无可奈何,别无选择,心内焦急。于是弹奏起来就显得过于急迫和“高调”了,她将内心所有的恐惧、不安和焦虑,都倾注和发泄在了琴弦上。怎能不断?那是因为黛玉的“心弦”已乱,方寸已乱,有什么可以解救,唯有断线,断弦,最后以死抗争,红香消断有谁怜?

林黛玉抚琴,骤然弦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先知先觉!

二、 妙玉妙答:“琴弦都断了,还问些什么?”

任何人都明白:琴弦骤断则是“不祥之兆”。这个不祥之兆启发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当事人。

为此,贾宝玉专程拜访妙玉:这意味着什么?

妙玉无奈地答道:“琴弦都断了,还问些什么?”

你们的缘分已经注定要“戛然而止”。

琴弦断--情缘断!木石前盟将分散。

妙玉说:"......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说: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

此处便看出黛玉多愁善感,而她又有气虚之症,一年几次大病一是家常便饭了,加之常用试探之语窥宝玉之真情,殊不知假亦真时真亦假,如此一来二去,父母仙逝,自己又寄人篱下,婚姻大事又没有着落......愁绪便像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最后香消玉殒,书中此处"弦断"便是伏笔.

宝玉自从听了黛玉的断弦之曲,便惆怅起来,他的内心中也有许多波澜泛起,郁闷的心情与日俱增。

他仿佛也意识到了什么?但是么没有想到风雨来得那么快,自己的幸福竟然把控不了。

斩断纯洁美好爱情的利剑已将悬在头上!

林黛玉抚琴,骤然弦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先知先觉!

三、爱情已经遇到巨大阻力,注定天作之合的木石前盟即将归零。

曲未终便戛然而止,再也弹不下去了。

林黛玉本来就多愁善感,敏感多疑。那日琴弦骤然断裂,她又何尝不是胆战心惊?

人生最不想看到的也是最难以抗拒的结局——曲终人散。

而当时,一曲未终便戛然而止,再也弹不下去了,为什么弹不下去了,因为爱情的命运已经走到了生死攸关的环节。

这说明他们爱情已经遇到巨大阻力,阻力让他们本来是天作之合的木石前盟一起归零。

这个情节多么残酷和残忍。

不认命就抗争,可是单凭贾宝玉一己之力,他成吗?

林黛玉被来就寄人篱下,命运颠簸,她自己又能做些什么?

除了贾宝玉一个人,贾府里面的管理层谁会替她说话?


林黛玉抚琴,骤然弦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先知先觉!

四、林黛玉的“琴弦骤断”,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先知先觉。

黛玉的噩梦和“琴弦骤断”不是“空穴来风”,多此一虑,而是先知先觉。

黛玉梦见王夫人、王熙凤、和邢夫人等人来给她送行道喜,说她父亲已经把她许配给别人了,还是做续弦,有两份嫁妆……

又梦到:一向疼爱她的贾母,骤然变脸,冷漠异常,不再像往日关心疼爱她,对于她的苦苦哀求,坐视不理……

后来王熙凤一手导演的“调包计”证实了黛玉的噩梦和“琴弦骤断”不是“空穴来风”,多此一虑,而是先知先觉。

作为绛珠仙草转世的林黛玉,这个预判能力还是有的,她已经预感到自己的不幸即将来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等待和你自投罗网。

于是,黛玉怅惘失落,病情加重,心事重重,身子骨一下子衰弱下去......

林黛玉抚琴,骤然弦断?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先知先觉!

五、黛玉噩梦连连,心病加重,黛玉葬花与黛玉抚琴为结局布下伏笔。

黛玉本来噩梦连连,面对这样明显的“不祥之兆”,耳聪目明的她又怎会无动于衷?

从此,黛玉心病更重,思虑重重,睡不安食无味,任何汤药没有效果。

而且,自此之后,黛玉总是噩梦连连。

心病只有一位医生能够治好:只有与贾宝玉前世相约的爱情变成现实!

可是这现实吗?可能吗?贾母和大观园权贵的冷眼已经给了她很大的预警,宝钗的被热情已经给她很大的对比,天性敏感的林黛玉必然有所察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

是不是感受到人生秋天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

你是不是感受到:曾经的红楼梦高潮部分——黛玉葬花的大情节仿佛又一次到来,名著中女主人公林黛玉的情怀、内心无言的倾诉和痛哭全面展开和上演?黛玉葬花体现在葬花上,而黛玉抚琴则体现断弦上......这就是作者写作手法的无比高明之处......恰到好处的隐喻暗示和伏笔。

同学们,听了吴刚老师的原创讲解,这下了解了吧?这就是作者曹雪芹写作技法的高超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